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论语》》4

第八章 泰伯第八

2023/6/2 发表想法

心学观点,不要为行善而行善,就是从这里得来。行善不是为了求善和仁的美名,那不是真正的行善,行善更要注重方式方法,如果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也算不上行善。
这让我想到常常被大众热衷研究的爱。何为爱,无论是亲情 、友情还是爱情,真正的爱都应该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就付出了,至于付出了之后会得到什么结果,不去思考,不去苛求。这才是高级的爱。大多数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需要对方反馈的,包括很多父母,他们对子女的爱要么是一种自身遗憾的寄托,要么是希望未来有所回报。只有自身能量极高,本自具足的人,才有条件向外界给予真正的爱。这是极少的。
做一件好事易,做一辈子好事难!做好事易,做好事不留名难!做好事事德,不留名是至德!

2023/6/2 发表想法
读书改变气质,是内外的东西,是仁。运动改变形态,是外在,是礼。走路或者站坐,抬头挺胸,对人说话温和。我认为这是仁和礼。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人的德性不正,修养不足,容貌、气质、脾气就都跟着偏了。《中庸》里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就是致中和的表率了。中庸之道,讲究适度。适度,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做到极致,差一点都不行!要把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性情中庸的那个分毫不差的适度极致,就是非同一般的修养了。

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至德了,屡次把天下让给别人,而并不为人民所知道,大家都找不到具体事迹来赞颂他。

但怎么样呢?尽管孔子、司马迁两大伟人全力加持,知道吴国故事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也是一例。
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

对朋友关系的重视,是儒家一大特色

这个我们有体会,有的人礼数太多,奉承话太多,你跟他在一起,虽然知道他是好心尊重你,但还是特别累,因为你得受他的礼,还得还他的礼呀。

“慎而无礼则葸。”“葸”,是畏惧的样子。谨慎是好的,但如果谨慎没有礼来节制,则逡巡畏缩,小心太过,甚至显得猥琐了,不能担当,也不被人尊重。

在上位的君子,一举一动,百姓都瞻仰仿效。君子若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笃厚于一家之亲,则民众感发兴起,各亲其亲,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了。
君子如果能不遗弃自己的故交老友,对自己微贱时的朋友也不疏远,则百姓跟着仿效,各自亲厚自己的故旧,自然教化行而风俗美,没有薄情寡义的人了。

儒家之道,始于人伦之道,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要选择朋友,相互学习切磋,相互批评指正。曾国藩说,学习最重要两件事,就是读书与交友,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就决定了你的进步与否。人要选择朋友,进步之后呢,你若富贵了,自然有新朋友。但是,故旧不遗,孔子强调,你不能遗弃你的老朋友。

2023/6/2 发表想法

君子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绝不做不必要的牺牲,并且随时加以一百倍的小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见了墙根我都绕着走。这种理念应该好好跟今天的年轻一代说一说,懂得生命的珍贵是的珍贵是第一位的。

“儒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产权是父母的,不敢损伤。“父母全而生之,亦当全而归之。”保全自己的身体,是孝道的重要核心之一。如果损伤了自己的身体,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如何照顾父母呢?如果轻率冒险失去了生命,走在父母前面,则更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自己临死了,才松一口气,我的身体,总算完璧归赵了!
儒家的观念,是非常非常地爱惜身体,爱惜生命,所谓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孔子时代的儒家,不会为工作拼命,不会跟暴君死磕,像明朝方孝孺那样,跟明太祖朱棣死磕,被灭掉十族的烈儒,已经不是孔子的价值观了。
儒家的身体观在今天,绝不会危险驾驶,绝不会横穿马路,也不会去参加冒险运动。处处小心谨慎,敬畏身体,敬畏生命。
君子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绝不做不必要的牺牲,并且随时加以一百倍的小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见了墙根我都绕着走!”

2023/6/2 发表想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天天出去“找朋友”就是好的策略了,找朋友和读书其实并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在于建立一个“正循环”——读好书提升修养→与更有修养的朋友切磋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读好书提升修养→继续去与更有修养的朋友切磋……如此循环。不能执着、孤立地看。
现在在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朋友却是一年一年懒得交了,是要择友了,要有贴心的良师益友啊之前一直不理解儒法儒法。现在感觉这基本可以分成儒家是理想主义者提倡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民众; 而法家是现实主义者,法律条文规章制度不讲人情。现实是两者应该并行,可能这也是源于人群多样性分化造成的必然结果。落实到现在的政治措施上就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兼顾。
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囗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笃,厚待,真诚。偷,淡薄。葸(xǐ):拘谨、畏惧的样子。绞:说话尖刻,出囗伤人。

儒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观念,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产权是父母的,不敢损伤。“父母全而生之,亦当全而归之。”保全自己的身体,是孝道的重要核心之一。如果损伤了自己的身体,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如何照顾父母呢?如果轻率冒险失去了生命,走在父母前面,则更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自己临死了,才松一口气,我的身体,总算完璧归赵了!

儒家的观念,是非常非常地爱惜身体,爱惜生命,所谓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孔子时代的儒家,不会为工作拼命,不会跟暴君死磕,像明朝方孝孺那样,跟明太祖朱棣死磕,被灭掉十族的烈儒,已经不是孔子的价值观了。

儒家的身体观在今天,绝不会危险驾驶,绝不会横穿马路,也不会去参加冒险运动。处处小心谨慎,敬畏身体,敬畏生命。
君子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绝不做不必要的牺牲,并且随时加以一百倍的小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见了墙根我都绕着走!

2023/6/2 发表想法
做领导贵在三条道理:整理个人容貌形象,远离粗暴,怠慢;修正表情,情感,展现诚信,让人亲信的一面;说话,语气,言辞谨慎小心,不能粗野,背理,领导应该“文”(说话有文采,不背理)“质”(思想,理论)彬彬!-
正如一句话说的: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也难怪樊登把领导力的内容讲的头头是道,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技巧方法。把儒家思想了解了,领悟了,照做了,自然就具备了领导力。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是讲领导力。

容貌、颜色、辞气三条,我们与人交接,先看容貌,走近了看脸色,之后说话看言语,就是这个次序。

《礼记》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曾子就是给孟敬子讲这三条。

端正仪态颜色,一看就让人信任。不会颜色轻佻,一看这人就不靠谱。所谓一身正气,让人有信任感,而且别人也不敢欺骗你。

一看就有领袖风范的,这是容貌。接近之后觉得可信赖的,这是颜色。说话中情达理的,这是言语。经过时间考验,依然让人欣赏的,这是行为。所以君子的容貌颜色,天下之人都把他当表率偶像来仰望。不用说话,就知道他是领袖!

