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孟子》》1

华杉 663个笔记
自序:为往圣继绝学

2023/6/28 发表想法
孟子也很了不起,良知良祝启发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源头;阳明心学甚至被称为中国儒学的顶峰。五百年来王阳明也吸取道与佛的智慧…
也启发过王芗斋,大成站桩,《大成拳论》动我心魄,涵养本自具足的身智潜能。让我体悟站桩至今,乃至终生。
第一个正宗是朱熹。因为《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就是朱熹圈定的,是他选了《孟子》这本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我们学习的基础。
第二个正宗是张居正。张居正因为给神宗小皇帝做老师,写了一套四书的讲义,详细讲解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因为是内阁首辅给皇上讲课,所以讲得高屋建瓴,颇有超越朱熹之处;因为是给小孩子讲,所以又讲得浅显易懂,亲切有味。张居正的这套讲义,是传世国宝,本书也几乎收录了他的全部精彩思想。
第三个正宗是王阳明。介绍王阳明和孟子的“对话”,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王阳明没有专门注解过《孟子》,但是王阳明和孟子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孔子梦见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忽一夕梦谒见孟夫子,孟夫子下阶迎之,先生鞠躬请教。孟夫子为讲良知一章,千言万语指正亲切。梦中不觉叫呼,仆从伴睡者惧惊醒。自是胸中豁然大悟,叹曰:“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
良知良能,都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说,心学的根在孟子。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人都有恻隐之心,就比如一个逃犯,到了一个村子,看见一个小孩子在水井旁,就要掉下去,他一定心里一惊,不假思索,赶紧出手一把把孩子拉开。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说他好,也不是为了跟那孩子的父母交朋友,而是出自人本性的善,也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说,只要存养你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把它扩充放大,就能成为圣人。“凡有四端于我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论,是良知论,也是扩充论。四端就是良知,而存养、扩充、放大四端,就是致良知。王阳明每次讲良知,都会引用孟子说的水井边的小孩这个故事。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源头。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多篇讨论《孟子》的内容,本书也收录了其中的思想。
第四个正宗,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清代是训诂学的巅峰,把前人的经典都考据得清楚明白,一个死角都没有。在写《华杉讲透〈论语〉》时,我参考了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因为刘宝楠是研究《论语》的首席学者。而训诂《孟子》的首席学者,就是焦循。所以,焦循的注解,又给本书提供了学术保障。

自序:为往圣继绝学

注古书,立志承担“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关键就是自己不要随意发挥,老想搞出点“自己的东西”,而是老老实实做学生,记笔记

第三个正宗是王阳明。介绍王阳明和孟子的“对话”,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孔子梦见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

良知良能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第一篇 梁惠王章句 上

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君子未尝不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想着利益,眼里只盯着利益,那就对你有害。而行仁义的人,虽然不追求利益,却无往不利。

敬神,如神在。敬顾客,要像顾客就坐在我们公司的会议室。

在公司开会讨论客户项目,就像客户也在我们公司一样,非常尊敬;到客户公司开会讨论,就像在自己公司内部讨论一样,直来直去,没有差别。这,就是仁义。在公司会议室骂客户,到客户会议室装孙子,这就是逐利。

一心逐利,就是心术不正。作为领导者,你的心术不正,上上下下,你的国家,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地方正得了

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乐宏大,直冲霄汉

贤德仁义的君子,才能享受这生活的快乐;没有贤德、不讲仁义的人,就算有这样美丽的庄园,他也享受不了这快乐!

快乐的基础,首先是安心,是安全感,然后是爱,你爱大家,大家也爱你。

那《诗经》里写的文王呢?看大家干活,他也不催工期,还告诉大家不用着急。这一个细节,就非常生动,证明他心里装着别人,不是想着自己早一天得享受,而是关心别把人累坏了。我们自己给下属布置工作任务,有这份心吗?是想着别让他加班太晚太辛苦,还是恨不得榨干他最后一滴血汗?

仁义里面有利益,利益里面没仁义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竞争,不是我要跟你争,是我让你没法跟我争

孔子为什么那么痛恨殉葬的俑呢?在周朝以前,是用活人殉葬的,后来改用“刍灵”,就是用草扎一个人形,略略有点像人而已。再后来,有人发明了俑,雕刻栩栩如生,有面目肌发,可以活动。孔子认为,这样再发展下去,攀比谁的俑更像人,最后又要用真人殉葬了,所以他非常愤怒,骂那发明俑的人断子绝孙。

追求仁义,无论成功失败,我都得到仁义

不谈霸道,谈王道

2023/6/28 发表想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
“君主只有三种应尽的职责,这三条职责虽然极其重要,但对于常人都是简单易懂的:第一,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之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任何成员不受其他任何成员的侵犯和压迫,即设立完全公正的司法机构;第三,建立和维护个人或小团体所不感兴趣投入的某些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因为这些设施和机构产生的利润绝不可能补偿个人和小团体的投入,尽管对社会整体来说,常常是不仅能收回投入,而且还能得到大得多的回报。”
亚当·斯密的话可以解释孟子的“保民”,就是抵御外敌入侵、司法公正和提供公共服务。
人真是这样,聪明的极其有智慧,不聪明的极其笨。不过不管笨还是聪明最终都是一堆枯骨,谁在控制这一切有条不紊的发生?谁给予他们的智慧和愚蠢的种子?也许真是上帝为了惩罚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

“君主只有三种应尽的职责,这三条职责虽然极其重要,但对于常人都是简单易懂的:第一,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之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任何成员不受其他任何成员的侵犯和压迫,即设立完全公正的司法机构;第三,建立和维护个人或小团体所不感兴趣投入的某些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因为这些设施和机构产生的利润绝不可能补偿个人和小团体的投入,尽管对社会整体来说,常常是不仅能收回投入,而且还能得到大得多的回报。”

孟子后面会讲,人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个善端,就是仁义礼智的起点。恻隐之心是仁的起点,羞恶之心是义的起点,恭敬之心是礼的起点,是非之心是智的起点。只要把握自己的善端,修养它,放大它,由近及远,推而广之,你就能成就仁义礼智。

