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027465123720439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多数情况下将GDP看做国民收入
表明了从不同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的货币流动以及同时发生的产品与服务、生产要素的流动。正常情况下,反映了收支两个方面的均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生产出来的绝大部分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借助于市场交易,才能真正成为国民收入和财富。
国民收入一般会以一定的时期作为考察的范围,而国民财富通常不强调时间概念,因而可以从累积的数量上考察。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收入和总支出相一致时的产出
从事前角度(即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尚未开始时)看,它是指计划达到的,或者说想要达到的,能使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情况下的国民收入。事前计划达到的均衡国民收入不一定在事后真正能够实现。
只有从事后角度(即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看,国民收入核算账户所计算的才真正是实际的(或者说通过交易实现了的)均衡国民收入。
在一般情况下,均衡国民收入包括总收入和总支出相等以及总储蓄等于总投资两方面的含义。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向
需求充分条件下的基本方向: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于供给
供给充分条件下的基本方向: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于需求
不能通用
一般观点: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
均衡产出
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在自然失业率的状态下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投资和储蓄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Y=C+I。
当假定 消费函数 C=α+βy ,则均衡收入公式是
y= (α+i)\ (1-β) .
将投资作为利率的函数,即i=e-dr,此时均衡收入公式变为
y= (α+e-dr)\ (1-β).
2、在 三部门经济 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G。
y代表经济社会实际的产出,
c代表居民实际想要的消费即意愿消费和数量,
i代表企业实际想要的投资即意愿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均衡产出图示:
E代表支出,用Y代表收入。
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 企业就要削减生产,
若支出>收入(需求>供给),则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IU<0企业就要扩大生产。
E 直线上任意一点均为E=y
均衡产出条件的延伸:投资等于储蓄
在均衡产出的条件下,必有投资等于储蓄经济均衡的条件:E=y(支出等于收入)
.“E=c+i;(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
而y=c+s;(计划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E=y即推出 i=s。
两部门经济:家庭部门
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
把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关系:C=C(Y)=a+bY
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APC)又称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变动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变动额,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ΔC是指消费的变动额,ΔY是收入的变动额)
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