曾子说,具体事务,有具体管事的人,卿大夫不必亲自操心。想来孟敬子平时管得太细太琐碎,自己领导不好,别人也发挥不了,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讲领导力,而且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提高领导力。这个要深刻体会,反复玩味。

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

“我比你强,你有什么资格教我”,而是人人都有他懂得而你不懂得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有若无,实若虚。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空无一物一样。
若是空杯,别人的思想智慧就能注入进来。你若满杯,只有你往外溢出,别人的一点也注入不进去。所以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

始终关注别人懂得而自己不懂得的部分,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如人,所以别人也愿意教他。

我有的本事,我自己丢不了。别人的思想,我却可以吸取。无论大小,虚心学习,然后践行。

别人触犯我,也不计较。犯而不校”是讲虚心学习,就能养气,有气度。人家触犯了我,我一方面,以情恕人,觉得他情有可原,原谅他。另一方面,以理自谴,我怎么刺激了他,让他对我无礼呢?一定是我自己也有问题!这样不动声色,而心中也无一丝计较之心,这就是宽恕的器量。

颜回在回答老师问志向时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张扬自己有多好,不要夸耀自己多大功劳。颜回也说过:“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人家对我不好,我也以善对他。子说的,就是颜回的品行吧!

2023/6/2 发表想法
“可以把六尺孤儿托孤给他,可以把国政托付给他,临到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关头,也撼动不了他。这等人,可称得上是君子吗?这当然是君子了。
这等君子,是君子中的君子,历史上皇上早逝,留下孤儿寡母的情况很多,但接受托孤之任的重臣,能真心实意继承先帝遗志的就很少,比如赵匡胤,就自己黄袍加身了。
能继承遗志,但又能在权力斗争中站得住的,更不多。因为顾命大臣,就是站在了权力血腥斗争的漩涡中心,随时可能被吞噬,比如肃顺就被慈禧太后吞噬了。所以这样的君子,需要非同一般的无私,非同一般的智慧,非同一般的能力。”
历史上托孤者不在少数,蜀汉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才是一场精彩的博弈,赌定诸葛亮不会取而代之。

2023/6/2 发表想法
以前对空杯心态的理解只是知道,但没有去做,主观意识太重了,在修身这方面的功夫确实下的太少。以空杯的心态,虚心的求教,看别人身上的优点,而不是不足,从对方的不足方面来要求自己,而不是指责。我们人一生都是在斗,与心斗,虚怀若谷!
虚心使人进步!谦受益 ,满招损!有若无,实若虚!放下自我,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宽恕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见识和格局。成大事者不会在小事上念念不忘,耿耿于怀,更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去报复,他有太多更重要的事去做。满招损 ,谦受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生漫漫旅途,活到老,学到老。

一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周公。辅佐幼主成王,遭遇天下诽谤,说他要夺权,连成王都起了疑心。但他顶住巨大压力,执政治国平叛,最终将一个太平天下还政于成王。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本章前几句,都是记述曾子的临终遗言。描绘了一个君子的品格线条:从谨小慎微的保全意识,令人如沐春风的修养风度,以虚受人的学习能力,可以托孤的强大忠诚,到弘毅刚强、堪当大任的意志力。

这以天下为己任,不是做统治者才以天下为己任,德被众生,不是要当皇上才德被众生,每个人都可以以天下为己任,每个人都可以德被众生。

你在家里,在公司,在中国,在世界,每看到一件不平的事、不妥的事、不善的事,都认为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仁,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就是重任。

所以什么叫使命呢?使命是一个职责,永远没有终点的才叫使命,说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结束了,那就不叫使命。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只有到你死的那一天,你才能放下。

2023/6/2 发表想法
人最可怕的是不承认自己不足,并对自己的粗糙而不去面对,麻木不忍,所以知道自己没有修养,就得去重新学习
“孔子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今天谁能说他的思想超过了苏格拉底、释迦牟尼或孔子呢?
孔子的时代,不仅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一个巅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巅峰。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上下的分界线,就是孔子,孔子之前,有两千五百年文明,孔子之后,又是两千五百年文明。孔子说他述而不作,都不是他提出来的,是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归纳前人的。所以孔子总结了上两千五百年,塑造了下两千五百年。”

2023/6/2 发表想法
确实使命是没有终点的,使命他是永恒的,以天下为己任,弘扬仁。怎么以天下为己任呢?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要求自己,推己推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使命感这三个字犹如天外流星一般遥远飘渺,但是又如夜空中的北斗一样耀眼,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每个人都可以做仁人,立定志向,坚毅前行,不负使命。
“从谨小慎微的保全意识,令人如沐春风的修养风度,以虚受人的学习能力,可以托孤的强大忠诚,到弘毅刚强、堪当大任的意志力。”书摘:一个君子的品格线条:从谨小慎微的保全意识,令人如沐春风的修养风度,以虚受人的学习能力,可以托孤的强大忠诚,到弘毅刚强、堪当大任的意志力。

知道自己没修养,就得重新学习。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呢,以恭敬辞逊为本,而又有详细的规矩和节度,学礼之后,凡事有原则、有规矩、有节度。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孔子的时代,不仅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一个巅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巅峰。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上下的分界线,就是孔子,孔子之前,有两千五百年文明,孔子之后,又是两千五百年文明。孔子说他述而不作,都不是他提出来的,是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归纳前人的。所以孔子总结了上两千五百年,塑造了下两千五百年。

“不做判断,跟着走”是一种智慧、性格和能力。

孔子说:老百姓呀,我只能让他按我的指导要求去做,不能让他知道我的用意所在!