亚当·斯密说的三条“别国不打进来就行;我们有司法公正,我不会被别人侵犯;政府能提供良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2023/6/28 发表想法
孟子就是和挖坑专业户,请君入瓮,关键是还能让你心甘情愿跳进去,最后让你心悦诚服,服啦服啦。和苏格拉底谈话大约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情。讨论一个问题,他先自谦说自己什么也不懂,引导对方先谈论,然后寻找破绽,逐个击破,言辞犀利,他自己并不直接提出什么理论,而是选择充当助产婆,通过辩论逼迫对方层层思考,最后得出认识。
谈话的人最后才知道,嘿,您说是要寻找雅典城最聪明的人,除了您还有谁能当得起这个称呼啊。令人气闷的苏格拉底
改变别人真的很难,我觉得是要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对方,使之顿悟,而发自内心的开始自我改变,才算是间接的改变了他人。

王天下,不是要你去打天下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简单得不得了,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己修养做起。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先施于人。从哪儿开始施展呢?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自己到父母妻子,到兄弟子侄,到家族,到君上臣下,到全国全天下,到万事万物。做靠什么呢?靠诚意,至诚无息,日日不断,没有停息,则博厚,越积越厚,厚德载物;则悠远,代代相传,万世太平;则高明,其智慧和力量超越一切,远远在他人想象之外。

君主的帝王梦,是全国百姓的灾祸

孟子说:“从这就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不可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实力去跟其余九分之八的实力为敌,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大王为什么不回到王天下的本质,从根本上着手呢?

有恒产者有恒心

恒心是恒定不变的良心

无恒产则无恒心。这里的恒心,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持之以恒的毅力,而是指人所常有的善良之心,恒定不变的道德标准。

第二篇 梁惠王章句 下

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分享,懂得分享,就是王道

除暴安良是大勇,与人争强斗狠只是小勇

很多的慈善,都是这样的表演艺术,不是心里真的装着别人,不是认真要帮助他人。

2023/6/28 发表想法
心里装着别人,用心去做,别人自然会反馈给您,对团队,对公司,都要始终装着每一位员工,看看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到他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还是修行,装着他们,不要做表面功夫,心里装着每一个给你干活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指导他们事业自然就会做好,不是告诉他们今年要挣多少钱,要干什么?而是我们今年要完成什么任务?我缺什么要做什么?我能为公司做什么?老板,能为公司做什么?如果不真心不用心去,口头上说说,那就是表演自然做不好
成熟不是看年龄,而是看心智
1,成熟的人,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世,行事判断有主见,有原则,不以别人的喜恶行为来左右自己的行事处世标准。
2,成熟的人, 承认人性中有光明的一面,有黑暗的一面,有慈善的一面,有阴暗的一面,有优点又有缺点,并有容忍和谅解的胸襟。
3,成熟的人, 会从很多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而孩子气的人, 通常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4,成熟的人, 能够坦然地接受对方的一切优点和缺点,懂得学会与别人如何相处之道。

2023/6/28 发表想法
孟子就是和挖坑专业户,请君入瓮,关键是还能让你心甘情愿跳进去,最后让你心悦诚服,服啦服啦。和苏格拉底谈话大约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情。讨论一个问题,他先自谦说自己什么也不懂,引导对方先谈论,然后寻找破绽,逐个击破,言辞犀利,他自己并不直接提出什么理论,而是选择充当助产婆,通过辩论逼迫对方层层思考,最后得出认识。
谈话的人最后才知道,嘿,您说是要寻找雅典城最聪明的人,除了您还有谁能当得起这个称呼啊。令人气闷的苏格拉底
改变别人真的很难,我觉得是要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对方,使之顿悟,而发自内心的开始自我改变,才算是间接的改变了他人。
>> 王天下,不是要你去打天下
>>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简单得不得了,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己修养做起。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先施于人。从哪儿开始施展呢?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自己到父母妻子,到兄弟子侄,到家族,到君上臣下,到全国全天下,到万事万物。做靠什么呢?靠诚意,至诚无息,日日不断,没有停息,则博厚,越积越厚,厚德载物;则悠远,代代相传,万世太平;则高明,其智慧和力量超越一切,远远在他人想象之外。
>> 君主的帝王梦,是全国百姓的灾祸
>> 孟子说:“从这就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不可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实力去跟其余九分之八的实力为敌,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大王为什么不回到王天下的本质,从根本上着手呢?
>> 有恒产者有恒心
>> 恒心是恒定不变的良心
>> 无恒产则无恒心。这里的恒心,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持之以恒的毅力,而是指人所常有的善良之心,恒定不变的道德标准。
第二篇 梁惠王章句 下
>> 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分享,懂得分享,就是王道
>> 除暴安良是大勇,与人争强斗狠只是小勇
>> 很多的慈善,都是这样的表演艺术,不是心里真的装着别人,不是认真要帮助他人。
>> 2023/6/28 发表想法
心里装着别人,用心去做,别人自然会反馈给您,对团队,对公司,都要始终装着每一位员工,看看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到他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还是修行,装着他们,不要做表面功夫,心里装着每一个给你干活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指导他们事业自然就会做好,不是告诉他们今年要挣多少钱,要干什么?而是我们今年要完成什么任务?我缺什么要做什么?我能为公司做什么?老板,能为公司做什么?如果不真心不用心去,口头上说说,那就是表演自然做不好
成熟不是看年龄,而是看心智
1,成熟的人,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为人处世,行事判断有主见,有原则,不以别人的喜恶行为来左右自己的行事处世标准。
2,成熟的人, 承认人性中有光明的一面,有黑暗的一面,有慈善的一面,有阴暗的一面,有优点又有缺点,并有容忍和谅解的胸襟。
3,成熟的人, 会从很多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而孩子气的人, 通常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4,成熟的人, 能够坦然地接受对方的一切优点和缺点,懂得学会与别人如何相处之道。
5,成熟的人, 明白良好的动机未必带来良好的效果,艰苦的付出未必收到丰硕的成果,了解手段与目的之不可分割。
6,“不以人废言”懂得“以事论事”而“不以人论事”的道理。承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看人的地位的高低而断言论是非。
7,对别人的评价,应该能在外表与内涵之间有允当的平衡。
8,出状况时,成熟的人习惯反省,并乐意致歉;不成熟的人,只会指责他人,从不道歉。
9,成熟的人,因充满自信而心有余力,总是善意解读他人之言行,并且有礼回应;不成熟的人,缺乏自信而敏感多疑,认为别人的言行总是另有目的,忍不住会语带挑衅地回应。
10,成熟的人,会利用幽默感调整心情,自我解嘲时,能用旁观者视角,读出其中有趣,而轻松化解情绪;不成熟的人,则是用幽默来仓皇掩盖心中情绪,自我解嘲后,心情往往更难堪而低迷。
11,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乃是世上最难最难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而封闭自傲的心灵正是沟通的最大敌人。
12,能够独立思考或作正确的决定。做事不会反复无常,对重要的决定事项,无须依赖别人而能够独立判断。

王者的仁政就这么简单,历史上每次治世都是如此

‘富人的日子总是过得去的,可怜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吧!’”

