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2 《好好说话2》 节选&感悟

写在前面: 本来觉得这样一个一个小技巧教怎么做的书, 多少有点缺乏系统性和中心思想。 但是这本书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为人处世, 与人相处的核心精神和态度在讲解技巧时, 潜移默化地灌输给读者。 让我对本书地评价自然而然地上升了一个level, 也化解了一开始对书是否适合能解决我的问题的疑问。

读书规划

因为我是抱着目的性和问题去读这本书的, 所以会只挑选我觉得更加针对我的问题的章节精读, 其他章节以后再略读。

精读章节:
chapter 01 改变影响他人决策
chapter 02 化解克服无言困境 (仅第一节)
chapter 03 提升强化语言效率
chapter 05 拉进 促进人机关系 (41p)
chapter 06 理解用情商表达自己 (20p)

0522晚追加:

时间规划:

0522(Sat)11AM : 还剩ch 5,6未读。 保守估计用2小时读完, 然后开始写读书笔记

0522(sat) 10.30pm: 已将规划章节读完(2hr), 计划明日多追加读两小节. 读书笔记总结到了P214, 还需要1h总结

读书笔记

黑底白字为书中节选片段

白底黑字为自己的想法

  1. 马东序言

这要说回到学习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从知识本身出发,先告诉 你“是什么”和“为什么”,再教你“怎么做”,这是教学逻辑。第二 种,则是从需求出发,针对你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依样照做的过程中积累心得体会,最终触类旁通成为高手,这是实用 逻辑。
学校教育,用的是教学逻辑:你得先学理论,再学规则,然后由易 到难有系统地做题。不管是学物理还是学外语,都是这么一套流程。哪 怕是上个厨师专修学校,也得从选材备菜到刀工火候,一个科目一个科 目地来。
而实用逻辑的特点是,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解决你最痛的问题。

我觉得至少从我个人阅读兴趣读物的角度出发, 适用逻辑的书在我心中有加分的, 因为它会提供给我很多现实中例子让我去类比, 快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但是很多打折适用逻辑旗号的书其实适用范围特别小(它所谓的技巧的适用环境其实还有很多复杂的前提条件), 这是我读此书前所担心的问题。 或者空有“技法“没有总结”心法“, 这样的书看了以后, 虽然很好懂, 但是吸取到的营养特别少

  1. 人不愿意做新的尝试, 往往都是因为尝试的成本太大。

当我们想请对方参与一件事的时候,常见的误区,是把这件事说得 太完美、太诱人,以致让对方产生压力.
…….当我们试图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里想的往往都不是收益,而是这次尝试的成本 . 当我们试图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里想的往往都不是收益,而是这
次尝试的成本。此时,你煞有介事地强调对这件事的期待,就等于在对方心里增加了砝码。压力越大,主控权越低,对方反而越不敢尝试。

但如果你可以减轻他的压力,让主控权掌握在他的手上,他就会比 较愿意尝试了。比如,你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今晚有个饭局,都是些
特别有意思的朋友,没什么事的话,一起来坐坐?”看到对方犹豫,还 可以补一句:“你要是怕回家太晚就早点走,大家都很随意的,完全没 关系。”

此处Push的感觉来源于没有体会到对方的疼点。
  1. P26
    “提要求前先让对方拒绝你一次”的策略

(但是) 一旦被人识破,不但目的不能达到,还会破坏自己 的形象。
比如你想约女生吃饭,可以说:“能请你吃顿饭吗?如果不行的 话,找地方喝点东西?”但是如果你说:“请问你愿意跟我交往吗?不 愿意的话,先一起吃顿饭吧?”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你这种要求, 完全是出于私利,对方要拒绝你,心里是不会有压力的。