要说愚民,读读《乌合之众》就知道,民本来就愚,全世界的民都一样愚。

教你念《心经》,你念就是!这要问为什么,问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不是你一时半会儿理解得了的。你把它背熟了,随时能念了,有一天你突然就悟到了,用上了。

”我们说读书,要代入自己,把自己放进去看。

过了一阵子,觉得这老师不行,咱换老师。别自己做太多判断决策。

“不做判断,跟着走!”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性格,是一种能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再从领导力的角度去看这句话。这是儒家的一贯观念。

为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天下达道,民众的智慧不足以知,但他的行为却足以行。你要他行,个个都行。你要他知,就全乱了套,啥主意都来了。

王阳明讲“致良知”,也是说人人天生就知,本来都会,是后天跑偏了。但几个人能致良知呢?人人都跑偏。

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只要他在不知不觉的状态,做得都对。一旦要拿个主意,毛病就来了。

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一旦跟他解释,他以为自己懂了,反而生轻视之心,甚至要改一改方案,队伍就散了。

2023/6/2 发表想法
君子以修己为己任,与小人不必与他起冲突,从他的身上去看他的优点,不要一套理论来放在她身上,君子始终要以严与律,己修己安人的志向来要求自己。
不管是上班还是学习,上面叫你做你就做,先做了再说。做了,你知道怎么回事,可以去问,也可以做得多了自己从中悟。一件事,你不了解或者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你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句话说的好,我的母校我能骂它,你不能,为什么?因为我在这里生活学习,我有知情权,我知道它怎么回事,哪里好哪里不好。你只是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你就没有发言权。
王阳明的观点是,对于小人不可激发他的恶性,对于自己利益被侵犯的时候,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你不要以为我好欺负,我只是不跟你计较。对孔子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前面有一条,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斯斯以为舜乎!也是一样。
天蝎座非黑即白的认知特征,很是容易让小人转恶人。人哪有那么多的善恶分明之分。只不过有时做了君子的事,在那件事上有君子之风;使了小人的伎俩,有小人的缺点。所谓对事不对人,应该更清醒认识对人应一事一议,不敢盲目下判断。听其言,信其行,到听其言,观其行,多观其行,识人始终要慎,与人相处,不敢戴有色眼镜。

2023/6/2 发表想法
我的理解就是,你或者君王可以改变人民众的行为,很容易,但改变不了他的思想,或是很难。
读经典,就是要反复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透了,才是自己的。具体操作的时候,仍然要看情况。对我们自身不懂的事,只要有靠谱老师带着走,你只管做就是。对一些自己非常了解的事物方面,也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甚至是强势主导。
作为领导者,不必要什么事都给下属解释。说话之前考虑三件事:这个话是事实吗?这个话是善意的吗?这个话是一定要说吗?如果不是,就别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本来大家生来就是不知道很多东西,但是通过教育才能逐步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首先就要承认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怀揣一颗想了解的心,去虚心听讲,以为自己知道反而会带着颗辩论的心,认为这事不对那事不对,而无法认真听讲,诸葛亮曾评价关羽最大的毛病是傲,傲而产生的轻视之心,反而会招来大问题,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智却是若愚的。一辆行驶的列车,如果小至一颗螺丝钉都有自己的主意,那么这列车一路都会在争吵,扯皮中走走停停,待统一意见后再出发。因此只需要驾驶室负责决策就行了。大到治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君子该如何与小人相处:不可嫉恶如仇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所以对“小人”,也要有包容之心、体谅之心,主持治道,给他尊严,给他关爱,渐渐感化。他听不听在他,你做不做在你,这才是真君子。

君子小人,本来人人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

我们对自己,对任何人,首先是体现自己君子的一面,然后是激励对方君子的一面,不要把别人往坏处推。你当他是君子,他君子的一面就转向你。你当他是小人,他还要展现恶人,要你好看!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一句深刻!要反复体味。

骄傲的反面,不仅是简单的谦虚,而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这一句话讲透了,这里的吝,不是金钱上的吝啬,是知识才干上的吝啬。自以为有一点本事,生怕被别人学去了。藏着、掖着,你问他,他是绝不会教你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在学问上“藏私”。这样的人,他那才学也没什么好看的。

舜帝的伟大,在于善与人同,善于跟别人一样,照着别人的学,照着别人的好方法去做。舍己从人,一看自己的方法不如别人的,马上抛弃自己的,乐取于人以为善。很乐意照着别人的做,而不会非要显自己的智慧本事

把大家好的地方都吸取过来,就是与人为善,所以君子之德,没有什么比与人为善更大的了!因为与人为善,就能吸取全天下之善啊!

骄傲的人,对他人傲慢倒是其次,更可怕的是,人一旦骄傲,就不愿意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别人,就靠你自己那点玩意儿,就不可能有什么大才,所以孔子说不足观也!

所以周公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洗一次澡,要把头发握住暂停三次,因为有人来求见。吃一顿饭,一听说有人找,嘴里的都马上吐出来,赶紧接见,别让人家等,这一顿饭也要中断三回。所以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

2023/6/2 发表想法
首先要想着能为别人和社会做点什么,解决别人和社会的痛点,并认真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有可能让自己也获得应有的回报。
学习呢是为了提高自己,学习也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感受,学习的这条路上,要踏踏实实从心感受,我能做什么?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换句话说: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总是思考“社会能够给我什么”,能成功的则常常思考“我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张居正讲解说,学习,是为了明善诚身,求尽为人之理。而既然学成之后,自然能对社会有用,为君王见用,有位有禄,这是理之所当然,是结果。但你不能一边学,一边惦记着啥时候能做官。如果刚刚才开始学,就时刻惦记着利禄,不仅失去了学习的本意,而且心逐于利,学也学不好!这都是天下为学的通病!这人一旦急于求成,就必然不肯踏踏实实,就贪巧求速,拔苗助长,走到那歪理邪说上面去了。
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把道理搞明白,自己心里踏实,志有定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追求,是追求达道,追求使命,不是追求利禄。”
这句话和褚时健说过的一句话有相似之处,褚时健说不要总想着赚钱,进入一个行业要首先培养自己的价值,赚知识,赚经历,赚阅历,这些都赚到了以后迟早会赚钱。修身、学习如此,创业亦是如此。刚开始创业时,有位老领导对我说:“你创业,不能是为了赚钱,赚钱是结果”,当时不理解,觉得这都是成功人士的鸡汤。创业失败后,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乔布斯可能悟到的不只是赚钱,要做一个在某一个领域对世界贡献的开创者
过去重视结果,抱以学习的目的,升官发财,心思就在升官发财上,就走歪路了,即学不到东西,也升官发财不了。股市同理,一心奔着从市场挣钱,是挣不到钱的,抱着通过市场,反复修正认知,修正为人,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挣钱,只是这个过程的奖励而已。