王者的仁政就这么简单几条:低税率,贸易自由免关税,司法公正,政府不垄断山川渔泽和矿产资源,给弱势群体社会保障。

贪财好色,也是王道

孟子说:“您看这公刘也贪财好货,因为自己贪财好货,所以他知道每个人都贪财好货,所以他能让天下富足,与天下人分享,让老百姓居家有余粮,出门有干粮,然后他说要迁去哪儿,大家都跟着他。大王您如果贪财好货,只要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王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成功是成就自己,而领导力,是成就别人。要王天下呢,就是要成就全天下的人。

轻易不试错

孟子说的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轻易不试错,用人的关键在于一次就用对人,不要用错人;做事也要不贪巧求速,一次就做对。不返工,就是最高的效率;不退步,就是最快的进步。用人也是一样,人才来得慢没关系,不要用错人,才是关键。

要大用贤才,就要听他的话

对贤才,你是要大用,还是要小用?要大用,你就听他的话;要小用,你就让他听你的话,把他的大材砍小了用。庸主都是这样,别人给他100分的方案,他一定要拎把斧子上去,把那方案砍削一番,砍到59分不及格,他才觉得是自己想要的了。

君主千万不要去跟幕僚比谁本事大,总显出自己最有智慧,最有能力,别人都不行,那不是君主的好品格。好的君主,能任用天下之智力,成就他人,让别人能发挥、能报国,自己垂拱而治,这才是最高明的领导力。

所谓霸道,不是你可以霸占别人的东西,而是你能维护世界和平,为大家提供保护。别的国家内乱,霸主的责任是出兵平乱,为他再立新君,稳定均势,而不是趁火打劫。大哥要罩着小弟们,谁要是欺负别人,大哥都能主持公道,扶弱锄强。如果自己吞并小弟,那还叫大哥吗?其他小弟还不得赶紧联合起来灭了你啊?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忠恕之道,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任何时候,你得先想着别人,要让别人活,你才能活。要让别人活得好,你才能活得好。不光是对“别人”如此,对血海深仇的敌人也是如此。

儒家思想三大定律
重要的事重复一遍。儒家思想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定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三定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23/6/28 发表想法
重要的事重复一遍。儒家思想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定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三定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算是成功学里最完备的思想体系了,首先强调利他,自己想要的先给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给别人,忠恕之道;如果和周边发生了问题,或者自己的想法无法推进,要从自身找问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然后自己的成就怎么来呢?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外到里,从内到外,丝丝入扣,显得那么融洽自然,平衡中庸。

君子要独立于世,不要找靠山

君子要独立于世,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我有多大本事,就端多大饭碗,不要依附于权贵。

与其焦虑自己控制不了的事,不如想想自身该做什么

孟子的回答太伟大了。我们很多人,就是对自己根本掌控不了的别人的事,焦虑着一万个怎么办!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办自己该办的事。

不要去对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事情焦虑恐惧,要想想自己到底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不要私心太重,老觉得这些东西是自己的,不能失去。要无我,想想别人需要什么,我能为大家做点什么,我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万事最关键的是理念,是态度,而不是计策。

时刻保持警觉,疏远带来不利影响的人。所谓小人,并不一定都是存心要使坏的人,而是一些没见识的人。当君王为群小所围,智商就被拉低了。小人似乎不是利益相关方,他的意见是中立的。实际恰恰相反,他有一个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够改变君王的决定,能够决定大臣的命运,这样巨大的控制感和存在感,就是他的最大利益,这是人性。

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就都能影响你,你必须保持敏感,保持警醒,及时疏远会带来不利影响的人,及时退出会带来不利影响的群。

人生最大的快乐,一是掌握自己的命运,二是决定他人的命运。你孟子不是圣人吗?我就能决定你的命运!

人人都有的巨大人性弱点,就是喜欢评判他人,找人家的毛病。找到一点点,就把别人彻底否定。这背后的心理,就是通过否定他人来抬高自己,找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天大的事,无论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还是关系着全人类的未来,都是那一两个人在作决定。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偶然,无数愚蠢的判断和决定,如果能重新来过,都可以做得好一百倍。读历史,就是尽可能掌握人类成败经验教训的大数据,把这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以及曾经在这星球上生活过的一千亿人的经验教训,凝练成自己的修养智慧。

第三篇 公孙丑章句 上

管仲获得了机会,却开创了“邪路”

所有的成功只有一个路径

2016年扎克伯格来中国的时候,和马云有一段对话。扎克伯格说:“有的人没有去想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要创业,在我看来,这是很疯狂的事。”这就是逻辑,我为什么要创业?为什么要创办一家企业?因为我要为社会解决一个问题。我要把全世界每一个人连接起来,所以我创办了Facebook。如果你并没有想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承担什么社会职责,只想着赚钱,注定一无所获。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是靠使命感驱使,而不是被利欲牵引。付出努力,然后接受结果,哪怕是失败的结果。

尽人事,听天命,才是正确态度。每天觉得这样没效果,那样没效果,最后就什么也不能坚持,什么也干不成。

所有的成功都是一个路径:使命驱动,专注坚持,时间积累,代代接力,百年基业。

“当时的天下,没有一尺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归纣王所管。周文王要从一个一百里的小国开始创立丰功伟业,这是巨大的挑战。

纵有聪明,还得趁形势;纵有锄头,还得看农时。’

孟子说得特别明白,道理简单得很!但是齐王也好,公孙丑也好,就是听不懂!为什么呢,一是器局不够,没那思想见识;二是为物欲所蔽,欲望遮蔽了他的眼睛,他看不见!

今天的世界也是一样,没有什么比诚信更一本万利。

说中国人不诚信的人,自己就是不诚信的人;说中国人素质低的人,自己就是素质低的人

孟子一句“不动心”,奠定了陆王心学的源头

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孟子说他四十而不动心。不惑,是脑子里明白;不动心,是情绪上平静。遇到不平之事,往往你脑子里都明白,但心里却不能平静!这就是“不疑惑易,不动心难”。

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

这里要细细体会一下,我是盯着别人,还是盯着自己?是老想着不能吃了亏,还是只关注自己,算自己的账,不算别人的账?

