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化圈的提出,犹如建立了一座电子沙盘,中原文明的形成轨迹一目了然。
嵩山是秦岭山系东延的余脉,其实,秦岭远比嵩山形成的晚,嵩山是中国甚至世界最早形成的陆地,36亿前从覆盖全球的海平面下露出。很多年以后,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地才逐渐形成。所以,这里应该是地球生物最早形成的地方。考古学证明,嵩山和环嵩山分布的古文化遗址与古都就其数量、规模、类型、连续与影响来说,在全国独占鳌头,成为中国古文化的核心,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嵩山文化圈。
嵩山文化圈,主指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原古文化区,核心圈包括登封、新密、巩义、偃师、伊川、洛阳(洛龙区)、汝州、禹州、荥阳、新郑十个环嵩山城市。嵩山文化圈得以形成,是嵩山地域山、水、土、生(生物)、气(气候)和位(地理位置)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山好,资源丰富;水多,水网发达;土沃,系黄土;生物多样,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有利垦植与万物生长;位置适中,便于交往、文化幅射与反馈,这些造就了在中国起核心作用的中原古文化。
嵩山是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自然也是河洛与颍川的分界线。河洛文化区,核心在洛阳,是古代河南郡;颍川文化区,核心在颍河流域上游许昌漯河一带,是古代颍川郡。从传说、史载和考古综合分析,嵩山文化圈文明演进呈现从南麓经东麓转向北麓逆时针递次发展的现象,南早于北。譬如,龙山文化晚期,夏文化在嵩山南麓登封、禹州形成,夏初都阳城、阳翟,晚期都于偃师二里头。
颍川文化具备更早的起源性,伏羲女娲出生于新密伏義山、都于陈,黄帝都于新郑,都发生于嵩山东南麓具茨山的新郑新密禹州一带,以及毗邻的颍河中游的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