七. 集成电路时代

七. 集成电路时代

众所周知,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本质都是一些逻辑门电路。而使用什么来制造逻辑门电路就成了计算机的一部历史。

1.继电器时代

一开始,电学在磨磨蹭蹭地往前走,当然是越来越快。于是发明了电磁铁,也有了继电器。这个时候,电子计算机的先驱们也正处在彷徨之中,看到了继电器,觉得这东西挺好,都是合用的东西,可以拿过来用用。基本上,在20世纪30年代,他们都是在用继电器造那些最原始的计算机逻辑门电路。但是,他们造的机器,有的非常庞大,用了数不清的继电器,工作起来啪啪啦啦,而且效率也不高。

2.电子管时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正常情况下灯泡不会亮,但当灯丝电源接通后灯泡却亮了;这是因为被灯丝烤的灼热的金属可以在真空里发射电子,而电子只能从负极到正极。这个装置就叫电子二极管,其专用符号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阴极被做成这种形状是为了让其更好加热,而且,在这个小桶状的阴极的底部,涂了一层氧化物,比如氧化铜,这是因为氧化物在加热之后,发射电子的本领更高。

在电子二极管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电子三极管,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栅极是金属网,也被通上了电,通过改变栅极上电压的大小和极性,可以改变阳极上电流的强弱,甚至切断它,这叫做截止。

而且,只要栅极上的电流发生一点点变化,阳极上的电流就会大幅度地跟着改变,也就是说电子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

使用电子管制造逻辑门电路,比如,可以利用电子三极管的栅极来控制阴极和阳极之间的通断,这就相当于一个逻辑上的非门。电子管还有一些继电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是纯电子的,开关速度要比继电器快成千上万倍。遗憾的是,电子管与继电器一样,都不是省油的灯。

尽管在那个时候电子管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但电子计算机却还没有为自己日后的发展准备好理论基础。计算机一直在按自己的步调慢慢发展,但就在这个过程中,另一种比电子管更好的东西出现了。

3. 晶体管时代

晶体二极管:在本征半导体(硅、锗)中像下图掺入硼和磷后,就拥有了和电子二极管相同的功能,单向导电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在半导体中掺入砷、镓等原子,制作出来的晶体二极管就会发光,称为发光二极管(LED)。

在一块本征半导体的两边掺上硼,在中间掺上磷(中间这个区域一般做得很薄,大约有1微米[插图]到十几微米,而且掺得很少),这样就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和电子三极管一样的放大的功能,晶体三极管,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和电子管一样,晶体管也是制作逻辑门,乃至各种触发器的好材料。而且,使用晶体管,可以更省电、体积更小,且轻巧耐用。

电子管的发明使制造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成为可能,而晶体管则使它坐上了新式快艇。不过,这两样宝贝还是无法全副武装电子计算机,实际上还差得远呢。你可以用它们制造运算器和寄存器,一是没有办法,二是需要不了多少寄存器这样的东西。但是,没有人舍得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来制造存储器,至于用继电器来制造存储器,那更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4. 集成电路时代

1958年,也许是受够了在一大堆晶体管里连接杂乱无章的导线,一个叫杰克·基尔比的美国人决定改变这一切;他想,一个大的电路要使用很多零件,比如晶体管和电阻这些东西。如果换一个视角来观察这个电路的工作,你会发现电流不过是从一块掺杂的硅里出来,经过导线之后,又流入另一块掺杂的硅里,本质上就是这么简单。为什么不把连接线去掉,让电流直接从一个掺杂区域流到另一个掺杂区域呢?就这样,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而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集成电路也叫芯片(IC)

1959年,有一个叫罗伯特·诺伊斯的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可以在一块本征硅上制造大量晶体管。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种技术改进了好多回,直到现在,在指甲大小的硅片上可以集成几千万个,甚至更多。下图显示了两种常见的集成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集成电路是怎么样被用在计算机上的呢?

1)取代磁芯来制作半导体存储器(分为RAM和ROM)

  1. 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又称作“随机存储器”,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内存)。它可以随时读写,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媒介。存储单元的内容可按需随意取出或存入;这种存储器在断电时将丢失其存储内容,故主要用于存储短时间使用的程序。按照存储单元的工作原理,随机存储器又分为静态随机存储器(英文:Static RAM,SRAM)和动态随机存储器(英文Dynamic RAM,DRAM)。
    SRAM使用5~6个晶体管才能保存一个bit,既不利于提高集成度,又不能降低成本;而DRAM使用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保存一个bit,但像这样微小的电容器泄露的很快,所以种存储器需要以极快的速度定时重写,这称为刷新;而这种存储器也被称为了动态存储器;

  2. ROM
    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它可以在断电的情况下依然保存数据;最初的时候,它的内容在制造时就固化在里面并且不能重写,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随时擦掉重写(比如U盘就是使用这种材料);
    ROM还可以代替复杂的逻辑电路(比如运算器、控制器等),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因为对于一个特定的逻辑电路来说,每一组输入都会在它的另一端产生你所期望的、设计好的输出。如果把所有不同的输入看成存储器地址,同时把它们对应的输出固化在存储单元里,就可以取代传统的逻辑电路;比如一个全加器就可以设计成具有8个存储单元,每个单元2位的只读存储器,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只读存储器来代替传统的逻辑门电路,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如果计算机的设计发生了变化,也能很方便地修改它的功能,而不会有拆掉所有零件然后重新组装的麻烦;比如,使用ROM实现控制器,就可以对ROM进行编程,根据需要改变它的输出,这样它的功能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可重构硬件

2)用来集成中央处理器(CPU)

将控制器和运算器集成到一个单独的芯片里,这就是微处理器(CPU),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中间黑色的是他的核心,周围分布的小圆点是他的引线/引脚;CPU向外引出三条总线:

  1. 命令总线:向CPU输入命令(指令集);
  2. 地址总线:用于指定RAM(主存)中的地址;
  3. 数据总线:向CPU传数据,用于运算器来运算;

除此之外,它也没有自己的振荡器,需要有引线为自己引入时钟信号。

CPU都有各自的指令集,比如,对于甲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来说,它有一条指令:1000100111011000;但是,对于乙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来说,这可能根本就不是一条指令,或者这条指令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完成的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工作。

这意味着,我们国家要生产自己的微处理器,指令集可能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除非它不打算运行现有的各种软件。

集成电路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还不可能完全替代采用独立零件的电路。一是有些东西,比如大的线圈和电容,还没有办法集成;二是集成电路因为其微小的缘故,不能承受大电流和高电压,这就限制了它只能出现在像电子表、手机和其他一些更适合随身携带的设备中,或者大型设备中功率较小的那一部分电路里。如果电流过大,集成电路就会烧毁。

5. 说明

本文为《穿越计算机的迷雾》读书笔记,如有错误,还请兄弟们指正,大家一起进步。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