如果我反躬自问,义理在我这一边,那么,对方就是有千万人之众,我也理直气壮,奋然而往,与之相抗而不惧!’这样的大勇,才是你该喜好的!

孟子的不动心,也是从这个基础上守起,是在自己身上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说不清楚的东西,你就别碰它,不要说,也不要放在心上纠结。如果你做一件事心有不安,那就不要做,把心放下,不要给自己鼓气去做。这就是固守我的心、让心不动的速效方法。

在《孙子兵法》里,这叫“治气”,而且要能治自己的气,还要能治敌人的气。

《拿破仑文集》中收录了他每一场战斗开始前的演说:“士兵们!”只要他一开始讲话,那一字一句就能让每一个士兵气血充盈,血脉偾张,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兵法的治气,是心志一体,志气一体,心有志,气有神。儒家讲治气,是要控制自己;兵家讲治气,是要鼓舞他人。一个是自我修养,另一个是领导力。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意思就是,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情绪。

爱,就是一种合法伤害权。

不要讲心,不要讲志,也不要讲气,特别是不要讲爱,只要落实行动就好。我愿意关心你,愿意照顾你,愿意为你穿衣打扮,愿意千金买你一笑,那才是珍贵的行动,才是温暖的人生,才活得像个人。

儒家有很明确的方法论——日用常行,就是事上琢磨、事上练,知行合一。心、志、气都不可靠,就靠手和脚,先做出一个行动!

每一次思考都回到原点,都直接服务于最终目的

心不动如山,身体里充盈着浩然之气,一切了然,无所疑惑,我心光明,无所畏惧,这就是后世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每个人都有良知良能,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后来为什么不会了呢,只是为私欲所敝,自己把自己蒙蔽了。只要能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回到原点,回到一张白纸,你就没什么疑惑纠结,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了。

如果你能修养成每一次思考都回到原点,每一次思考都直接服务于最终目的,一头是原点白纸,一头是最终目的,那就简单直接,无所不能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易如反掌”。

天人合一,本来就没有分别。浩然之气,是人的气,是我的气。所谓“养气”就是:只要你不要去伤害它,它就充塞于天地之间;而一旦为私心所敝,那气一下子就泄了,就馁了,就小了。浩,就是大的意思,浩气就是大气。而一有私心,就小气了。

内心强大,一身正气,勇往直前,尽在浩然之气

你的一身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你就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如此刚大之气,不能无所附着,要与道义相辅而行。因为道义虽然在人心中,但道义自己行动不了,一定要充实这浩然之气,道义才行得出去。

气因道义而发愤,道义因气而赞成,两相配合,无所疑惮。凡是利害祸福,出于道义之外者,皆不足以动其心矣。
我们每个人,都有正气,都讲道义。我还没遇到过一个不愿意讲道义的人,一个都没有。但是,一遇到利害祸福,往往就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了。一有理由,就自欺欺人,理歪气壮,做出不道不义之事。这都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就外侵了。

2023/6/28 发表想法
孔子鼓励大家说:你不要怕自己层次低,不管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去行了,结果都是一样的。困知勉行的结果,和生知安行的结果是一样的。不过,孟子说了,你不能追求结果,如果你追求结果,那你还是不能养成浩然之气。

义在心之内,不在身之外

理解不了,是因为价值观不一样。所谓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普通人也不能真懂得圣人在想啥。

人有两种,一种人怕吃亏,吃了亏他睡不着觉,一定要找回来;
另一种人呢,怕占人便宜,一旦觉得我可能占了别人便宜,就睡不着觉,一定要加倍补偿对方。怕占便宜的人,他随时都在找亏吃。吃了亏,心里就垫了底,不小心占人便宜的风险就降低了,他也就心安了。

孔子鼓励大家说:你不要怕自己层次低,不管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去行了,结果都是一样的。困知勉行的结果,和生知安行的结果是一样的。不过,孟子说了,你不能追求结果,如果你追求结果,那你还是不能养成浩然之气。

必有事焉,勿望勿助,不拔苗助长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切不可预先期必,一定要得到什么效果。

时时刻刻都别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每时、每刻、每事都只管照既定方针原则去做。但是,切不可躁进求速,使得本来光明正大之体,反遭矫揉扭曲之害。在每件事上,都不要忘了基本原则和既定方针,则浩然之气有所养。不要去违背规律帮助它生长,则浩然之气不会受伤害。

那我们不谈勿忘勿助,我们只说“必有事焉”。必有事焉,就是时时刻刻去集义,集义就是致良知。

今天你不在“必有事焉”上下工夫,空悬个勿忘勿助,要找点事来勿忘,又要找点事来勿助,就像要煮饭,你锅里既不放米,又不放水,却满脑子惦记着添柴放火,那你要煮出个什么东西来?

2023/6/28 发表想法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颗小树的生长过程,不可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颗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无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努力耕耘不问收获,时时刻刻都别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每时、每刻、每事都只管照既定方针原则去做。但是,切不可躁进求速,拔苗助长不可取。

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孟子的四大恶言辨识法

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孟子的四大恶言辨识法,我们一个个来学习:
一、诐辞。
诐,就是偏僻、偏曲。张居正讲解说,人之言语,都本于心中所想。如果他心里明乎正理而没有私心,那说出的话就平正通达,没什么毛病。如果心里有偏曲之见,或者有意要把某种偏见带给别人,那他就会只说一方面,而把另一方面掩盖起来不说,这就是诐辞,又称险诐之辞,很阴险。

这老板越大,越容易掉人坑里,因为全天下智商最高的人,全都围在你周围,研究怎么给你挖坑。所谓纵横术,什么鬼谷子、苏秦、张仪,练的全是这诐辞、淫辞、邪辞、遁辞的四大恶言术。纵横捭阖,捭阖就是开合。开合什

因为他是一张白纸,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所以,只要有一点杂质出现,马上就显现出来。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如果你自己心里没有原则,没有定见,随时随利欲而动,一直动来动去,那别人怎么动你,动了你哪里,你就觉察不到了。

程颐说:“孟子的知言,是心与天道相通,所以能明辨是非,就好像心里有一杆秤,对方一说话,轻重马上就能秤出来。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站在堂上,堂下的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但如果你自己也处在堂下众人之中,你就没这个辨别的能力了。”

