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王成树研究员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了研究论文“From phyllosphere to insect cuticles: silkworms gather antifungal bacteria from mulberry leaves to battle fungal parasite attacks”。该文探讨了家蚕(Bombyx mori)通过食用桑树(Morus alba)叶片,如何从叶表环境中获得抗真菌细菌,进而在其表皮上形成一层微生物保护网以抵御真菌寄生虫的侵袭。研究发现,蚕在蜕皮并食用桑叶后,其表皮上的细菌数量显著增加,其中一种名为Mammaliicoccus sciuri的细菌显示出强大的抗真菌能力,能够有效防止两种真菌病原体——Metarhizium robertsii和Beauveria bassiana的孢子萌发。该细菌通过分泌一种名为Msp1的几丁质裂解酶来破坏真菌细胞壁,从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研究背景:在自然界中,昆虫面临着多种病原体的威胁,特别是真菌寄生虫的侵袭。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养殖过程中常受到真菌病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也给养蚕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研究蚕如何通过自然途径增强其对抗真菌病原的能力,对于提高蚕丝产业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蚕蛾表皮菌群的快速重组:研究表明,在蚕蛾(Bombyx mori)蜕皮后不久,其表皮上的细菌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研究人员发现在桑树(Morus alba)叶片上的饲养后,蚕蛾的表皮细菌数量显著增加。这表明蚕蛾可能通过食用桑叶,从中获取具有防御功能的细菌,以对抗真菌病原体的攻击。
二、防真菌细菌Mammaliicoccus sciuri的识别:通过培养和16S rDNA分析,研究人员从蚕蛾表皮细菌中鉴定出了一种名为Mammaliicoccus sciuri(原名Staphylococcus sciuri)的细菌,该细菌能够完全抑制两种真菌——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孢子发芽。这个结果表明,蚕蛾通过表皮细菌与环境中的真菌进行交互作用,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性。
三、Mammaliicoccus sciuri分泌的外源蛋白:实验进一步显示,Mammaliicoccus sciuri能够分泌一种外源蛋白质,该蛋白质能够介导抑制真菌孢子的发芽。经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人员确认这种抗真菌活性是由蛋白质而非小分子物质介导的。
四、蚕蛾和细菌的跨界交互作用:研究发现,这种蚕蛾与植物叶球层(phyllosphere)之间的细菌转移,不仅仅在生态上是有益的,更在生物防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蚕蛾能够利用从桑叶上获取的Mammaliicoccus sciuri来抵御真菌感染,这一发现对农业害虫管理以及生物防御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创新点和意义: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家蚕通过食用桑叶,从而在其表皮上累积抗真菌细菌的机制,强调了跨界微生物转移在昆虫防御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发现Mammaliicoccus sciuri的抗真菌机制及其关键因子Msp1的作用,为开发新型生物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该研究还证实了将M. sciuri引入蚕食的安全性和防真菌效果,为蚕业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信息:Pengfei Zhao, Song Hong, Yuekun Li, Haimin Chen, Hanchun Gao, and Chengshu Wang;单位信息:Key Laboratory of Insect Developmental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CA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 Plant Scienc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China;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10, China;CA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iotic Interaction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4-01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