后面补充的这个“不可用“的情况很在理, 在完全处于自己私利的情况下用技巧, 别人只会更加反感和觉得你想控制别人, 还不如自白地说自己的需求。

  1. P28

不要去挑战对方的感受

很多时候,你的话之所以不能说服对方,是因为对方觉得你根本没 能体会他的难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否认对方的感受”——对方觉 得贵,你说其实不算贵;对方觉得麻烦,你说其实不麻烦。这都是在指 责对方:“你不该有这种感觉。” 而这种潜台词,会让你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一旦对方觉得你并不了 解他,只会否定他….
所以,… 让对方相信你的话,你需要知道一个小技巧:销售员常用的三个“F”。
第一个F,是“Feel”,“感觉”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改变对 方,你不能急于否定,反而得先承认“对方的感觉是真的”,主动向他 靠近一步。这会降低对方的防卫心理,让他觉得你是有诚意要跟他沟通 的。
第二个F,是“Felt”,“感觉过”的意思。说完对方的感觉是真的,要再往前走一步,说你“体验过同样的感觉”,让对方相信你跟他 在同一条船上,这样你跟他的关系就会更近一步了。
第三个F,是“Found”,“发现”的意思。当对方开始信任你,觉 得你跟他站在同一边,是真心了解他的感受的,这时候你再话锋一转, 去谈你现在发现的新感受、新体会,对方也就容易被你说动了。
以上这三个“F”的步骤,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会让你的话听上 去不像在说教,而是一个有共同经历的过来人,在分享自己的经验。

我觉得这段话的心理解析很棒,因为别人和我们分享感受, 其实已经给予了我们一定信任了。 我们直接去否定它, 不但辜负了别人的信任,而且别人会认为我们不理解 他。

但是如果目的可以从“让别人信任你“变成”更好地和别人在同一个问题上分享观点“ 对我来说会更合理。 因为其实没有真正的共鸣和经验,只是生硬的套用技巧, 讲出来也会很假很干。 如果我们是有这方面的真实体验的, 然后去用一个技巧去更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让对方知道, 我们不是对立面,而是站在一起互帮互助地去探索一个问题,消除敌意,这样会更好。

  1. P45 反向激将法

你只需 要反向使用激将法,也就是通过贬低其他人,抬高目标对象的自尊感。 这里有个关键的说法:幸好你不一样。
比如前面提到的要激励小孩做作业,你的说法应该是:有很多不乖 的孩子,但是“幸好你不一样”,最后还可以加上一问“对不对”等待 对方的确认……,那就 相当于建立起了他在这方面的自尊。接下来,他就有维护这种自尊的动 力了。

这个我不太行。 我觉得我妈老对我用这招来夸我乖, 我会感觉到压力… 因为我觉得这样被夸乖, 有种被人管制的束缚感

  1. P54 假装抛硬币

情感的问题,经常让人难以决断。有朋友来咨询我,最近有两个条 件都不错的追求者,他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然后我发现,当我建议 朋友选追求者A时,他就会说追求者B的好处;如果我建议他选追求者B 时,他又会对追求者A恋恋不舍。我想帮助对方做决定,应该怎么说 呢?
常见的说法:“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你一定要慎重地 考虑,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A和B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吧!”
更好的说法:“不如就抛一枚硬币决定吧!正面就选A,反面就选 B!”

这个是一个我经常用来和自己沟通的方法, 很惊讶居然会出现在书里。 但我一般不是做AB类选择而是做“做VS不做“的选择。因为其实我有很多时候心里很乱, 自己也看不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就和自己说, 如果下一次看表分钟的数字是偶数, 就去做; 奇数说明不是做的好时机。 当我看到数字那一刻, 我下意识感受已经说明了, 我是“想做这件事“的心大于害怕, 还是需要再冷静一下

  1. P58 自我一致性

正所谓“嫌货才是买货人”,一个人会对产品挑毛病,恰恰是因为 对产品有兴趣。如果一点兴趣都没有,就不会多费唇舌了。所以,面对 表现出犹豫,找理由拒绝的人,不应该重复产品的优点,或是和对方争 论利弊的问题,而应该强化对方的“内在诱因”。
……
而第二种说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跳脱了外在的利弊,去诉诸对方 内在的诱因,利用了人的“自我一致性”进行说服。对一个人来说,如 果他肯承认自己拥有某种“人设”,那他就会尽量去维护这个人设,以 确保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尽量维持一致,贯彻这个人设。

这个拒绝的原因分析很到位, 但是下面介绍的这个方法,我表示抗拒。 可能在国外有效吧, 要是别人给我套一个人设, 我马上就有戒心了———这个人想诱导我,更别说维护…