张居正是大儒,是宰相,是帝国的实际控制人,他说的话,就是程颐描述的那种超然在上、俯目而视、一览无余的感觉。

他说:“我的父亲已经老了,唯独宠爱骊姬。可以说,骊姬已经是他生命最后的意义、人生最后的价值,没有骊姬,他就吃不香、睡不着。我如果告发骊姬,再惹得父亲对骊姬发怒,对父亲的打击就太大了。”

真正的成功学,其实就只有四个字——滴水穿石!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讲,所有的胜利都是压倒性的投入。在人生路上,所谓的压倒性的投入,就是指投入时间。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如果你在一个领域专注坚持地投入一万小时,就能滴水穿石,成为世界级专家。

我们说“君子不辩”。《中庸》里也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言下之意,君子要“辨”,但不要“辩”,要把真理越辨越明,而不是要辩个谁输谁赢。
这里的“学”和“思”,就是“如琢如磨”,自己下工夫;而“问”和“辨”,就是“如切如磋”,相互启发探讨。所以儒家讲学习进步,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读书和交友。读书是博学慎思,交友是审问明辨。如果辩论变成了比赛,就有了胜心,我要辩倒你,你要辩倒我,双方的目标就相反了。

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杜绝胜心。我们总是在学习如何辨别坏人,但其实更主要的是自己不要做坏人。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好人,要知道自己也经常有坏的一面,要多多反躬自省。不要去看那些标题叫《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的鸡汤文,而应该学习《如何做一个别人值得交的朋友》,这才符合逻辑。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诐辞、淫辞、邪辞、遁辞这四大恶言,都是人心之病。

大而化之之谓圣

这是成功人士的性格,对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一点也不关注;对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高度关注,马上学习!

立德、立功、立言——圣人的标准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三立也是圣人的标准。

子贡的事功,在当时看来,也是安邦定国的大功绩。但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去看,就不过是说客辩士的一点小小伎俩了。他的事功,和管仲就远远不在一个档次,更谈不上和周公这样真正的圣人比较了。关于这个,子贡自己也知道,所以他从来不把自己那点功劳当回事。

圣之清者、圣之任者、圣之时者

只有孔子,元神不滞,变化无方,积极进取,又顺其自然,可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可以久留就久留,应该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未尝没有伯夷的清,但他并不清高偏狭;未尝没有伊尹的任事能力,但他并不非要实现事功不可。把自己的学问留下来,传下去,成为万世之宗,这是孔子之道

养浩然之气要靠集义,行一不义就前功尽弃

圣人量时而行,而贤者道路偏狭。

王道既比霸道来得快,也比霸道传承得久

张居正讲解说,王道、霸道的区别,关键在心术。依仗土地甲兵之力,假托于救世安民之事,做的事情虽然是为天下之公,但内心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这就是霸道;王道则不同,大公无私,至正之德,行救世安民之仁,心是实心,政是实政,其至诚足以让人感动,其善政又足以招徕天下之百姓和贤才,所以他不需要土地之广,甲兵之盛,自然天下悦服,朝诸侯而有天下。

孟子一生推行王道,可没有一个诸侯国君听他的,最后胜出的是秦国。

商鞅说:“我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帝道、王道、霸道都不谈,谈富国强兵的强道,他才特别高兴。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而商鞅口袋里啥处方都有,帝道、王道、霸道、强道。如果秦孝公连“强道”都不听,我估计他还有别的处方。他只看“客户的需求”,因为他的目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孟子的目的是救天下。

可惜没人听得懂,张居正点明了原因——心术不正。没有那心,如何听得懂那话!

秦孝公的强道,不过是过把瘾就死。

不是在危机时改革,而是在闲暇时改革

在企业里,贤德者要能批评老板,能引导企业文化。老板不能自恃自己身份尊贵,你用的人是来匡正你自己的,要把自己身份放低,不要像个土皇帝。

企业也是一样,一定要在最赚钱的时候开始下一次变革,如果等到经营不行了,再急急忙忙要“转型”,你手里已经没有资源了。任正非也说,搞精益、提高效率,就要在盈利最好的时候开始搞。企业经营有一个“第二曲线”理论,就是要在你的增长曲线斜率最高的时候,就布局下一条增长曲线、下一个发展范式。

励精图治,正要在安宁无事之时,深虑远求。若是等到扰攘多事之秋,处处救急救火,哪里来得及!人生祸福,都是自己招来的。

自作孽,不可活

用人的理想状态:野无遗贤,朝无幸位

张居正讲出了用人的理想状态:野无遗贤,朝无幸位。有才德的,没有一个漏掉的;没才德的,没有一个在位的。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

能随时擦亮、放大自己的不忍之心,多想着别人,则与天地同流。

要证明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定要找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突发事件,看一个人即时的反应,最不假思索、条件反射的反应,就是他的本心、真心。

二是羞恶之心,如果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总会觉得羞耻;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总会觉得厌恶。

恻隐之心,就是仁之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之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之端,智的萌芽。

专注就能放大。专注于仁,就放大了仁;专注于义,就放大了义;专注于礼,就放大了礼;专注于智,就放大了智。我们平时碰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太专注于自己的私心所致,专注于自己的“意必固我”,就出问题了。这一节要反复体会!该专注的地方,死死抓住;不该专注的地方,不要太专注。

习于仁、善端日长,就能想出仁心仁术来

不管我们从事哪个行业,都要用仁心仁术来要求自己,真人真心真本事,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社会解决问题。

这就是习于仁。而善端日长,就能想出这样的仁心仁术来。

子路之喜,是盯着自己身上找问题,还未能忘我;大禹之拜,是看见善言善行在别人身上,还未能忘人。至于大舜,其境界就大于子路和大禹,他看见善,认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是一人之私物,既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也不把它当成别人的,而是与人共有其善,同行其善。如果看见自己的做法不好,别人的好,就马上舍己从人。
舍弃自己的思想,吸取别人的做法,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人己两忘,形神俱化,这就叫善与人同。

这就是病,就是病根,见不得别人,忘不了自己。
大舜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善为天下公,一件事情只有一个道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你接触到了,总是从别人身上接触到的,马上就做,别把它当自己的或别人的,只要和他一样去做就是了。

