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从《台阶》教学案例看教师自信力
一、内容说明以及综合设计
(一)教材版本与册次
本案例课文《台阶》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该教材是由教育部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负责编写,并且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官方教材,目前,部编版教材以其紧贴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特点,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之一。
(二)课文概况
《台阶》是一篇描写普通农村父亲,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出农村父辈人物的勤劳、朴实以及对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的文章。此文不仅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三)教学目标与意义
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以及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生活价值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通过对普通农村家庭生活场景的描绘,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农村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生活态度。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背景
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包含了对课文内容的基础理解和分析,也涉及到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深层次的意义。
(六)课前准备与学生背景
在正式展开《台阶》的教学之前,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学材料的收集、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预期教学效果的评估等,考虑到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对于农村生活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对于父亲以及父辈的辛劳和个人的未来认知不是很深入,所以,教师特别设计了一些活动和讨论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
二、教学实录与反思:《台阶》的教学之旅
(一)教学开展
1.启程:点燃思考的火花
当我迈入教室,面对着期待满满的眼神,我知道,这将是一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我决定以一个引人思考的方式开启今天的教学之旅。在进入课文内容之前,我首先提出问题:“如同课文中的台阶一样,把人生若类比成爬山,那大家觉得自己应当是在山的哪个位置呢?”这个问题一出,我看到了学生们脸上的好奇和思考。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引导学生们开始内心的自我对话,从而激发他们对生命阶段性的思考,以此达到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需求。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思考,“那么,你认为这些旅程中的‘台阶’又是什么呢?它们代表着什么?”学生们开始踊跃地发言,有的说是成长的痕迹,有的说是人生的经历。通过这样的引导,我让学生们开始自然而然地将思维和情感延伸到《台阶》这篇课文上,为深入探讨课文内容打下基础。我进一步深化引导:“想象一下,如果你们要为自己的生命建造一段台阶,你会怎么建造?每一级台阶代表着什么?”这个时候,明显感觉到学生们情绪的提升,他们在小组内开始积极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讨论的过程不仅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规划,也为接下来深入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开拓新课标下的情景化教学。
接着,便可以正式进入学习:“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路都铺满了台阶,这些台阶既是我们成长的痕迹,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阶》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些台阶的。”
2.潜行:深入文本的探索
在学生们的思考和情感被初步点燃之后,我知道,是时候带他们深入《台阶》这篇课文,深挖其内涵了。这一阶段,我计划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和深入的人物分析,让学生们不仅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体会到文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理,紧密贴合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
一方面,我从文本的整体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思考这篇文章的构造。“我们来观察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它是如何分段的,每一段又是如何推进故事的发展的?”我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文章的层次和结构特点,为此,学生们开始认真地翻阅文章,发现其中的秩序和逻辑,深入理解文章的整体脉络,也进一步锻炼了观察和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我将焦点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文中父亲的形象,我认为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文中父亲的形象,他为什么要不断地建造台阶?这些台阶又象征着什么?”我抛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们从文本中寻找线索,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鼓励学生们深入探讨,不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文中的细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紧贴语言运用来结合思维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开始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的细节,比如父亲每次建造台阶时的情感变化,以及他对台阶的特殊情感等。学生们通过讨论,逐渐明白了台阶不仅仅是实物,更是父亲对家庭责任和爱的象征。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们的理解,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组活动:“设想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员,你会如何描述这些台阶?”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台阶的意义。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本的情感深度。
这一阶段的教学,着重于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深入思考,而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和深刻见解,也让我深感欣慰,促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和情感的共同成长。
3.登岸:情感与思考的回响
经过深入的文本探索,我感觉学生们已经对《台阶》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接下来,我计划进行的是一次情感与思考的回响,以此来巩固学生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并更重要的是,连接他们个人的生命体验,让这次学习经历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决定采用一个写作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回响。“现在,我想请大家想象自己站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回望过往,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我介绍了这个活动的目的:“这封信可以是对现在自己的一种鼓励,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期待,或者是对过去的一些反思。重要的是,通过这封信,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开始时,我可以感觉到一些学生显得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我决定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帮助他们启动思考:“在你的人生旅程中,目前最重要的‘台阶’是什么?你希望自己在未来能达到什么样的‘台阶’?有没有什么是你特别想对现在的自己说的?”我鼓励学生们先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慢慢地,我看到学生们开始投入到写作中,他们的笔尖在纸上流淌,似乎每个人都有很多话想要对自己说。而在此期间,我静静地走动,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我发现,有的学生表情专注,笔速飞快;有的学生则不时停下来沉思,似乎在内心深处与自己进行着激烈的对话。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一个可选项:“如果你愿意,可以选择与大家分享你的信,让我们一起聆听和感受。”我看到几位学生鼓起勇气,站起来分享了他们的信。他们的分享充满了真诚和感动,让整个教室的氛围变得更加温暖和鼓舞。有的分享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有的表达了对现在自己的理解和鼓励,还有的反思了过去的经历和成长。
(二)教学反思
在这次《台阶》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满意的是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不仅理解知识点,更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情感共鸣,这是我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有困难,为此在改正方面:
一是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建立起自信力。身为语文教师,其主要使命是把课上好,把人育好,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而非让实践陷入困境。当理论无法完全适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是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台阶》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尊重理论的同时,也应当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理论,避免生搬硬套,可知教师本人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对理论的深入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反思和调整。真正做到“理论是灯塔,而教室是航行的海洋,教师需要在理论的指引下,掌握驾驭实践的舵盘。”
四、结语
《台阶》教学提供了一次反思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机会,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桥梁的建设者,在尊重并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应展现出对实践的敬畏和对学生实际需要的深刻理解,努力在当前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未来进展之路,带领学生们走过更多的“台阶”,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