2023/6/2 发表想法
大德若恭,大富若俭,大强若畏,大贵若卑,大智若愚,大慧若浅。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总之,越是处于高位尊位越要具有谦虚之美德。
的确,从根子上来讲,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总觉得学到某个新东西,别人一旦说我这早就被别人说过了,我嘴上虽然不说,但心理的确是不开心的,要改。其实,从长长的历史跨度来讲,没有什么东西是我自己的,都是古人的经验的某一小小块,在我脑子里的排列组合而已。
早些年,就算读到这,也领悟不进去的。所以说,人的经历,很重要。人生阅历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但愿没有缴纳无法承受的学费才好。善与人同还有这意思!!!善为天下公,知识、学问、美德,没什么是“自己的东西”,都是全天下大家的,你发现了而已,若是别人先发现了,你学就是。

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

孔子说,跟着我学了三年,还没有做官念头的人,那是不容易做到的。

张居正讲解说,学习,是为了明善诚身,求尽为人之理。而既然学成之后,自然能对社会有用,为君王见用,有位有禄,这是理之所当然,是结果。但你不能一边学,一边惦记着啥时候能做官。如果刚刚才开始学,就时刻惦记着利禄,不仅失去了学习的本意,而且心逐于利,学也学不好!这都是天下为学的通病!这人一旦急于求成,就必然不肯踏踏实实,就贪巧求速,拔苗助长,走到那歪理邪说上面去了。

如果一个人专精于学三年,还是专心致志,那他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真正的志高才大。

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把道理搞明白,自己心里踏实,志有定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追求,是追求达道,追求使命,不是追求利禄。

人们为什么不能成功,就是在“我如何能成功,如何能更成功”上面想得太多;在“我到底能干点啥,我到底对社会有什么用”上面想得太少。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不管你选择学什么,核心就是这八个字。

比如学《论语》,你必是对孔子的思想,深厚牢固地坚信,那你才学。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国学素养”,那你最好不要浪费时间,提高素养,听起来跟增加谈资差不多,浅薄无聊。

儒家的观念,把生命安全看得很重。前面我们说过,儒家对生命,对身体,甚至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产权是父母的,要留下来孝敬父母的,所以不要参与危险的事情,要明哲保身,首先保全自己。遇到大义之事,见危授命,没办法。

包括父母打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也不能让自己受伤,陷父母于不义,等他过了气头上,就好了。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国家政治好的时候,他比谁都智慧。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比谁都显得愚笨。他的聪明,别人赶得上;他假装愚笨的隐藏和忍耐功夫,谁也赶不上!

儒家对政治黑暗三个态度,一是隐藏,二是远避,三是等待。其实核心就一个态度——等待。

2023/6/2 发表想法
“对别人的事,要有尊重和敬畏,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你是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看,和在其位,任其事,担其责,是两码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习古人的过程,就是个“断章取义”的过程,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当时的语境,所以见仁见智就行,各取所需即可,是的,可以不认同,但是一定不要当面说你这个意见怎么怎么样,这样不仅仅显得不尊重别人。也会让其余人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出风头也要分清楚场合的。
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别去操心你无法影响或控制的事情。人的精力有限,唯有聚焦才能真正做成点事儿,无论大事儿或小事儿。
术业有专攻。

2023/6/2 发表想法
老话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现在说的专精特新,都是秉承这个思想,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创业上,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不断研究、践行,只有掌握了大同之下的毫厘之差,才算在这个行业上有所建树!

笃信好学,选择你认可的去学,不认同的就不必浪费时间去抬杠了,放一边就是了。你不认可的东西走不进你心里,不入心,便不会在日用常行中体现出来。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不是为了增加谈资。

这个厉害。认真扎实地学习儒家思想,并扎实践行下去,求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照做,不断垒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人自然一时半会望尘莫及,就像华为一样。只是儒家也有她局限的一面,成就大事业,还是要结合其他思想,灵活变通,也不可一根筋。这就只能在事中琢磨了,需要用不断掌握为人处世的火候,因事、因时、因人随机应变。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凡人有职位,就有责任,就要有谋有为。你若不在那职位,没有承担那责任,你就不要去议论别人该怎么做,那是对别人的侵犯。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你自己的稀饭都没有吹凉,不要去吹别人的汤圆。自己的事没干好,不要去对别人指手画脚。对别人的事,要有尊重和敬畏,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你是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看,和在其位,任其事,担其责,是两码事。

这个体会很多人都有吧?有,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谈别人工作的时候,你少发表意见,至少,不要公开发表意见。
德鲁克讲过这个问题:“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因为专业专业,是深不可测。你若自己马虎浅薄,你的工作谁都能干,你就会以为别人的工作你也会干。

2023/6/2 发表想法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狂妄却又斤斤计较,无知却又不老实,胆小却又不守信,这三种人,孔子认为是没救的了。人有缺点很正常,但如果看不到自身缺点且又不能正视之,无知又无畏,想不出事都难。