君子之德,没有比善与人同、与人为善更伟大的了。

只有放弃管不了的,才能去管更大的事

所以孟子愿意学孔子做“圣之时者”,只有放弃管不了的,才能去管更大的事。

第四篇 公孙丑章句 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一个最极端的战例:宋末元初,重庆的钓鱼城,凭借地利守了三十六年,最后还是谈条件说降的,否则根本攻不进去。

争天时、争地利都是为了掌控更多,而求人和是在“失控”的条件下获得全世界的力量,让更多人有帮助你的主观意愿。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孟子讲的依然是曾子说过的道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把臣子当老师用,能王天下;把臣子当朋友用,能霸诸侯;把臣子当马仔,呼来喝去的,就会自取灭亡。

占了位置拿了钱,就要干事

占了位置拿了钱,你就要干事;干不了事,你就不要坐那位置,不要拿那钱。

齐王心里啥都明白,他若能行仁政,平时轻徭薄赋,灾荒年间又能开仓赈济,那么地方官自然会奉行,哪会让百姓饿死呢?都是他“寡人有大欲”,要吞并诸侯,称霸天下,才拼命刮地皮、要资源,弄得百姓流离失所。

孟子触及了齐王的灵魂,居然让齐王认错了。但孟子也触及不动齐王的利益,他还是将错就错,继续错上加错。

仕为行道,道不行,义不可以素餐

蚳鼃走了。齐国就有人说风凉话:“孟老师对蚳鼃的要求倒是挺高的,只是不知道他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啊?”言下之意,你孟子一番话把蚳鼃给说走了。你自己呢?你的话齐王也没听,你怎么不走啊?

孟子认定王驩是个坏人,无论跟他说什么都是白费的,反而起副作用,所以他不说。但是他也不能把这缘故说给公孙丑听,万一这话传出去,就会得罪王驩,伤害到自己。孟子就回答:“说什么呢?没什么公事需要说啊,来回一切路程和礼仪,有司都安排好了,我需要说什么呢?”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陈贾说:“是啊,你看,周公让管叔监视殷国,结果管叔居然和殷国联合叛变。如果周公知道他要叛变,却派他去,那是不仁;如果周公不知道他要叛变,那就是不智。这仁和智,周公都没能全做到,何况大王您呢?您怎么知道燕国人要反叛啊?我去跟孟子谈谈,向他解释解释。”

但这也没关系,谁不犯错呢?错了,就老老实实承认,大大方方改正,就像日食月食结束后重新放出光芒,你改过的过程和结果,也是万众仰望。

孟子离开齐国

齐王也琢磨出一个让孟子留下的方案,决定让大夫时子去给孟子传话,他对时子说:“我想在‘中国’——国都中间,士民凑集的中心地带——给孟子盖一所房子,让他和他的弟子们居住,每年给他万钟之禄,这样我的诸大夫及国人,都能随时领略孟子的风采,受到他的熏陶,人人得以尊敬而效法。你去把我的意思告诉孟老师,看能挽留住他吗?”

张居正讲解说,君明臣贤,需有三个条件:一是为臣者以道自重,你坚持你的道理,坚持你的价值,则君王也尊重你;二是君王忘势而下交,忘掉自己的权势,向下结交;三是左右贤者,秉公推荐。人人都会受身边人的影响,如果君王的近臣不贤,则外面的贤人也进不去。
所以身边人很重要。

张居正在讲解尹士的话时,提出了一个君子去就的道理,叫“难进易退”。什么意思呢?进必择君而仕,为行道,不为利禄,要遇到愿意行你的道的君王很难,这叫“难进”;一旦道不能行,即刻就退,不要尸位素餐,这叫“易退”。如果道不能行,还不退,那就是贪图利禄,白吃白拿。马云说过:最恨那些成天批评公司,又不辞职的人。就是这道理。

“我想这是上天的安排吧!大概上天还没有想要平治天下。如果要平治天下的话,虽然我不知道那位五百年出一个的仁君圣主是谁,但是,能辅佐他的名世者,当今天下,除了我还能有谁!我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第五篇 滕文公章句 上

天下只有一个道理,正确道路只有一条

凡是说善恶,一定是先有善后有恶;说吉凶,一定是先有吉后有凶;说是非,一定是先有是后有非。恶、凶、非,都是后面自己召来的。人若不做坏事,就没有恶、凶、非。

不是去期待我什么时候能像圣人那样立功、立德、立言,而是就在日用常行、待人接物之中,每处理一件小事,哪怕是砍柴做饭、端茶倒水,都要想一想,如果是圣人,他会怎么说怎么做,那我就也这么说这么做。

没有什么事做不到,主要看领导的率先垂范

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主要看做领导的能不能率先垂范。领导能做到,大家就都能做到。

所以“为富不仁”的本意,不是讲富人经商办企业创造财富,而是讲国君收税分配财富。而孟子是不认同阳虎观点的。孟子认为要藏富于民,民富,君自然就富。没有百姓很富,而国君一个人穷这样的事。

夏商周三代的田税制度——贡助彻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制度
原文

井田制的指导思想,是要财产权利明晰

总之井田制的指导思想,是要财产权利明晰,哪些是公家的,哪些是私人的,哪些情况是需要照顾的,都非常清楚。取民有制,轻徭薄赋,使百姓足,国家也足。”

圣人心忧天下,但不是事事都要忧

你有学问、有名气,就有很多人来拜访你。这些人当中,有的人是真心欣赏你,希望见到你本人,听到你说话,学到你的思想。而另一些人呢?他只是来会一会你,甚至想来改造改造你。

一是,人人都觉得自己吃亏了,都有“不公平幻觉”;二是,只要是对别人提出道德上的高要求,总能得到共鸣,因为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也能得到“道德优越感幻觉”。这两种幻觉最能蛊惑人。

爱无等差,就是灭绝人伦

第六篇 滕文公章句 下

守住规定状态,就能发现异常

大家都守规定状态,就能“发现异常”,只要一个细节不在规定状态,就肯定是出了什么事,马上就要查。

君子之道,是当发现别人对而自己不对时,要舍己从人;而当发现别人不对而自己对时,不可枉己从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行不由径——不走捷径,不走小路

“行不由径”。不走捷径,不走小路,不管是做事还是治学,都只在大道、正道上走,别的地方就算有天大的诱惑也不去。

不参加体力劳动者不得食,这种思想有着古老的幽灵

仁政的价值观,是求仁得仁,不是王天下

行仁政可以王天下。但仁的目的就应该是仁,而不是王天下,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仁是一种价值观,是为百姓、为天下开太平。

如果我们对照来讲企业经营的王道,就是顾客第一,而不是规模第一、利润第一、上市公司市值第一。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务顾客、服务社会、照顾员工。别人如果也做得好,就互相学习;别人如果做得差,我们的市场就自然扩大了。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战者之胜也,胜已败之敌也。”意思是,要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等敌人自己失败、自取灭亡,然后再去打他。他若自己还没失败,也是不会被我打败的。

儒家讲进步之道,唯有两件——读书与择友

“正君成于多助,人臣要匡正国君,就一定要让他周围都是正直而智慧的臣子,让他听不到阿谀奉承,然后就可以熏陶德行,变化气质,日进于善。但是如果小人多而君子独,要怎么影响他呢?

