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读书笔记:第1章 天生与后天习得——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

  • 先天形成:先天论者
  • 后天养成:经验主义者
  • 理性主义

皮亚杰

  • 足够的大脑+足够的经验+理性 → \rightarrow 道德
    • e.g. 儿童对体积守恒的理解

科尔伯格

  • 一系列道德难题,来量化道德推理
  • 六阶段递进
    • 前社会惯例:肤浅理由判断物理世界
    • 社会惯例:善于理解甚至利用规则和社会惯例(服从权威,极少质疑权威的合法性)
    • 后社会惯例:思考权威的本质、正义的涵义、规则法律背后的理由,自己建构道德体系
  • 论证了世俗的自由主义道德秩序的正当性

图列尔

  • yes or no测试
    • 社会惯例需要服从,但可以变通;而阻止伤害是特殊的、重要的、普世的
    • e.g. 不穿校服不对,而在老师允许下不穿校服可以;
    • e.g. 打人不对,即使在老师允许下打人也不对
  • 道德就是善待个体

作者的质疑

  • 不同民族对“纯洁”和“不洁”有不同的定义,与伤害无关但“不洁”的行为往往也被认为不道德

施韦德

  • 平衡个体和群体的需求:个人主义与社会中心主义
  • 不同文化对正误定义不同
    • e.g. 美国、印度都认为“踢路边野狗”不对
    • e.g. 美国认为“抢夺女儿遗产的儿子”不对,印度认为没有不对
    • e.g. 印度认为“和丈夫一起吃饭的妻子”不对,美国认为没有不对
  • 社会惯例几乎不存在
    • e.g. 印度,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承载了道德压力,并不是确认有伤害才有道德
    • e.g. 美国,社会规则也是道德要求,只不过这是围绕保护个体和个体自由基础上建立的个人主义要求

图列尔的反驳

  • 施韦德的研究未将印度“丰富多彩的想象”纳入考虑,否则就能发现不道德的行为以一种美国人无法察觉的方式在伤害他人

作者的研究

  • 改进了施韦德的实验,明确了是否带来伤害这一条件
  • 322:三个城市、两个阶层(高和低)、两个年龄组(儿童、成年)
  • 结论:支持施韦德
    • 道德-惯例的区分在不同文化的群体中具有高低之分
    • 对于无害禁忌故事,上流社会的人将其判定为违反社会惯例,下流社会的人将其判定为侵犯道德;社会阶层的影响远大于地域的影响
    • 大多数人而言,无害禁忌没有伤害任何人,但它仍然是错的
  • 道德推理源于情感因素
    • 人们会试图“发明受害者”
    • e.g. 吃死去的宠物狗的肉会生病
    • 道德之愣:我知道这是错的,只是想不出理由

小结

  • 道德源自先天和后天的结合,而非理性推理

上一篇:无
下一篇:正义之心读书笔记:第2章 直觉之狗与理性之尾——道德的两种认知过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