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6个学习日。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理论内容:人一旦在某段经验或经历中,习得了或者get到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那么在“下一次”哪怕是全新的环境中,他们也会放弃尝试,草草放弃抵抗。
理论的实验来源: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1967年研究动物,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他把狗关进笼子里,只要一开音乐,就给狗施加难受的点击,狗关在笼子里,没法逃。
多次实验后,在下一次电击前,先把笼子的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了,而且不等点击开始,音乐一响,就应声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可以主动出逃,但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生活化案例对比:和哥哥打架的故事,习得性无助,导致白白浪费机会。
生活化案例引入:数学题的故事,放弃抵抗。
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根源:人的错误归因。
人往往一旦什么事没做成,喜欢直接从自身上反省,哪怕表面上考虑到很多,但多半在内心里是觉得自己不行的原因。你在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体验,你在做某事之前,断言说自己“向来”这方面做不好,结果做下来后别人说:没有啊,明明很好啊。这是因为人在以前的某次,甚至完全是“偶然”的体验中,得出的一个错误的自我归因,并把它带到了以后的每一次体验里。
拓展:习得性无助不仅来自于自身的经历,人通过旁观他人悲催体验,再对号入座自己,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比如你看谁谁谁比你优秀都失败了,你就干脆试都不试,但真的是一码归一码,失败的原因简直太多了。)
生活化案例展示:一个长时间处于孤独的人,会觉得孤独是人生的唯一真相,进而放弃与他人交流,其实人生真相未必如此。
更明显的是家庭教育中的过度管教和过度溺爱,导致孩子长大后本应可以应付许多问题了,但还是感觉撒不开手。而且面对任何其他事情时,也会倍感无助,觉得自己应付不来。
对抗习得性无助的方法:多维科学归因;靠理性而非经验与感觉去把握当下的环境;不必刻意要求自己自信,可以偶尔先坦然接受起点低,但相信过程中自身行动改变环境的能力。
今日电影推荐《爆裂鼓手》
——反脆弱神器,不疯魔不成活的绝佳诠释。
完全与众不同的非常规励志。
2014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6 获奖无数JK西蒙斯最佳男配,由于对视听效果近乎完美的安排与特写的娴熟把握,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
“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
“面对诱惑,你伸手说要,那么“要”就是你的宿命。”
“英语里没有比good job 这种话更害人的了。”
今日的林语堂,为我们阐述的家庭对于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的生物性。
《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一、“何以有人不愿婚娶?又何以有人婚娶后复离异?”
婚姻专家之答案:
男子不愿结婚:恐因结婚而失却个人之自由与独立。
女子不愿结婚:惯于独立或职业生活,然待欲结婚时,岁月已夺其多。
额外因素:择偶理想过高、实难觅得,故不愿结婚;又或有些男女,因机会匮乏;更有甚者,因过往失意之体验而感绝望,或受长期负面影响。
有些青年男女不结婚,或因其家庭责任。
林语堂认为:最大原因,乃此类人缺乏健全之态度,使其难以迎合婚姻之理想。
二、婚姻之重要性:
已婚者寿命更长,身心健康更佳。
已婚者犯罪率较低,更具责任心。
于社会地位上,俾人有一更良好之印象。
已婚者可享同舟共济之踏实感,男女分工协作,互补其优势。
额外:男子多欲为主脑(掌柜),婚姻使其生满足错觉。婚姻予人以安全感。
结婚可谓人生至要之步,甚而关乎如何与他人相处。
提示:权利与义务相伴而生,不可仅图结婚之利,而不思结婚之负担。
三、择偶时应注意之要点(此处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判断汲取)
《中国人的家族理想》
一、婚姻之象征意义:
婚姻中,男方如泥,女方似水。
水入泥中,塑泥成形(女子实乃男子之学校),泥吸水,使水有形体之寄托,使水可于此形体中流动、生活,获丰富之生命(家庭与婚姻对女子宛如开挂般之升级)。
二、由婚姻扩展至家族——中国社会与生活以家族制度为基础而组织
此家族制度支配中国人之整个生活形态,渲染中国人之整个生活形态。
此家族理想由何而来乎?(中国人略有身在庐山不见其全貌之感,外国人则压根非桃花源中人,更为陌生,林语堂作一分析。)
中国人对祖先与孝道之尊崇,几成一种宗教(胡适之“名教”),此宗教无超自然之力量之神明,惟祖宗而已。(此处作一推测,或因孔子之先天局限性,致孝道于初即如此神化)
三、家族理想之存在意义
助人定位“自我”——人乃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我”之概念相对也,家族首次予人以社会身份。
弊端:中国人之家族理想易化为一种扩大化之自私心理,但此弊端于西方之个人主义中亦存。
“中国人始终觉一人较国家为更伟大、更重要,然其离家庭则无真实之存在”——此处描绘甚佳
四、人类非个人,乃家族之一份子,为家族“生活巨流”之主要部分(生命之流原理)
人类之生命由不同种族之生命之流所造成;
人直接感觉到、直接看见者,惟家族之生命之流耳。(如树木与其分支)
“此种家族意识与家族荣誉之感觉,或为中国人生活上队伍精神或集团意识之唯一表现”(we are family)此处球队球戏之比喻精彩绝伦……
继之于男女在家族图画中之颜色变化,描写亦甚为鞭辟入里。
继之提出家族制度之生命之流中,“永生”乃可见、可摸者(太形象矣,解释诸多生活现实,亦表明中国人何以如此强调留后)
终收尾:此种家庭生活兼顾人生物性之方方面面需求,而政治之最终理想又与生物学有关。孔子之思想中:道德上之和平方为真正之和平,此政治理想之目的在使政治成为不必要之物。盖因那一种和平乃一种稳固之、发自人心之和平。
《生物学上的问题》
此篇文章多具林语堂之个人学术色彩,只需掌握三点即可:
(一) 任何文化之最后试验,亦可谓衡量文化之一大标准即:此文化所产生者为何类之夫妻父母?
(二) 人类于事实上属生物学也。(于生物学上感快乐、于生物学上感愤怒、于生物学上立定志向、于生物学上信仰宗教、于生物学上酷爱和平,虽其自身或不知)此观点于当今愈发光辉。
(三) 个人主义易忽视生物学机能被扼杀之严重问题,终以男女共处为例,指出组建婚姻与家庭,或曰男女互补前进于生物学上之重要意义。
《我的戒烟》
此篇文章供君把玩,赏析林语堂于日常生活方面之才趣与奇思。(然宜暂回避肉体健康问题)
若言胡适教我等凡事皆须问个为何,则徐林语堂则似一差等生,充作此挑战主流意识之角色,现身说法为我等演示“如何去问为何”。
此等思考无所谓对错,人各有解,如本篇,汝尽可谓其为放任己身之借口,汝亦可读出些许启发与价值来,但人类社会不缺主流之附和者,予我一刀,我或不杀林语堂,其留之有用,独一无二。
文中有一段描写与分析甚佳,可开拓思维:
“何以人生世上要戒烟乎?………………戒烟戒烟,殆即贤人君子之健灵运动欤。”
“世之吸烟者,本有二种………………灵魂上是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