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坚果衰退病研究现状及生物防治策略
Managing Macadamia Decline: A Review and Proposed Biological Control Strategies
Review,2024-1-30,Agronomy,[IF 3.7]
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3-4395/14/2/308
第一作者:姚小芳
通讯作者:李德军 (dejunli@isa.ac.cn),刘永鑫 (liuyongxin@caas.cn)
通讯单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 摘要 -
澳洲坚果衰退病对澳洲坚果产业构成了严重的经济威胁。衰退病包括慢衰退和速衰退两种,其中慢衰退病原菌包括炭钉菌(Kretzschmaria clavus)和灵芝(Ganoderma lucidum),速衰退病原菌包括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 spp.)、Neofusiccocum spp.、丛赤壳菌(Nectria rugulosa)、树状炭角菌(Xylaria arbuscula)、淡黄木层孔菌(Phellinus gilvus)、瑞塞菲支顶孢菌(Acremonium recifei)和座坚壳属(Rosellinia spp.)等。澳洲坚果衰退病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化学策略、抗性品种选育和农艺措施等,而生物防治在衰退病防治上鲜有应用。本文提出了澳洲坚果衰退病生物防治潜在策略的两个关键步骤。首先,从健康或抗病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菌株,构建合成菌群;其次,将合成菌群与种子包衣、浸根、苗木基质、土壤浇灌、叶面喷施和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多种策略相结合。通过采用这些策略,旨在提供积极有效的方法来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保障澳洲坚果产业健康发展。
- 引言 -
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 Maiden and Betche)是一种珍贵的坚果树种,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和昆士兰州南部沿海地区,具有广泛的气候适应性。澳洲坚果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花生四烯酸和棕榈油酸等)、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随着全球对澳洲坚果需求的增加,澳洲坚果种植已经扩展到其他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南非、美国、巴西、危地马拉、肯尼亚、马拉维和越南,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1年中国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超26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澳洲坚果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尤其是澳洲坚果衰退病(macadamia decline)。澳洲坚果衰退病首次出现在夏威夷岛东部,并逐渐成为昆士兰、中国、南非和肯尼亚等主要地区澳洲坚果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衰退病包括慢衰退(slow decline)和速衰退(quick decline)两种,后者更为严重。澳洲坚果衰退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主要表现为根部腐烂、叶褐变、枝干和幼苗枯萎等多种症状,对澳洲坚果的产业发展构成巨大威胁。例如,由肉桂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c)引起的衰退病导致肯尼亚澳洲坚果产量减少约60%,同样由P. cinnamomi引起的衰退病导致澳大利亚澳洲坚果年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澳元。
尽管多年来通过使用农用化学品、抗性品种和农艺措施来抑制澳洲坚果衰退病,但澳洲坚果衰退病的防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施用Fosphite®可以缓解澳洲坚果的衰退症状,但只能延长约700天的生长而不能彻底治好。并且,培育抗病品种既昂贵又耗时,而且农艺措施也不能完全预防病害的发生。因此,澳洲坚果速衰病治理仍然是比较严重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探索环境友好型控制策略。
生物防治剂是防治土传病害的有效替代方法。包括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木霉菌、链霉菌、黄杆菌、肠杆菌、放线菌、沙雷氏菌、产碱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等在内的许多生物防治剂具有拮抗病原菌、促进根际定植和促生长等功能,并广泛用于商业生产和应用中。此外,已有研究证明合成菌群(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SynComs)在根际长期定植和功能方面比单一菌株更有效。合成菌群在控制土传病害方面更有效,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生态多样性、广谱抑制性、资源共享与合作、环境适应性和抗性降低等方面具有优势。然而,生物防治剂,特别是合成菌群在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中的作用仍然缺乏研究。本文旨在(i)综述澳洲坚果衰退病及其防治策略,(ii)探索生物防治剂在澳洲坚果衰退病防治中的潜在应用。
- 澳洲坚果衰退病 -
衰退病症状和种类
澳洲坚果衰退病病原菌包括两种,即慢衰退和速衰退。由炭钉菌(Kretzschmaria clavus)或灵芝(Ganoderma lucidum)引起的慢衰退,症状会缓慢出现,如叶子逐渐变色、落叶和树枝枯死等。然而,这两种病原菌引起的症状略有不同,K. clavus在被侵染树木的根和茎干上产生小型蘑菇状病变,有明显的黑线,而G. lucidum在树干基部或腐烂的根上产生大量的棕色子实体。