我们每个人都受身边人的影响,所以要仔细挑选自己的团队和朋友圈。儒家讲的进步之道,唯有两件——读书与择友。这都是熏陶德行、变化气质的慢工夫。

为政在于力行,知错在于速改

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一只鸡,有人跟他说:‘这不是正人君子该干的。’他便说:‘那我先少偷一些,改为每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不偷。’既然知道是错的,就马上革除其弊,为什么要等待明年呢?”

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想,始终没有实现
原文

儒家修养的方法论,就是扩充,做到彻底

扩充自己的操守,这是儒家修养的方法论。你修养什么,就要不断扩充放大它,做到彻底,做到极致。如果不能彻底,就是此路不通。

孟子对谁做国君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天下百姓

第七篇 离娄章句 上

善心和好办法配合起来,才能平治天下

徒善,是有其心,无其政;徒法,是有其政,无其心。这两者都不行。
孟子认为,要平治天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尧舜的办法。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孔子的道统。来来回回说了两千年,其实也不迂腐。中国人的传统文明、精神文化,几乎都是周公竭尽心思图维区画的。

中国历史上讲的好时代有两种:一种是治世,一种是盛世。一般我们以为盛世是最好的时代,其实不然,盛世是治世的结果,也是治世的结束。

我们学习儒家,不是学他的政治,而是学他的教育——日用常行的朴素道理、格物致知的学习学、诚意正心的修养、修身齐家的领导力。

不敢批评领导,是对领导最大的不敬

在上位的人不讲理,不以道理度量事物来行事,而是一切看自己的私意,那么在下位的人也就没有法度以遵守自持,只能阿顺上级。

为人臣者,若只是承顺听话,不去匡正君王,那是因为他的内心认为君王不是好人、不会行善、不能成事,那是对君王最大的否定和不恭敬,是坑害君王。

不要与众不同,要善与人同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不要“与众不同”,要“善与人同”;不要“追求自我”,要“舍己从人”。这就是最大的善。

要做君主,尽君主之道,就照着尧那样去做;要做臣子,尽臣子之道,就照着舜怎么侍奉尧那样去做。不用舜侍奉尧的方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对百姓的残害。”

处理事情的方式只有两种:对和不对,义和不义

我们处理任何事情,方式也只有两种:对和不对,义和不义。你没有做对,就不对了;没有合乎义,就落入不义了。这样一想,处理事情就会谨慎很多。

残暴过分的,就像夏桀、商纣那样身死国灭;残暴没到那个程度的,就像周幽王、周厉王那样被贴上坏蛋标签,遗臭万年。

觉得自己在理,往往是一种幻觉

当你心里想“你不仁,莫怪我不义”的时候,对方是否不仁不义姑且不论,但你的不仁不义是已经自己决定了的。

认为自己代表正确,代表正义,这往往是一种幻觉,是一种自欺欺人。先自欺,认为自己是正确、正义的,然后就会毫无心理负担地去欺骗、欺负别人。

所以要修行仁义,核心就是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万事不遂,都要怪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解决之道。

张居正讲解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仅是在爱人、治人、礼人上,而且要将这自反之心推而广之。凡是有窒碍不通、不能如愿的,件件反求诸己,只在自己的身心上讲求,从根本处着力,一定要做到每件事都尽善而后已。

觉得自己在理,代表正确、正义,往往是一种幻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有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唯有以德服人,修德以服其心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说,搞政治并不难,不要得罪那样世臣大家,要去取得那些贤明的、有影响力的卿大夫的向慕和支持。而要他们心服,主要还是在于自己修身、反求诸己。如果徒以权力相向,都只说为政甚难,那是因为没有反身修德而征服人心。

德小力薄还不服,就是自取灭亡

位置的高低,由德的大小决定。小德之人,听大德使唤;小贤之人,听大贤使唤。使唤别人的,不仗势欺人;听人使唤的,不畏势而自服。

所以人生在世,就要度德量力,要么服从德行比我高的,要么顺从力量比我大的,你总得服。如果德小力薄,还不服,那就是逆天而行,自取灭亡。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比如,巧取豪夺、阴谋弄权、声色货利、驰骋田猎,这些都是灾祸危亡之所伏。仁者避而远之,而不仁者却沉迷其中,不仅快乐快意,而且得意忘形。就算你去跟他说,他也听不进去。只有到败亡的那天,才会哀叹自己“倒霉”!

天下之事,无论祸福,都是自取。一个人如果自己敬慎端庄,没有一点过失,那别人看见他自然心生严肃忌惮,谁敢侮辱他呢?肯定是他自己不检点,或举动轻佻,或言辞放肆,自己先不自重,然后别人才认为他可侮,于是耻辱就加之于他身上了。所以没有人能侮辱我,是我自取其辱。

天下百姓有巨大问题,就是王天下的巨大机会

做领导的,就是要每件事都替大家着想,替大家安排好。这样,自然人人都愿意跟随你。

要想得天下,就要为天下百姓解决问题。天下百姓有巨大问题,就是王天下的巨大机会。不想替天下百姓解决问题,就想称王称霸,那是一厢情愿,痴心妄想。

这就好像你得了七年的病,要求那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病了七年,已经是沉疴难愈。要三年的陈艾,需从今日蓄起,还可赶得上。如果今天不开始蓄积,那一辈子也得不到。

什么是自弃的人呢?人性中有仁义,人人都要追求居仁由义。但自弃的人,没有志气,不肯努力,逡巡畏缩,认为自己做不到,自己给放弃了。自弃者,就无法有所作为。

居仁由义,行不由径,不贪巧求速,万事要至诚无息,凭借日日不断之功。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减去那些贪巧求速之心,踏踏实实居仁由义,一切就这么简单。”

做事的方法明明很容易,非要觉得“那一套已经过时了”,要去找那些新奇古怪的新方法

最近的、最容易的路,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但因为耕耘需要付出劳动,积累需要付出时间,所以那些贪巧求速的人,就想找到少付出劳动、少花时间的新办法。但是,确实没有比勤奋更容易的办法了。

张居正说:“择善乃固执之基,若察识之功一有未至,不能真知天命人心之本然,则为善去恶不能实用其力,何能复于无妄?”