包括父母打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也不能让自己受伤,陷父母于不义,等他过了气头上,就好了。
>>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国家政治好的时候,他比谁都智慧。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比谁都显得愚笨。他的聪明,别人赶得上;他假装愚笨的隐藏和忍耐功夫,谁也赶不上!
>> 儒家对政治黑暗三个态度,一是隐藏,二是远避,三是等待。其实核心就一个态度——等待。
>> 2023/6/2 发表想法
“对别人的事,要有尊重和敬畏,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你是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看,和在其位,任其事,担其责,是两码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习古人的过程,就是个“断章取义”的过程,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当时的语境,所以见仁见智就行,各取所需即可,是的,可以不认同,但是一定不要当面说你这个意见怎么怎么样,这样不仅仅显得不尊重别人。也会让其余人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出风头也要分清楚场合的。
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别去操心你无法影响或控制的事情。人的精力有限,唯有聚焦才能真正做成点事儿,无论大事儿或小事儿。
术业有专攻。
>> 2023/6/2 发表想法
老话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现在说的专精特新,都是秉承这个思想,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创业上,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不断研究、践行,只有掌握了大同之下的毫厘之差,才算在这个行业上有所建树!
>>##### 笃信好学,选择你认可的去学,不认同的就不必浪费时间去抬杠了,放一边就是了。你不认可的东西走不进你心里,不入心,便不会在日用常行中体现出来。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不是为了增加谈资。
>>这个厉害。认真扎实地学习儒家思想,并扎实践行下去,求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照做,不断垒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人自然一时半会望尘莫及,就像华为一样。只是儒家也有她局限的一面,成就大事业,还是要结合其他思想,灵活变通,也不可一根筋。这就只能在事中琢磨了,需要用不断掌握为人处世的火候,因事、因时、因人随机应变。
>>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 凡人有职位,就有责任,就要有谋有为。你若不在那职位,没有承担那责任,你就不要去议论别人该怎么做,那是对别人的侵犯。
>>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你自己的稀饭都没有吹凉,不要去吹别人的汤圆。自己的事没干好,不要去对别人指手画脚。对别人的事,要有尊重和敬畏,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你是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看,和在其位,任其事,担其责,是两码事。
>> 这个体会很多人都有吧?有,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谈别人工作的时候,你少发表意见,至少,不要公开发表意见。
德鲁克讲过这个问题:“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因为专业专业,是深不可测。你若自己马虎浅薄,你的工作谁都能干,你就会以为别人的工作你也会干。
>> 2023/6/2 发表想法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狂妄却又斤斤计较,无知却又不老实,胆小却又不守信,这三种人,孔子认为是没救的了。人有缺点很正常,但如果看不到自身缺点且又不能正视之,无知又无畏,想不出事都难。
对自己能力有信心的人往往直率,对自己能力没有信心的人往往谨慎,胆子小的往往不敢骗人。但如果这种情况是相反的,便不符合常理了,不值得交往。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妄者通常直爽,无知者一般谨慎,胆小者往往诚信,这都是常态。但若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不合常理,圣人也搞不清他到底是闹哪样!这三种人,天下之废材,孔子都绝望了。

三种“天下之废材”

狂妄者通常直爽,无知者一般谨慎,胆小者往往诚信,这都是常态。但若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不合常理,圣人也搞不清他到底是闹哪样!这三种人,天下之废材,孔子都绝望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我的七条读书方法。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丢掉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画了一个遗忘曲线,他研究表明,一天就能忘掉70%!但剩下的30%,保持时间就比较长。所以一定要复习,要写作业,才能丢掉得少些。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我自己读书有七条体会:
1.遵从曾国藩说的,一本不读完,不读下一本。学如不及,追一只兔子都追不上,同时追几只兔子,怎么追呀!
2.每本书一定要读完。很多人说爱读书,号称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其实真正认真读完的可能一本都没有,都是翻一翻。“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翻一翻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
3.读书和上课一样,也会走神。发现自己走神了,犹恐失之,赶紧把书往回翻,翻回刚才开始走神的地方重读。
4.读完一本书,如果觉得有价值,一定认真读第二遍。按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看,读一遍只能收获25%,读两遍,第二遍再认真写笔记,才能收获50%。
5.一些重要的书,每年读一遍。因为你的经验在增长。而你能从一本书中吸取多少,是由你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水平决定的,每年你的认识水平都在提高,每读一遍吸收的东西就不一样。
6.读完一本,要找相关的其他书来对照学习,触类旁通,读两本、三本讲同一话题的书,会吸收更多,理解更多,这叫触类旁通。
7.不要轻易去读一本书,慎重选择阅读对象。因为当你要这样认真去读的时候,你的读书任务就非常地繁重,那就不能轻易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可读可不读的书上。所以我也养成一个习惯,尽量少买书,一定是马上要读才买,即使决定买,但不是马上排得上时间,也等要读的时候再买,这样免得家里满面墙都是书,却大部分没读过,有一种自欺欺人的糟糕感觉。

2023/6/2 发表想法
在其位,谋其政。位子不是荣誉和享受,而是担当和责任。只有心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被物欲和名利所左右,不会走偏走错。
现在有多少做企业的能称得上是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商人,以利益驱使,没有做到以社会责任,以民族使命作为驱动力的。
反过来,如果想做一个非同寻常的人。一定要把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作为一个创业领导者,你要想想,跟着你往前走,共同追寻梦想的一群人,他们凭什么能一路追随你?首先就要把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保障?
反过来,如果一有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志得意满,那果真就是普通人了。位置越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寻求权力,应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强求。既然走上了某个岗位,那就要坦然面对,继续保持善念,担负起应尽之职、想尽之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领导者最基本也是最高的使命与责任!

2023/6/2 发表想法
华杉读书的七条体会:
1.一本不读完,不读下一本。
2.每本书一定要读完。
3.读书走神时,要回过头重读。
4.读完一本书,如果觉得有价值,一定认真读第二遍。
5.一些重要的书,每年读一遍。

