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为了方便,以下电路分析直接使用电路图中的数字标号,
例:2端交流信号,上加了4v直流分量
双电源供电:
同相放大:
在同相输入端加偏置
- 现象:
- 输入端交流信号上有直流偏置(2V)
- 输出端交流信号上有直流偏置(4V)
- 分析:
- 如图,在同相输入端加了VDD,2V偏置,
- 这样加直流偏置会被放大(上图为同相放大2倍,即4v)
- **C2的作用:**起到通交隔直的作用,与R1形成高通滤波
- **C2的选取:**要保证不把输入信号滤除,C2和R1形成了高通滤波,
- R1的作用:R1是必须要加的,如果直接使用VDD加在2端,会把交流信号吞掉,输出呈一条直线,
就算下边的直流偏置使用了变阻器调节VDD也需要加R1(且需要取一个较大的值来调节运放的输入阻抗)
- R1的选取:适中,太小的话会导致输入阻抗很小,同时影响偏置电压,太大的话电容的右极板没有放电回路,没法进行交流耦合,可选择几十KΩ,几百KΩ,10M左右B站讲解视频,,,选取小电阻,则调节直流电压,体现在输出信号变化较大,选取大电阻,则调节直流电压,体现在输出信号变化较小
- 这里对于电阻R1的理解有多种,我只提供了上述理解方式
**注:**VDD是直流源,对于交流信号来说相当于断路,而运放本身同相端的输入阻抗很大,对交流信号也相当于断路,导致R1和运放同相的输入阻抗并联,从而降低了运放同相端的输入阻抗(比R1还小)。缺点显而易见,同相放大电路的优点就是输入阻抗趋向无穷大,而在同相端加偏置,降低了同相端的输入阻抗。
R1是必须要加的,如果没有R1,仿真结果为交流信号直接消失了,输出只有直流信号
在反相端加偏置
- 现象:
- 同相输入端没有直流偏置,
- 输出端交流信号上有直流偏置(-4V)
- 分析:
- 如图,在反相端加了VDD,2V偏置
- 这样加直流偏置会被放大,且为反相放大(上图为反相放大2倍,即-4V)
反相放大:
在反相输入端加偏置
- 现象:
- 输入端信号上有直流偏置(-3V)
- 输出端交流信号有直流偏置(6V)
- 分析:
- 根据运放的虚短,12端为虚地,则偏置电路简化为:
18端电压即为45端电压,14端电压即为47端电压,
- 具体电压多少自己就根据电阻分压计算可以得到
- 为了方便,我们取R13为2K,算得18端为-6V,14端为-3V,反相放大之后,输出端为+6V(以上均为直流分量)
- 直流偏置被放大
在同相端加偏置
- 现象:
- 输入端有直流偏置(2V)
- 输出端有直流偏置(2V)
- 分析:
- 个人感觉,这是最舒服的一种直流偏置方法,可以直接在反相端加了2V直流偏置,
- 上图直流偏置不会被放大,(由于C1对于直流阻抗无穷大)
单电源供电:
单电源供电,只修改了运放的电源负端,不再附电路图
同相放大:
在同相输入端加偏置:
- 仿真可以实现(这里直接对输入信号抬高,不会出现低于0V),这里不再赘述,参考双电源分析
在反相端加偏置
- 仿真没有实现
- 输出出现严重失真,在输出端出现了较大的直流偏置,
- 且输出接近轨到轨,
反相放大
在反相输入端加偏置
- 信号输入端加偏置,单电源供电,仿真可以实现
- 这样加偏置是把输入端信号全部加
- 负电压拉低,然后进行反相放大,参考双电源分析
在同相端加偏置
- 仿真可以实现(这里直接对输入信号抬高,不会出现低于0V),这里不再赘述,参考双电源分析
补充:
单电源供电,输出交流信号
- 这里和第一个图相比,加了电容C5和输出端电容C6
- 加上C5之后,可类比(反相放大–同相端加偏置),即可使直流偏置不会被放大
- 而电容C6,则再次滤除输出端的直流分量,
- R20也是为电容提供一个通路,阻值的选取适当即可几十KΩ,几百KΩ,10M左
上图交流信号是±1V,经过放大为±2V(因为上述电路,交流信号在输入端即加了直流分量,即不受单电源供电影响,所以可以正常放大),加上直流分量,输出应为2–6V(注意直流分量没有被放大,所以用±2 + 4=2–6V),而经过C6,则25端输出为±2V交流信号(实现了单电源供电输出交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