  1. P116 能动性话语

好的口才,背后是一套好的观念系统。升级你的观念系统,在别人遇到 僵局的时候,你才知道除了打鸡血和灌鸡汤之外,还可以通过“能动性 话语”引导其积极思考。在安慰人的时候,除了“不要想太多”这种正 确的废话,你还应该知道怎样让他真正解开心结,走出阴霾。
……
要知道,说话方式能够引导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有时候,不是你 怎么想就怎么说,而是你怎么说话,决定了你接下来会怎样去想,怎么 去做。客观条件虽然有诸多限制,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是木偶,不 是完全被动的“对象”。即使困难再大,你也能尽量选择那些“能动性 的话语”。
比如,同样是在职场遇到困难,被动的说法是:“老板怎么能这样 呢?要么涨工资,要么多招人,总得给个说法吧?把你一个人当三个人 用,这样下去怎么受得了呀!”这样一种表述,看起来很解气,但其实 全都是丧气话。因为你的整个思路完全是被动的,似乎一切都由老板说 了算,而你这个朋友只是一枚棋子,眼巴巴地等着老板做决定。按照这 个方向去想问题,除了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没有别的出路。
可是,同样的局面,完全可以是主动性的说法。比如:“老板给了 你三倍的工作,你该怎样让他意识到,这是不合理的呢?”或者 说:“如果你觉得这个工作量你能承受得住,那么接下来,怎样利用这 个筹码,跟老板谈加薪呢?”
这样的说话方式,就是所谓“能动性的话语”。它与被动性的话语 有个根本区别,就是不去猜测“结果是什么”,而是去思考“应该怎么 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大家都是平 等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当成待宰的羔羊呢?
……当你遇到挫折,在心里跟自己对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别陷入“他凭什么这样做”“结果会怎样”之类的思维模式,而是要让自 己多想想“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挺欣赏这本书传递出来这种主动和积极向上的观念的。 毕竟说话只是表达思想的一个途径, 最终本质还是要回归到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 和看问题的角度上。
欣赏遇见问题第一反应是----- “那这种情况下, 我可以做什么呢?”----- 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人。

  1. P122 正确的吐槽,必须是“有我”的视角

工作的时候,难免有些对老板和同事的负面看法。可是跟朋友吐槽的时候,经常有人会反过来说我是个爱抱怨的人。难道说,真有这种想 法的时候,就只能憋着,不能客观公正地讲出来吗?
常见的说法:“我的老板,实在是太坏了!”
更好的说法:“我的老板,今天对我的态度,跟我预期的不一 样。”
?·为什么要这样说
之前我们讲过,跟亲人或者朋友提要求时,很多人有个误区,那就是害怕从自己的角度讲出自己的感受。他们会习惯性地在对方身上找理由,以论证“你应该如何如何”,而这难免会引起反感。
同样的道理,在表达负面意见的时候,很多人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客观”,所以上来就直接吐槽,似乎自己反对的现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客观事实了。而这种“无我”的叙事视角,同样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你有那么强烈吐槽冲动的对象,通常都是跟你有密切关 系的。你本来就不是个置身事外的人,却偏要装出一副跟你毫不相干的 样子,进行斩钉截铁地“客观”评述,又怎么能不引起怀疑呢?听你这 样讲话的人,只要稍有社会经验,或是稍作思考,就会觉得你很不靠 谱,没有公信力。
就拿吐槽自己的老板来说,如果你直接讲:“我的老板太坏 了!”就算之后给出了一大堆的论据,听众也可能会觉得,你想说的是 老板跟你有冲突,可是讲了半天都没讲到你自己,在这个关系里,你到 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才导致老板对你另 眼相看呢?
所以,你倒不如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角色代入进去,以“有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比如这样说:“老板对我的态度,跟我预期的不太一 样。”就会引申出你对老板的预期、你自己的实际情况、老板是怎么对 你的、他这样做应不应该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个时候再让听众得出“老 板太坏了”这样的结论,他们才会觉得你是客观的,你的吐槽是可信 的。
不带主观因素的客观,根本不是真正的客观。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进去,告诉对方,你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预期、通过什么方法、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对方才会觉得,你是客观中立地在叙述这件事情。 而你想得出的结论,也会觉得可靠很多。
进一步说,当你要就更为私密的事情表达看法时,就更是需要这种“有我”的视角。比如,如果你想提醒自己的朋友,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熟人不值得信任。那么,最好别用“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方式,要么就不说,要说就说透。到底是哪件事情让你觉得他不可信,前因后果要说清楚。这样,对方才不会觉得你是在扣帽子或是报私仇。
更重要的是,在你这样说以后,你和你的朋友才有深入沟通的可能性,他才能继续追问你一些重要的细节。通过你的描述,你的朋友能够完整地了解事情的经过。这时,你的话对他来说就会更有分量。
总之,当我们想吐槽一个对象的时候,都希望表现出客观的样子。 但越是这样,就越是不能情绪激烈地直接下结论,因为情绪只不过是你 的感受,而你的感受,对于他人来说是没有信息量的。所以,你应该克 制这种“无我”的叙事习惯,以“有我”的视角,给他人提供更丰富的 信息,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一来,你的意见反而会更具价值, 更有公信力。
+·延伸思考
思维会被说话的方式影响。当你用“无我”的方式叙事时,你和听众的想法和注意力全都在对象身上,而没有你自己。因此,你的表述是 表面和片面的,而且你的听众也只能跟你聊这个对象,话题受到了很大限制。可是,一旦你开始在讲话里代入“有我”的视角,你的叙事就会 立体起来,你和听众能聊的东西也会更丰富。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真难看!”你的朋友要么附和,要么反对, 话题很难深入。可是如果你说:“这部电影跟我想的不一样,也许不是 我的菜吧!”那就有很多角度可以跟朋友探讨了

