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用科技创新手段加快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的落实,推动全球发展倡议的实施,响应联合国《未来契约》的实施,9月22日至23日,由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和运行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组织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4)》在第79届联合国大会未来峰会期间向与会各国代表发放,并在联合国网站上正式发布。
今年,报告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全球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及中国22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定量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126个(55.5%)指标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目标。同时,报告针对环境类指标进行了量化预测。按照当前发展趋势,中国在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上有望整体按期接近或实现目标。
报告指出,尽管全球在部分指标上进展缓慢,但中国在工业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生态恢复等方面贡献显著。2017年至2021年,全球工业热源数量下降了9.05%,其中中国贡献了33.61%的工业热源下降数量。2000年至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年部署量增加显著,而中国是推动全球海上风电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23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安装容量约占全球的50%。过去近10年,全球尺度土地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占比7.27%;同期,中国土地生产力净增加面积46.71万平方公里,净增加面积全球第一。
同时,中国在农业水资源管理与饮水安全、公共交通便利性、节能减排 、减少海洋污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互联网+农村供水”模式应用提升了中国62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2006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42.5%,而2022年中国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达90%。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大幅降低48.4%。2018年至2023年黄海生态区环境介质中微塑料污染程度处于中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