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显示原理及接口电路设计
12.1.1 LED显示器原理及显示码
LED显示器(数码管)分类
--常用的数码管可分为7段和“米”字段两种
--从电气特性上可分为“共阴极”和“共阳极”两种
为使LED显示不同的符号或数字,要为LED提供段码(或称字型码)
提供给LED显示器的段码(字型码)正好是一个字节(8段)。各段与字节中各位对应关系如下:
LED段码表(8段)
注意:段码是相对的,它由各字段在字节中所处的位决定。例如前面表中8段LED段码是按格式:
而形成的,“0”的段码为3FH(共阴)。反之,如将格式改为下列格式:
则“0”的段码为7EH(共阴)。字型及段码由设计者自行决定,习惯上还是以“a”段对应段码的最低位。
基本原理
--多个数码管显示时,同时点亮显示,每一位数码管恒定的显示,不闪烁。
--显示程序简单,但是要求较多的I/O口线
--驱动电流较小
LED的静态显示
简单的静态显示
12.1.3 LED的动态显示
基本原理:
--多个数码管显示时,依次循环点亮每一个数码管,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看到整个显示内容,只有循环速度足够快,才不闪烁。
--显示程序较复杂,但是节省I/O口线
--驱动电流较大
键盘原理及接口电路设计
键盘的分类
编码式:由专门的硬件(8279等)识别按下的键码。
非编码式:依靠软件实现键码的识别。
非编码式键盘的结构
--独立式键盘
--矩阵式键盘
软件实现按键识别的方法
--扫描法
键盘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键盘的抖动
12.2.1 键盘接口的工作原理
独立式键盘接口和矩阵式键盘接口
1.独立式键盘接口
各键相互独立,每个按键各接一根输入线,通过检测输入线的电平状态可很容易判断哪个键被按下。
此种接口适于键数较少或操作速度较高的场合。
独立式键盘的检测方式
键盘的抖动问题
键盘的抖动
--抖动时间一般为5~10ms
--为了保证cpu对键的闭合作一次处理,而且是仅作一次处理,必须消除抖动。
--可采用软、硬件方法消除抖动。
软件消抖原理
(1)判断是否有键按下
(2)若有键按下,调用延时程序(延时时间大于10ms)
(3)再次判断是否有键按下,并读入相应的键值。
矩阵式键盘的工作过程
键没有按下时行线和列线是分开的,键按下将相应的行线列线短接。
连接行线的管脚作为输入口,没有键按下时,被外电路拉高为“1”
连接列线的管脚作为输出口,需要扫描键盘时,逐次输出地点评,若此时有键按下,则与其交叉的行线回读值为“0”,否则为“1”。
根据当前的扫描列线和回读电平为“0”的行线可确定按下的键值。
矩阵式键盘键码的判别
-对于一个规则编码的矩阵式键盘,可以通过对键盘列线依次进行扫描(输出低电平),然后回读行线,如果哪一行的电平为低,说明该行、该列的键被按下。该键的键码为:
键码=该行首键码+该列号]
矩阵式按键的识别方法(扫描法)
扫描法
-依次置低键盘的列扫描线
-回读键盘的行线
-根据键盘的行、列线状态来计算按下键的键号
键盘的扫描方式
程序控制扫描方式
--当单片机空闲时,才调用键盘扫描程序
定时扫描方式
--每隔一定时间对键盘扫描一次,通常采用单片机内定时器确定键盘扫描时间间隔
中断扫描方式
--利用按键操作产生的中断来扫描键盘,优点是及时响应键盘操作,节省CPU时间。
功率接口
13.1 概述
要用单片机控制各种各样的高压、大电流负载,如电动机、电磁铁、继电器、灯泡等,不能用单片机的I/O线来直接驱动,而必须通过各种驱动电路和开关电路来驱动。称此类接口为MCS-51的功率接口。
13.2 MCS-51的输出驱动能力及其外围集成数字驱动芯片
13.2.1 MCS-51片内I/O口的驱动能力
P0、P1、 P2、 P3四个口都可做输出口,但其驱动能力不同。P0口的驱动能力较大,当其输出高电平时,可提供400uA的电流;当其输出低电平(0.45V)时,则可提供3.2mA的灌电流。
P1、P2、P3口的每一位只能驱动4个LSTTL,即可提供的电流只有P0口的一半。
所以,任何一个口要想获得较大的驱动能力,只能用低电平输出。8031通常要用P0,P2口作访问外部存储器用,所以只能用P1、P3口作输出口。P1、P3口的驱动能力有限,在低电平输出时,一般也只能提供不到2mA的灌电流。通常要加总线驱动器或其他驱动电路。