有被点拨到!很新颖且独到的一个观点。 深入想想, 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其实是来自我们对他人的预期。 比如我们评判同事是否专业, 评价标准是我们自己认为专业的人应该有什么具体的行为(而TA恰好相反)。 具体去描述我们的预期对比TA的具体行为, 其实才可以给听众思考的空间, 而不是板上钉钉地盖棺定论。(滥用成语ing…

  1. P128

总之,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差异性,大多数时候都不存在 对错之分。但是,到了社会上,有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学会适 应”。和室友的作息时间不同,却要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其实就是学 习适应的功课。不仅要和对方沟通,更要学会跟自己沟通,学会用不带 成见的方式想问题,才能用聪明、不引起纠纷的方法,为自己争取利 益。你们是谈判时的平等主体,而不是相互 指责的对手,这就叫“和而不同”。

成熟的人就是学会包容理解、求同存异的人。 再进阶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差异中学习到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从而感受到进步和乐趣的人

  1. P148

在我身边,总有几个观点极端,又喜欢抬杠的朋友。比如,上次有 人跟我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只不过回了他一句“可是有时候,人 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呀”,他就脸红脖子粗地跟我争了起来。遇到这种 人,我既不想跟他们吵架,又不想委屈自己,应该怎样表达不一样的看 法呢?
常见的说法:“我不同意!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
更好的说法:“我曾经听过一个演讲,那个老师一直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似乎跟你‘三十不学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很好奇, 如果是你听到这个演讲,会怎么回应他呢?”

不太赞同… 这话说得… 比我还绕… 太假了吧… 而且也没有让别人觉得你站在他那边啊…

  1. P214 选什么话题,最能跟人拉近距离

事实上,能激发别人聊天欲望的往往不是“话题的精彩性”,而 是“话题的共鸣度”。
日本著名的节目制作人美浓部达宏曾经提到过,如果想要跟任何人 都有话聊,有五种话题可供选择,刚好堆成了一座“能够引起共鸣的话 题金字塔”。从最低层到最高层依次是“家庭”“学校”“饮食”“工作”和“艺术”(泛指音乐、影视、书籍、绘画等各类作品)。
在这五层里,越接近底层,话题就越普遍,寻找共鸣就越容易。越 往上层走,话题越进阶,共鸣就相对弱一些,而“触礁”的可能性则会 变大。比如说,喜欢贝多芬的不一定能跟喜欢莫扎特的聊到一起,搞金融的很难跟搞艺术的有共同气质。

…实用的技巧…但是反而这里越是底层的话题越是隐私, 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

工作…是个好聊的话题, 毕竟一天有50%的时间都在公司。 但是我在工作里的情绪感好像不算多(参照对象为我妈)我会觉得工作就是工作, 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理智。 工作的动力来源于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对自己职业的个人发展、还有对公司、 对业务本身的帮助和促进)。

BTW, 我觉得私企比国企/公务员好的地方就在, 商业化的领域,工作价值更容易体现。 私企是为了”行业竞争“, 要么当第一要么灭亡; 国企/GWY是为了”活下去“, 只要不犯错就行。每天只想着拿60分的生活感觉没有斗志…

家庭… 我不喜欢聊… 虽然我挺喜欢去家庭氛围好的同学家玩的/、、、

饮食… 不好聊吧… 不知道怎么聊… 主要是没有和人讨论这个话题的欲望、、、似乎没什么延展性…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好吃\不好吃, 而且还不能马上吃到

学校… emmm… 还可以///

艺术… 我觉得我好俗, 学了再多艺术也还是俗人一个, 没救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