速衰退对澳洲坚果产生危害更严重,从发病到树冠变成干棕色,再到植株死亡不到一个月(图1a-b)。速衰退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包括疫霉菌(P. tropicalis、P. capsici、P. cinnamomi、P. heveae、P. palmivora和P. multivora)、丛赤壳菌(Nectria rugulosa)、树状炭角菌(Xylaria arbuscula)、淡黄木层孔菌(Phellinus gilvus)、瑞塞菲支顶孢菌(Acremonium recifei)和座坚壳属(Rosellinia spp.)等(图1d)。其中,疫霉菌不仅引能够起澳洲坚果的衰退,还会引起鳄梨、栗子、苹果、李子、芒果和开心果等其他多年生乔木作物的病害。虽然P. tropicalis、P. cinnamomi、P. gilvus和P. heveae等属于疫霉属,但它们表现出的衰退病症状略有不同。例如,P. tropicalis和P. cinnamomi都会引起澳洲坚果树干流胶(图1c)。P. gilvus在患病树干上会产生大量暗黄褐色担子果(图1c)。此外,N. rugulosa会在树干上产生又小又红的子囊壳,并伴随着树皮干枯和木质部变灰的症状。X. arbuscula引起的速衰退症状表现为树冠冠层颜色从深绿色变为棕色,并伴有大量子实体产生(图1c)。澳洲坚果衰退病可能由单一病原菌引起,也可能由两种或更多不同的病原菌引起。例如,从同一棵澳洲坚果树上分离出了A. Recifei和P. tropicalis的子实体,它们均能导致澳洲坚果速衰退的发生。
图1. 澳洲坚果衰退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种类
(a) 慢衰退和速衰退发病症状示意图。(b)速衰退典型的褐色叶片和根症状。(c)速衰退病原菌侵染部位及特征。(d)衰退病病原菌研究时间轴。
发病机理
侵染源
在夏威夷澳洲坚果果园附近的森林中进行的调查首次发现了在马松子属和喇叭树的死亡和患病的树干上存在具有侵染澳洲坚果并导致树木衰退的K. clavus子实体(图2a)。研究表明,K. clavus可能是澳洲坚果衰退病的重要侵染源。随后发现了其他侵染源,主要包括P. tropicalis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P. gilvus的担子孢子,K. clavus的子座,N. rugulosa 和X. arbuscula的子囊孢子、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以及A. recifei的分生孢子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澳洲坚果衰退病具有不同类型的病原菌,患病澳洲坚果树上的病原菌的分生器官或担子器官等可能是引起衰退病的罪魁祸首。当澳洲坚果被这些病原菌侵染时,一些分生器官或担子器官会在根或者茎干上繁殖,并从坚果根基部向上攻击果树,随后入侵树干和枝叶。因此,可以在根、根际土、茎干或叶片中均能分离出澳洲坚果衰退病病原菌。由于病原菌能够在树干中存活较长时间,当从活着的病树上发现X. arbuscula和P. gilvus子实体时,其实90%以上的树干横截面表面早已腐烂。随后,患病组织的病原菌子实体等被雨水冲走,并伴随着远距离传播,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0年之久。当澳洲坚果种植在受病原菌侵染的土地上时,衰退病害也随之发生了。
内部损伤
澳洲坚果具有很强的恢复力,在没有明显的地上症状的情况下,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这种恢复力主要归因于几个因素。首先,植物木质部中纤维素的高结晶度可以提供一定的物理屏障,防止病原菌的快速入侵。其次,树木生物量的高碳氮比可能会抑制树木中病原菌的增殖。尽管拥有这些天然的防御屏障,但由于澳洲坚果的根系很短,且大多数类蛋白根靠近土壤表面,易受X. arbuscula等病原菌的侵染,并在5年后出现10%的根系腐烂。由于根系在协调树木对各种外界胁迫特别是病原菌攻击的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病原菌对根系的损伤会促进病原菌在树内的增殖,并可能损害木质部和形成层组织功能。木质部是负责养分和水分运输的器官,当澳洲坚果发生衰退时,木质部将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根系受损会导致土壤向根系-木质部-叶片的水分和矿质养分输送减少,并促进病原菌向树干和叶片传播(图2b)。当病原菌对维管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时,由于树木生长和功能所需的水分供应有限,树木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死亡。在衰退的终末阶段,病原菌会侵染90-100%的树皮和58-97%的树干。
外部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澳洲坚果衰退病的发生和蔓延。其中,温度是一个关键因素,能够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特别是超过30°C的高温,可导致P. cinnamomi等病原菌孢子囊数量迅速增加(图2c)。其次,降雨在衰退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图2c)。病原菌通过雨水从受侵染的树木转移到其他树木周围的土壤中,并留在根际,直到条件有利于其随后爆发。此外,某些昆虫也可以通过携带和传播病原菌来促进衰退病的传播。另外,长期连续的单作对土壤环境健康和澳洲坚果生长都有不利影响,从而增加了患病概率。
图2 澳洲坚果衰退病病原菌引起的自下而上的侵染
(a)初次侵染:来自附近森林植物或土传病原菌载体,包括患病的树枝、叶子和根。(b)病原菌对澳洲坚果的内部损害:携带病原菌的病理组织侵染邻近的澳洲坚果,造成根部损伤,随后自下而上侵染茎干和叶,导致植物衰退或死亡。(c)环境因素加速衰退进程:高温可加速病原孢子的传播。雨水可以将携带致病孢子的植物残体带到新的果园,引起新的衰退病爆发。此外,衰退病的另一种传播途径是通过甲虫等昆虫传播加速病害爆发。
- 澳洲坚果衰退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