所以儒家戒慎恐惧,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因为人实在是太容易放松,一放松就容易犯错。这样真的很累,要一直修到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才不累。
有没有不累的方法呢?这个真没有!

要得到人才,不是到外面去找,而是在自己身上找

我们经营也是一样,要得到人才,要得到客户,都不是到外面去找,而是在自己身上找。你只要把自己做好,也对别人好,则近悦远来;你自己做不好,就算到外面挖来人才开拓客户,他们也会离你而去。

儒家思想就是不要开疆拓土,不要扬我国威

儒家的主张,是藏富于民,没事就好,君王不要搞太多事。所以对能搞财政的,要改革财税政策为国库增收的,往往以“聚敛之臣”“言利之臣”两个罪名来骂他,“与民争利”是儒家眼里的一大罪。

儒家的边疆政策就是不要开疆拓土,相安无事就好。我们自己国家搞好了,他的百姓想加入,他的君王又暴虐,这样自然一推他就倒了,这是王天下的王道,靠软实力扩张。扩张是结果,不是目的,百姓的幸福是唯一目的。

“温良恭俭让”和“恭宽信敏惠”

俭,是志在简约,节制有度,不肯轻用民财而有所侵夺。仁者爱人悯物,不会侵夺别人,自己也不会浪费。

这几个字可以说是“成功学”了,主要就是两条:一是要勤奋努力,愿意用一百分汗水去换一分收获;二是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用一百分汗水换来的,愿意分一半给别人。若能如此,包你成功。就看你愿意学吗?

在救天下这个问题上,只有经,没有权

易子而教

父子之间,以恩意融洽为主,弄到相互伤害,家庭失了和气,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有很多家庭,就是相互伤害的地方。如果说伤害别人,我们还有所忌惮,那伤害自己家人,真是肆无忌惮了。有多少人,一生受的最大最深的伤害,都来自于父母;有多少人,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父母的期待;有多少父母,严加管教子女的,全是自己没做到的;有多少父母,强加于子女的期待,全是自己没实现的梦想。

父亲不能要求儿子完美,儿子也不能要求父亲无瑕。

但是不是说,你就不能管教自己的儿子,一定要给别人管教呢?当然不是。这里只是从这个角度,让你思考子女教育、家庭和睦、家道兴旺的道理。

你自己没做到的,别要求别人,也别要求自己的子女,尤其不要指责子女没做到。修养自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

奉养父母,要“养志”

自己的品德节操无所失,而能侍奉父母的,我听说过;自己的品德节操尽失,却还能侍奉父母的,我没听说过。侍奉的事情都应该做,但是侍奉父母是根本;守护的事情都应该做,但是,守护自身是根本。
守护自身比侍奉父母更重要,因为守护自身是侍奉父母的前提。如果自己能以道自守而不失其身,则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可传于后,那就是对父母最好的侍奉;如果自己失了品德节操,陷于不义,则辱没家门,还侍奉什么呢?

所以说孝子都惜命,绝不参加任何冒险运动,一来自己怕死,二来怕死了伤了,就失了孝道。

所以曾元对父亲的奉养,叫作“养口体”;曾子对父亲的奉养,叫作“养志”。你不要认为你已经把父母奉养照顾得很好,还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养口体”还是“养志”,达到曾子的标准,才算合格。

永远不要让你的名誉超过了你的实力

一个人要改正,不是改方法、改技巧,而是要改理念、改思想、改他的心。思想认识上去了,心正了,一举一动就都正了。

越是对你好的人,越是容易过分地吹捧你,那是对你最有害的。因为任何一个不虞之誉,都是偷了其他人该得的名誉,把别人的功劳栽你身上了,这就会招来报复报应。如果你是自己去偷别人的名誉,那就更是不智了。

。当诋毁不是由你自己辩明,而是在你的沉默中由别人发现的时候,你就获得了终身的诋毁免疫力。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出言必须谨慎,说出话来,要么是对别人的善恶有所褒贬

朋友对你的影响,往往比书还大

君子的进步之道,就是读书和交友。朋友对你的影响,往往比书还大。所以君子择友,当非常慎重。每个人都会受别人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人混,就会变成什么人。

舜能大孝,因为他自以为是世间大不孝之子

为什么把无后看得这么重大呢?因为古人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权力和社会资源是按血缘关系分配的。祭祀祖先是家族最重大的仪式,也是国家最要紧的政治活动。家庙里的祖先牌位,按左昭右穆的次序,一代一代传下来。你如果不娶无后,到你这一代,你这一支就断绝了。父母给祖先上了一辈子香火,以后却没有人给他们上香火了,那父母之心、祖先之灵都将不安,所以说无后为大。

王阳明说:“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觉得舜是我从小养大的,今天怎么就不讨我喜欢了呢?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已被后妻所移,总认为自己是慈爱的,反而越不能慈爱。而舜只想着我小时候,父亲是如何爱我,今天不爱了,肯定是因为我没有尽孝,于是日夜反思,所以越能尽孝。”

不告而娶是不孝,但是不娶无后也是不孝,而且无后为大,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舜选择了不告诉家里。“

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是仁义的根本原点

张居正说:“要见得分明,守得坚定,一心一念依从孝悌的道理。不为私欲所蔽,不为外慕而迁,这是本然的良知,推之可以穷神知化,未有能察人伦而不明庶物者,此所以为智之实也。”

真正的快乐,就是从“孝亲”和“从兄”这两件事中得到的。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两件事,是从小就有的天性之真乐。

可舜没有仇恨父母和弟弟,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自己不能得父母的欢心,不能修得孝行,于人道上有亏,何以为人?何以为子?又何以能治天下,让全天下的家庭都和顺相爱呢?

天下的儿子们都孝敬,天下的父亲们都慈爱,子孝父慈,莫不安于其位,如此,父子之伦常大定了,天下就也大定了。这就是舜的大孝,其孝之大,能让全天下都父慈子孝。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