三种“天下之废材”
>> 狂妄者通常直爽,无知者一般谨慎,胆小者往往诚信,这都是常态。但若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不合常理,圣人也搞不清他到底是闹哪样!这三种人,天下之废材,孔子都绝望了。
>>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我的七条读书方法。
>>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丢掉了。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画了一个遗忘曲线,他研究表明,一天就能忘掉70%!但剩下的30%,保持时间就比较长。所以一定要复习,要写作业,才能丢掉得少些。
>>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 我自己读书有七条体会:
1.遵从曾国藩说的,一本不读完,不读下一本。学如不及,追一只兔子都追不上,同时追几只兔子,怎么追呀!
2.每本书一定要读完。很多人说爱读书,号称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其实真正认真读完的可能一本都没有,都是翻一翻。“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翻一翻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
3.读书和上课一样,也会走神。发现自己走神了,犹恐失之,赶紧把书往回翻,翻回刚才开始走神的地方重读。
4.读完一本书,如果觉得有价值,一定认真读第二遍。按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看,读一遍只能收获25%,读两遍,第二遍再认真写笔记,才能收获50%。
5.一些重要的书,每年读一遍。因为你的经验在增长。而你能从一本书中吸取多少,是由你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水平决定的,每年你的认识水平都在提高,每读一遍吸收的东西就不一样。
6.读完一本,要找相关的其他书来对照学习,触类旁通,读两本、三本讲同一话题的书,会吸收更多,理解更多,这叫触类旁通。
7.不要轻易去读一本书,慎重选择阅读对象。因为当你要这样认真去读的时候,你的读书任务就非常地繁重,那就不能轻易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可读可不读的书上。所以我也养成一个习惯,尽量少买书,一定是马上要读才买,即使决定买,但不是马上排得上时间,也等要读的时候再买,这样免得家里满面墙都是书,却大部分没读过,有一种自欺欺人的糟糕感觉。
>> 2023/6/2 发表想法
在其位,谋其政。位子不是荣誉和享受,而是担当和责任。只有心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被物欲和名利所左右,不会走偏走错。
现在有多少做企业的能称得上是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商人,以利益驱使,没有做到以社会责任,以民族使命作为驱动力的。
反过来,如果想做一个非同寻常的人。一定要把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作为一个创业领导者,你要想想,跟着你往前走,共同追寻梦想的一群人,他们凭什么能一路追随你?首先就要把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保障?
反过来,如果一有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志得意满,那果真就是普通人了。位置越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寻求权力,应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要刻意强求。既然走上了某个岗位,那就要坦然面对,继续保持善念,担负起应尽之职、想尽之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领导者最基本也是最高的使命与责任!
>> 2023/6/2 发表想法
华杉读书的七条体会:
1.一本不读完,不读下一本。
2.每本书一定要读完。
3.读书走神时,要回过头重读。
4.读完一本书,如果觉得有价值,一定认真读第二遍。
5.一些重要的书,每年读一遍。
6.读完一本,要找相关的其他书来对照学习,这叫触类旁通。
7.不要轻易去读一本书,慎重选择阅读对象。
关于学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画了一个遗忘曲线,他研究表明,一天就能忘掉70%!但剩下的30%,保持时间就比较长。所以一定要复习,要写作业,才能丢掉得少些。
我没有重复阅读同一本书的习惯,因为总有一种焦虑意识,想着还有太多太多书在等着我翻阅了。不过当遇到一本感触很深的书,我还是会找其他版本的书来参考着阅读,希望能得出不同的见解。这本《论语》好像是我读过的第三个版本了,也对得起书名“讲透”二字。以后还是要改变一下读书的习惯,书籍常读常新,经典更是要重复阅读的。因为学而为己,读书的目的不是读遍天下书,以彰显知识渊博,而是真正的懂得与内化每一本书里的内容,然后去事上磨练。

高管必读:你得了某个位子,别把它当权势利禄,要把它当责任担当。

当官也好,在企业做高管也好,你也得知道自己是干啥的,就懂得把位子当责任,不是当权力。

一想到责任重大,就没工夫自视侈然、志得意满了,自然谦虚谨慎,因为你要担好这担子,不容易啊!

2023/6/2 发表想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而我们的今天,是过去所有时代发生过的事的历史合力的结果。
有人说,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以前有人经历过,以后也会有人再次经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尧舜故事的本质,不在事实,而在于其象征意义: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的意义!

说到则天,可能大家都想到武则天。她夺了唐朝政权,改国号为周,自己做皇帝。临死时,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留下无字碑。她推翻了世间一切法则,可能也是她最后以“则天”自号的原因吧。

尧的功绩,主要在于制定了历法,包括节气和闰月,都在尧的领导下制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飞跃。

中国没有神,也没有史诗神话,尧舜就是中国的神和史诗神话。对于史诗神话来说,其本质是象征多于事实,传达一种价值观,为社会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孔子托古改制,不断拔高三代之治,敲打后世的君王。尧舜的故事,创造了一种价值观的连接,他们也成为中国价值的符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而我们的今天,是过去所有时代发生过的事的历史合力的结果。

要得人,先要修身。

人才之生,最为难得。那人才在那里,你要能识才,知道他是人才,那更难得!知道他是人才,你还能得到他,让他为你所用,那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要得人,先要修身,靠自己的德行,天下之人都想归附于你。否则,靠猎头公司去猎,今天猎了来,明天又给别人猎走了。

文王拥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国土和资源,仍然称臣服事于殷,文王保持了他的全德。待到了武王,纣淫乱日盛,自绝于天下,则武王取之矣。

2023/6/2 发表想法
管理靠人才,人才的发现和聚集靠领导的品性和格局。要做任何事,都需要组织和团队,其中灵魂人物又是其中的关键和核心。

“克勤克俭”,是克勤于国,克俭于家。只有克俭,才能克勤,不在乎自己的奢侈享受,才能投入到为他人服务的事业中去!