使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SCI-EXPANDED)中1977年1月至2023年5月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macadamia decline”为主题,使用"macadamia"和"decline OR die OR died OR death OR dieback"进行查询,共收集论文59篇,其中原创研究论文49篇,综述文章5篇(图3a)。美国和南非分别占总发表量的28.13%和10.94%(图3b)。贡献最大的前10所大学中有5所来自美国,其余的均来自澳大利亚。来自这些机构贡献最多的作者是Olufemi A. Akinsanmi, Wen-Hsiung Ko和Olumide S. Jeff-Ego(图3c)。文章主要发表在Plant Pathology, Plant Disease, 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和Phytopathology等期刊上。为了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我们将相似的关键字归类。例如,把Macadamia integrifolia归类为macadamia,oomycete归为oomycetes,quick decline和dieback归类为decline,并将这些关键词汇聚成词云(图3d)。结果表明,macadamia是关键词分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其次是decline和oomycetes。与疾病相关的术语包括Kretzscmaria-clavus、Acremonium recifei、Nectria rugulosa、Xylaria arbuscula、disease、 phytoplasma和soil-borne pathogen。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文章中,Oomycetes主要是指被侵染的5000多种不同植物中具有致病性的疫霉物种。关键词分析表明,澳洲坚果衰退病受多种真菌病原菌的影响,包括疫霉菌、K. clavus、A. recifei、N. rugulosa和X. arbuscula等。
图3. 基于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的澳洲坚果衰退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1977年1月至2023年5月)
(a)文献计量数量。(b)与澳洲坚果衰退病相关的出版物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c)引文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d)文章关键词词云。圆圈大小表示词频。
- 澳洲坚果衰退病的防治策略 -
澳洲坚果衰退病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干预、抗性品种选育、农艺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等(图4)。然而,利用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措施的综合防治策略越来越受到欢迎。
图4. 澳洲坚果衰退病防治策略
(a)化学防治策略,(b)抗性品种防治策略,(c)农艺防治策略,(d)生物防治策略。
化学防治策略
化学杀菌剂被广泛用于防控澳洲坚果衰退病病原菌,尤其是疫霉菌类病原菌(图4a)。许多杀菌剂已被注册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羧酸酰胺杀菌剂(啶虫啉、氟虫啉、吡虫啉和曼迪帕胺)和苯酰胺杀菌剂(氟哌啶和普罗帕威)。然而,人们对杀菌剂抗性的担忧也有所增加,即发现某些疫霉菌菌株对常用的杀菌剂(如甲螨灵)具有抗性。为了避免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同时使用多种杀菌剂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例如,Melody Duo (丙森锌55 g kg-1,甲基代森锌613 g kg-1)、Nordox 75 WP(氧化铜86% w/w, 75%金属铜14% w/w)和Victory 72 WP (Metalaxyl 80 g kg-1, Mancozeb 640 g kg-1)的混合物可有效控制疫霉菌。杀菌剂亚磷酸酯(由53%的磷酸一钾和磷酸二钾组成)可以有效抑制速衰退,使病斑大小减少70%,从而使患病坚果树寿命延长700天。然而,仅仅依靠化学策略可能只会减轻而不是根除澳洲坚果衰退病病害。此外,过量或长时间使用杀菌剂可能会产生植物毒性,或导致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因此,环境友好型生物技术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抗性品种防治策略
植物育种策略旨在增强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适应性,为作物可持续生产提供保障。澳洲坚果衰退病的严重程度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尽管鉴定和利用抗病品种来防御衰退病具有挑战性,但却值得进行研究。除了以提高产量为重点的品种选育外,选育更具耐受性的澳洲坚果品种可以降低衰退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图4b)。如Macadamia integrifolia和M. tetrapylla等野生种通常被用作澳洲坚果育种计划中的抗性来源,在体内试验中对P. cinnamomi和P. multivora均表现出抗性。研究表明,商业栽培的澳洲坚果品种M. integrifolia对P. cinnamomi具有抗性。在5种澳洲坚果品种(即'HAES 816', 'A16', 'HAES 246', 'HAES 344'和'HAES 741')中,'HAES 344'对P. cinnamomi具有最高的抗性。尽管品种选育具有这些优势,但由于使用传统的育种方法进行新品种培育通常需要8-10年的时间,因此很难筛出高效快速的抗性品种。另外,抗病砧木作为一种防治衰退病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果园(图4b)。首选的砧木包括M. integrifolia cultivar H2 (Hinde), M. integrifolia和M. tetraphylla hybrid cultivar D4 (Renown)。但是目前砧木的选择往往优先考虑发芽快、嫁接成功率高和幼苗活力旺盛等因素,而很少将抗病性考虑进去。因此,很难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砧木。
