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滤波(PF: Particle Filter)算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Poor Man's Monte Carlo问题的研究,但第一个具有应用性的粒子滤波算法于1993年由Gordon等提出(“A novel Approach to nonlinear/non-Gaussian Bayesian State estimation”)。它是利用粒子集来表示概率,可以用在任何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上。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从后验概率中抽取的随机状态粒子来表示其分布情况,是一种顺序重要性采样法(Sequential Importance Sampling)。
粒子滤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目标跟踪(“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for matching temporal trajectories”)等视觉任务方面。粒子滤波算法有许多不同的改进方式。针对不同的问题,PF算法被改造以适应更好的问题。本文主要侧重于目标跟踪方面的应用。以人脸跟踪为例,下图展示了粒子滤波的跟踪结果。下面介绍下粒子滤波的基本过程:初始化、概率转移、权重重计算和重采样四个阶段。
图1 人脸跟踪
1.初始化阶段
跟踪区域初始化。在使用粒子滤波算法进行目标跟踪前需要选择要跟踪的目标物体。这个过程可以用人工划定方法和自动识别方法。使用人工的方法可以通过鼠标在图像区域标记出一个感兴趣矩形;使用自动的方法就是利用自动的目标检测技术,初步检测出图像中要跟踪物体的大致位置。以人脸跟踪为例,人工方法就是鼠标划定视频第一帧中人脸的区域;自动方法就是可以使用人脸检测算法检测出人脸的初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