第九章 子罕第九

2023/6/2 发表想法
治人事天莫若啬。领导人节俭节制是治国安民的根本,节制欲望就会聚焦于政事,对自己节制节俭才能对国家对人民勤恳工作。修身修心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
对自己的生活要要求克俭,不追求什么享受。比如不一定步步追随买最新的苹果手机,不一定非要买辆如何如何的车子……从个人生活层面,能坐公交就不打车,能自己在家做饭,就不要在外边吃。穿着衣物方面,得体就好,不用飞得追求买多贵多好的。
投身于事业中,如果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对手底下的人一定要慷慨解囊,不能小气。对自己的客户一定要舍得付出!这样才能不断进入正循环。

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你的命怎么样,默以听之,听天所命,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只管努力就行。老是怨天尤命,说我的命好不好,没意义,不谈!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不跟人言利,只是要你接受命运安排,君子素位而行,只凭着大仁大义的大是大非去做,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我心光明,内心强大。追求成功,也能接受失败。

我们都爱听“改变命运”。如果没改变,你能接受吗?如果一心想改变,你就能改变吗?不能接受失败,不认输,是人最大的危险。

能接受命运的人,是踏实努力的君子。不接受命运的人,往往是无所忌惮的小人。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2023/6/2 发表想法
孔子做正向引导的比较多,对一些反面教材说的比较少,所以他不说利。命是一个很玄乎的命题,相信基本上的人都理解不了。
曾国藩临死之前说了六个字:不信书,只信命。命运,可能是无法改变的力量。我们穷其一生在努力在拼搏,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可惜结果早已经注定,命运有时就是如此的残酷!但是,除了接受,还能做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国藩先生的临终遗言,应该就是一个大儒一生努力拼搏后的醒悟和总结。信命,但是命又为何物?
命是一个很玄乎的命题,相信基本上的人都理解不了。曾国藩临死之前说了六个字:不信书,只信命。命运,可能是无法改变的力量。我们穷其一生在努力在拼搏,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可惜结果早已经注定,命运有时就是如此的残酷!但是,除了接受,还能做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国藩先生的临终遗言,应该就是一个大儒一生努力拼搏后的醒悟和总结。信命,但是命又为何物?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就是认命,接受命运,浮躁的社会,追求功名利禄,不断满足自己欲望,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快乐就是不断的减去自己的欲望,王阳明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正是这样的道理,大理相同。接受不是放纵,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以全新的姿态,去追寻更好的自己。否则,便是违背当下定律的。

没有人确切地告诉你命运的走向,如果有人说你的命很好,那就能坐等好命的到来吗;如果有人说你的命很苦,那就能放弃而去吗。
活着是一种责任,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对依赖自己的家人。所以我们最后的选择还是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地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有耕耘才有收获,甚至不知秋天的结果,春天时也得在田地里忙活。
上天哪有工夫规定那么详细呢,有阳光流泻下来,总有幸福成长的机会。
我在罗翔《法制的细节》读到同样的话,他说我们要学会接受命运的不公,用自己5%的努力去撬动那95%的天命,如果不行,那么接受又如何呢?

伟大的人介绍自己的本事,总是从最小的事说起。

弟子们把话转给孔子。孔子说:一个人啊,守着一件专长,就足以成名。我的专长是什么呢?是赶车吗?是射箭吗?我还是赶车吧!

2023/6/2 发表想法
有些事情,我约束不到别人,我就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
生活也需要仪式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夸奖与羡慕,而是你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过出精致感,用心经营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我追求生活的仪式感,总想把平淡的每一天尽量过得不同一些,却多被身边人说成是风花雪月的不现实。很多人骨子里其实很缺乏这种浪漫情怀,他们十年如一日地谋生,从来没有认真地活过,还自我标榜这是踏实。他们狭义的认为,仪式感就是玫瑰之类的,需要用金钱堆砌,所以不愿为之费心劳神,总是推脱等攒够了金钱仪式感自然而来……《小王子》里说,仪式,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指热爱生活,用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件平凡小事,并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一直觉得,生活其实是很枯燥的,若有一些不期而遇的仪式点缀其中,那样的生活才是值得期待的。
有原则,不用靠别人就能坚持的原则要保持。就比如看书学习,周围人都不看都不学。自己也要坚持。
很多时候如果强硬的去做,就是犟,如果去改变就是能够调整,但是标准就是,能要求自己的,就是自己去做,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强压到别人身上。

2023/6/2 发表想法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为于易。不自以为大,终能成其大。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无招胜有招!强大到极致就是平凡!孔子太伟大,可是他却说自己只能御之!相对于现在的某一些成功人士来说真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术业有专攻。人们总以博学为傲。其实真正的博学无疑需要先钻透一行,然才能触类旁通。随着年龄增加,阅历,经验增多,越来越觉得聚焦某个领域才是最厉害的。

仪式就是精神,仪式就是态度,仪式就是本质

行礼呢,不靠别人,自己坚持就行!

仪式就是精神,仪式就是态度,该省的省,不该省的不要省。

2023/6/2 发表想法
臆断、期必、固执、自我,归根结底是因为太自我为中心了,消除自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把自己放低看轻,把自己的情绪想法不强加于人,把自己的放到最后,消除争心。

始终认可一个事实: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没必要在成功和失败这一瞬间的事情上耗费时间,多做多学习就好了。
我发现能折磨自己的,从来不是别人做了什么,而是你的心存幻想和期待。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平衡点,自我也需要自己的内心思想来权衡,让自我的状态趋于平衡,只有这样自己的生活才会变得和谐美好吧?

四种坏心态,人所常有,圣人绝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有四种坏心态,人人皆所常有,而孔子是绝对杜绝的:臆测心、期必心、固执心、自我心。

大家吵来吵去,没什么结果,因为没人真正想把那事情弄清楚,人人都在不断论证自己的解释,而绝不接受无论它多么“明明白白”的,但是不符合自己臆断的事实。

不认输,就是输不起。说谁不认输,他还觉得挺自豪,挺正能量。其实就是输不起,百分百是负能量。

二是接受失败,认输买单

接受,是最好的心态;认输,是最大的智慧。

三是对他人零期望。朋友可以帮你,但你不能指望朋友。因为你对他人零期望,所以他对你做任何一点点好事,都大于零,你都能感恩。

“固”,固执心。这比期必更进了一步。期必是心态上不接受,固执则落实到行动上,非要按我的意愿来办!那地球能不能按我的意愿来转呢?当然不能。所以固执的人,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前面三个,“意”“必”“固”,归根结底都是“我”,这太深刻了。杨时注解说:“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就这一句话,你的智慧识见要达到能了解体会圣人之心,一看就懂了,洞然明白。否则,会背这句话也没用。

2023/6/2 发表想法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读书人都应该有。
看到这句话,我感觉我的生命应该要舍去一些东西,一些本性想要的东西!而是追求那些更加有意义,有价值,能造福他人成就自己的东西!