农艺防治策略
良好的果园卫生有助于减少衰退病的传播(图4c)。目前存在多种关键的措施来减缓衰退病的蔓延。首先是从冠部摘除死亡或垂死的枝条,根据澳洲坚果衰退症状的严重程度调整树冠覆盖度,并安装遮阳网。此外,果园内的温度和湿度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显著影响病原菌的传播。在排水不良的土壤、海拔较低的地区或降雨量较大时,P. cinnamomi更容易侵染果树。因此,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可以减轻澳洲坚果衰退病的发生。此外,有机肥施用是一种有前景的防治土传病害的方法。堆肥或动物粪便等的施用可以增强土壤肥力并抑制P. cinnamomi等病原菌的繁殖。有研究表明,与化学肥料相比,长期施用牛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微生物丰度和增强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维持土壤健康和抑制疾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根际微生物组及其与植物根系的相互作用对澳洲坚果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防治策略
以微生物拮抗剂(细菌和真菌)或有益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策略是一种广受关注的防治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图4d)。木霉菌已被证明可以增强澳洲坚果对衰退病的抗性。例如,T. hamatum能够防治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侵染澳洲坚果。L. theobromae是一种能够导致坚果腐烂、树枝枯死和澳洲坚果衰退的病原菌。施用T. hamatum分生孢子悬浮液可显著减小L. theobromae对澳洲坚果叶片造成的损伤。在另一项研究中,从澳洲坚果果园分离的木霉菌有效地减轻了与澳洲坚果衰退病相关的病原菌Rosellinia spp.的侵染。材小蠹属甲壳虫(Xyleborus beetles),特别是X. ferrugineus、X. affinis和X. perforans,可能会被受患病树木产生的乙醇所吸引,从而加剧澳洲坚果衰退病发病程度。Phymastichus LaSalle包括P. xylebori LaSalle、P. coffea LaSalle和P. holohol被确定为材小蠹属甲壳虫的生物防治剂。
疫霉菌是引起澳洲坚果衰退病的一类主要病原菌。已有研究表明,木霉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和放线菌等对疫霉菌引起的各作物病害具有显著的生物防治效果。例如,哈茨木霉(T. harzianum)有效地减少了疫霉菌引起的97%的梨颈腐病(pear collar rot)的发生。普利茅斯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及其铁载体分子(serratiochelin C)对P. cinnamomi有抑制作用。此外,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金属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etallica)、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n)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均可抑制P. capsici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发生。但拮抗微生物在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中的应用研究很少,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研究。
综合防治策略
澳洲坚果衰退病多种防治策略的同时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哈兹木霉、腐殖酸和尿素的联合施用可以有效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发生。首先,根据衰退严重程度去除干燥的树枝和叶子,安装遮阳网,并用哈兹木霉、腐殖酸和尿素混合液灌溉根部。长期跟踪,每株追肥5公斤,施用于茎周60-80 cm的环形沟渠。同时进行叶面施肥,促进澳洲坚果树的恢复,加快新叶的生长。这种综合方法使96%以上受侵染的澳洲坚果树得以恢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管理措施在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和确保澳洲坚果果园持续健康方面具有潜在效力。
- 合成菌群结合多种措施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 -
拮抗菌剂鉴定及合成菌群构建
第一步筛选对衰退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图5)。抑病土壤是筛选和分离潜在生物防治剂的最佳资源。在抑制疾病发病率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微生物组主要由拮抗微生物组成。然而,接种单个有益微生物来控制土传病原菌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根际定殖不稳定,田间施用效果不佳等方面。考虑到澳洲坚果衰退病通常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应该使用有益微生物组合,即通过将具有促进生长、抑制疾病、耐高温耐湿等不同功能的菌株混合,构建合成菌群(图5)。
图5. 澳洲坚果衰退病的生物防治应用