大功率音频振荡器
电路能直接驱动一个大功率的扬声器,可用于报警系统,改变电阻或电容的值便能改变电路的振荡频率。电路中的两个齐纳二极管IN751A用于输入端的保护。
13.3 MCS-51的开关型功率接口
常用的开关型驱动器件有,光电耦合器、继电器、晶闸管、功率MOS管、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固态继电器等。
13.3.1 晶体管输出型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
光耦除没有使用基极外,根普通晶体管一样。取代基极电流的是以光作为晶体管的输入。
光电耦合器的集电极电流Ic与发光二极管的电流IF之比称为光电耦合器的电流传输比。
不同结构的光电耦合器在传输脉冲信号时,输入输出延迟时间相差很大。
下图是使用4N25的光电耦合器接口电路图。
4N25使两部分的电流信号独立。输出部分的地线接机壳或接大地,而8031系统的电源地线浮空,不与交流电源的地线相接。可避免输出部分电源变化对单片机电源的影响,减少系统所受的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4N25输入输出端的最大隔离电压>2500v。
光电耦合器也常用于较远距离的信号隔离传送。
(1)可以起到隔离两个系统地线的作用,使两个系统的电源相互独立,消除地电位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2)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是电流驱动器件,可以形成电流环路的传送形式。由于电流环电路是低阻抗电路,它对噪音的敏感度低,因此提高了通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13.3.2 晶闸管输出型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
输出端是光敏晶闸管或光敏双向晶闸管。
当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有一定的电流流入时,晶闸管即导通。有的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还配有过零检测电路,用于控制晶闸管过零触发,以减少被控电器在接通电源时对电网的影响。
4N40是常用的单向晶闸管输出型光电耦合器。当输入端有15~30mA电流时,输出端的晶闸管导通。输出端的额定电压为400V,额定电流有效值为300mA。
隔离电压为1500~7500V
4N40的6脚是输出晶闸管的控制端,不使用此端时,此端可对阴极接一个电阻。
13.4 MCS-51与继电器的接口
13.4.1 直流电磁式继电器的接口
一般用功率接口集成电路或晶体管驱动。
在使用较多继电器的系统中,可用功率接口集成电路驱动,例如SN7468,一片SN75468可驱动7个继电器,驱动电流可达500mA,输出端最大工作电压为100V。
常用的继电器大部分属于直流电磁式继电器,也称为直流继电器。
上图是直流继电器的接口电路。继电器的动作由单片机8031的p1.0端控制。P1.0端输出低电平时,继电器线圈K通电,继电器吸合;P1.0输出高电平时,继电器线圈K断电,继电器释放。
采用这种控制逻辑可以使继电器在上电复位或单片机受控复位时不吸合。
二极管D的作用是保护晶体管T也称为续流二极管。原理如下:
当继电器J吸合时,二极管D截止,不影响电路工作。
继电器释放时,由于继电器线圈存在电感,这时晶体管T已经截止,会在线圈的两端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极性是上负下正,容易造成晶体管的损坏。
有了续流二极管,会为电感电流提供通路,从而降低其感生电压,保护晶体管。
13.4.2 交流电磁式接触器的接口
继电器中切换电路能力较强的电磁式继电器称为接触器。接触器的触点数一般较多。
交流电磁式接触器由于线圈的工作电压要求是交流电,所以通常使用双向晶闸管驱动或使用一个直流继电器作为中间继电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