第一步包括分离、筛选和鉴定衰退病病原菌和拮抗菌菌株。第二步是构建合成菌群,并将其与种子包衣、浸根、幼苗基质、土壤浇灌、叶面喷洒和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多种策略相结合,以增加合成菌群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最终,合成菌群通过诱导系统抗性和促进根分泌物的释放,包括有机酸、防御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次生代谢物等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害。
合成菌群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策略
单一的病原菌靶向疾病管理措施在田间效果上存在缺陷。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接种方法会影响生物防治的效果。为了提高合成菌群的存活率,加强对澳洲坚果衰退病的防治,建议将合成菌群与种子包衣、浸根、苗木基质、土壤浇灌、叶面喷施和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多种策略相结合(图5)。
合成菌群用于种子包衣和浸根
用生物防治剂进行种子包衣是一种经济有效的保护作物免受种传病原菌和土传病原菌侵害的技术手段。由于病原菌通过种子传播是疾病发生的第一步,因此必须对澳洲坚果种子进行灭菌和涂覆合成菌群以减轻生物干扰或入侵。已有研究将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Yersinia spp.、嗜虫沙雷菌(Serratia entomophila)、蜂房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alvei)、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nonpathogenic Fusarium oxysporum)和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等生物防治剂整合到种子包衣中。这些研究表明,种子包衣可以有效地保护植物免受土传真菌病原菌的侵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此外,将幼苗根系浸泡在有益微生物菌株的悬浮液中是提高植物对病原菌抗性的有效策略。例如,将当归种子根浸泡在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无花果沙雷氏菌(Serratia ficaria)的悬浮液中,可以有效抑制疫霉菌的生长,即在盆栽试验中或在自然侵染土壤中种植处理过的幼苗时,可以显著抑制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因此,研究使用合成菌群进行种子包衣和浸根来应对澳洲坚果衰退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合成菌群用于基质育苗和土壤浇灌
发芽基质的质量对植物幼苗的生长和存活有显著影响。将有益微生物接种到基质中有利于幼苗成功移植到田间,并有助于在幼苗初始阶段建立强大的生物屏障。例如,用赖氨酸、蔗糖和富含微生物菌剂的厌氧消化浆液接种基质,可提高番茄抗青枯病的能力。同样,在基质中掺入合适的合成菌群为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和抗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此外,在植物根区周围施用悬浮液的土壤浇灌方法已被证明对促进植物生长有效。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添加深蓝木霉(T. atroviride)分生孢子悬浮液可抑制番茄幼苗枯萎病,但单株的定殖率相对较低。因此,合成菌群与基质育苗和土壤浇灌相结合对于提高营养物竞争、生态位占领和诱导系统抗性的定殖能力至关重要。
合成菌群与叶面喷施及生物有机肥施用相结合
生物防治剂能够在幼苗萌发和移栽前的早期生长阶段抑制病原菌侵染。然而,病原菌能在根际土壤中长期存活。为了提高植物的抗性,必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实施生物防治策略。叶面喷施拮抗微生物悬浮液是田间广泛应用的抑制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的替代方法。此外,利用合成菌群与生物有机肥混合施用可能是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的关键策略。在移植后的生长阶段,叶面喷施和生物有机肥的防治效果可能优于种子包衣、浸根和土壤浇灌。
合成菌群抑制澳洲坚果衰退病作用机制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组装非常复杂。缺乏易于使用和灵活的微生物组分析方法,严重制约了研究人员对数据分析过程的理解,阻碍了该领域的发展。先进的多组学技术,包括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已被用于阐明根际微生物组的功能,并探索接种合成菌群时植物-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通过宏基因组学全面了解合成菌群的基因组特征,可以精确定位针对特定病原菌的拮抗基因。转录组学是揭示植物与合成菌群相互作用时基因表达变化的最有效方法,从而确定植物对合成菌群产生反应的基因,并推断其中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学过程。蛋白质组学方法允许鉴定与生物控制过程和差异表达相关的蛋白质。而代谢组学分析有可能揭示显著影响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信号或输出途径中的扰动。多组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有助于阐明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相关信息,从而通过接种合成菌群提高植物病害的诊断和管理效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整合揭示了根际微生物组的组装在分子和化学水平上系统性地诱导了根分泌物。根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为合成菌群调节根际微生物群控制土传疾病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因此,多组学技术可能为合成菌群抑制澳洲坚果衰退病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 结论 -
本文全面综述了澳洲坚果衰退病及其相关防治措施。鉴于澳洲坚果衰退病生物防治鲜有研究,本文主要探索了生物防治剂在防治澳洲坚果衰退病方面的潜力,并提出了使用合成菌群与种子包衣、浸根、苗木基质、土壤浇灌、叶面喷洒和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控澳洲坚果衰退病,为澳洲坚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Yao, X.; Liu, Q.; Liu, Y.; Li, D. Managing Macadamia Decline: A Review and Proposed Biological Control Strategies. Agronomy 2024, 14, 308. 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4020308
- 第一作者简介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姚小芳
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主要从事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控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Agronomy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篇。
- 通讯作者简介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李德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退化土地肥力提升、功能微生物与新型有机肥等方面研究。近五年的研究阐明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固氮的控制机理、明确了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累积速率及调控机制、揭示了树种多样性促进喀斯特森林土壤碳氮累积的微生物机理、创制了功能菌剂与生物有机肥并较系统揭示了其防控作物病害的机制等。在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论文被引用6800余次。担任广西蚕桑生态学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稳定同位素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环保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南速生材繁育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广西“两山”发展研究院智库专家、广西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地表与生物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多个省级学会理事;多个学术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Nitroge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学杂志等)编委。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中组部及广西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刘永鑫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iMeta期刊执行主编,宏基因组公众号创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组方法开发、功能挖掘和科学传播,在Science、iMeta、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16000+次,入选全球Top 2%高被引科学家。主编《微生物组实验手册》专著,由300多位同行参与,共同打造本领域长期更新的中文百科全书。创办宏基因组公众号,16万+同行关注,累计阅读量超4千万,打造本领域最具影响的科学传播平台。为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ISME、NAR等68种期刊审稿190次。2022年联合发起iMeta期刊(ESCI收录),打造微生物组/生物信息领域国际顶刊,解决我国本领域期刊出版卡脖子问题,建立国际学术话语权体系,2024年6月即将获得本刊首个影响因子,预计IF~20。
更多推荐
(▼ 点击跳转)
iMeta | 引用7000+,海普洛斯陈实富发布新版fastp,更快更好地处理FASTQ数据
iMeta | 德国国家肿瘤中心顾祖光发表复杂热图(ComplexHeatmap)可视化方法
1卷1期
1卷2期
1卷3期
1卷4期
2卷1期
2卷2期
2卷3期
2卷4期
期刊简介
“iMeta” 是由威立、肠菌分会和本领域数百位华人科学家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主编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研究员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担任。目的是发表原创研究、方法和综述以促进宏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和生物信息学发展。目标是发表前10%(IF > 15)的高影响力论文。期刊特色包括视频投稿、可重复分析、图片打磨、青年编委、50万用户的社交媒体宣传等。2022年2月正式创刊发行!目前期刊已经被ESCI、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联系我们
iMeta主页:http://www.imeta.science
出版社: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70596x
投稿: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meta
邮箱:office@imeta.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