孔子的气势:以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居。

宋儒张载,把这种使命感、责任感,说到了极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学习的使命。

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子贡说:“正因为不晓得,所以才跟着老师。老师就像一座大山,百姓都可以在山上砍柴,但并不晓得山的全部。”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一定会干具体事。但是君子不是生下来就是君子,总有他的成长过程。而成长中,也和普通人一样,干普通人的活,他一定干得不普通,“多能鄙事”,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2023/6/2 发表想法
眼高手低,认为这不该我干、那不该我干的人,其实都是思想狭隘的人。“君子不器”,君子不认为有什么活不是自己该干的,而是干什么都能认真对待,都能干好。
所以对手下做事情,有时候不要期望太高,有一些错误也要接受,毕竟他们没有那么优秀,优秀的人难找,找到一个优秀的人也该珍惜,子贡与孔子真的是一个老师与学生的模范,达到这种程度真的非常好,这种学生也是老师所喜欢的
君子不器,重点是君子要通晓大道,但不意味着轻视术,不懂技艺,既通于古今中外之道,也要能干粗活,不厌其烦。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工作要精益求精,生活要力求精致舒心!

问题即答案,一旦找对问题,答案就在问题背面。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

孔子应问无穷,不管来人请教他啥,他都能给对方启示。所以大家都赞叹老师真是太博学了,无所不知啊!

孔子说这个,太生动了!问题即答案。我们孜孜以求答案,主要是没找对问题。一旦找对问题,答案就在问题背面。

他自己的事,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么本来也识得那面目,但是自己心里不愿意接受,还心存幻想,贪巧求速,总觉得圣人能给我点“绝招”。

循循善诱,就是现在的哈佛教学法,老师不直接问答你的问题,而是就你的问题拆解了反问你,一直问到“竭焉”,你自己把答案说出来。所以老师甚至事先并不需要懂得你要问的事,他也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和你一起探索。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前说过了,不是以牙还牙的意思,是用你自己身上本来就有、就懂的道理——这叫其人之道,用到你身上来帮助你——这叫还治其人之身。

不想学的人,你跟他说啥都是浪费时间,要赶紧把他打发了,不要浪费其他同学时间。

2023/6/2 发表想法

目标和志向,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和成就。理想社会,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也是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身学问,施展无门。理想中的凤鸣仪庭,河出图,洛出书也没有,做个教育小孩子的先生吧!社会在人眼中没有百分百理想,都是在问题中前进!做自己喜欢的事,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最不坏的社会,没有最好的社会,每个国家,都是在问题中前进。
又如我们修身齐家,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了吗?都没做到,只有最不坏的人,没有最好的人。

2023/6/2 发表想法
问题背后的问题就是答案,没有得到,接着问,叩其两端而竭,则答案即现
仔细想切实如此,关键在于大多数时候我们找不到问题所在,也就解决不好问题。就好比治病要找到病根,企业管理要找到主要矛盾。并有方法突破。
孔子教学法,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教无类,不管他是谁,什么问题,都诚恳地愿意帮助他。
循循善诱,就是现在的哈佛教学法,老师不直接问答你的问题,而是就你的问题拆解了反问你,一直问到“竭焉”,你自己把答案说出来。所以老师甚至事先并不需要懂得你要问的事,他也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和你一起探索。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前说过了,不是以牙还牙的意思,是用你自己身上本来就有、就懂的道理——这叫其人之道,用到你身上来帮助你——这叫还治其人之身。

神话传说,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象征。孔子哀叹: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河图,我这辈子算是无望了吧!凤鸟至,河图出,都是有圣人王天下、出盛世的祥瑞。

孔子也没做到,天大本事,天大抱负,竟然真的要带进棺材,他也受不了!不过,他后来接受了不能经世救国的命运安排,安心投身于教育事业——“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我还是教育小子们。

孔子的理想社会,意义不在于实现,而在于设定了一个标准。这些象征和标准,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使人类成为人类,社会成为社会。又如我们修身齐家,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了吗?都没做到,只有最不坏的人,没有最好的人。但是,那个最好的标准,就像山一样在那里,召唤每一个人去攀登。

2023/6/2 发表想法
儒家的礼,就是如此。对穿丧服的人很尊重,是出自内心的难过哀伤。丧事在儒家是很大的事。对盲人很尊重,这是对弱者不幸的同情,关爱弱势群体是儒家的责任。对有爵位的人的尊重,是对国家制度的尊重,爵位代表的是国家的奖惩机制,也是等级高低的层级差别。儒家的礼,到后来就演变成管理制度。
尊重别人是人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尊重的是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格,不是权贵与贫富,对上尊重不是谄媚,对下尊重不是怜悯,尊重别人也是仁爱之心的具体体现。
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想出人头地让人尊重,另一方面又蔑视权贵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价值观紊乱!

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想出人头地让人尊重,另一方面又蔑视权贵粪土当年万户侯。

对方穿丧服,那么要马上站起来致哀,即便是个小孩,也很严肃地尊重他。
对方是个盲人,他看不见我,但我心里对他有同情,行动上就自然体现出来。这是圣人的诚心,内外一致。
对方是有爵位,有地位的贵族,即便还未成年,我也像尊敬他父亲一样尊敬他。

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想出人头地让人尊重,另一方面又蔑视权贵粪土当年万户侯。

对下人很尊重,对弱者很同情,但是对在上位者蔑视、不服,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称“不摧眉折腰事权贵”,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病,得治。

2023/6/2 发表想法

学无止境!经典著作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社会就是我们实践的大好天地!学习,就是登山,一山还有一山高!学习,有如划船,船到桥头自然直!学习如看风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反复,其乐无穷!这世上就没有容易的工种,只要深入去学习思考就能悟出很多学问,但如果不带学习思考的心态去干活,就会没有进步,就像做了几十年饭菜的家庭主妇,可能还没有专业学过几年新东方的人做饭好吃,这都是因为没有钻研,就像福特汽车,在生产中挖掘思考找出规律然后发明流水线作业,将整个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重复的工作带着学习的心态去研究,肯定会找出不一样的结果和方法论,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保持学习进步,每一天都比昨天学到更多。

师徒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是最好的人力资源文化。

颜渊的感受非常深刻,学习进步,就是不断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以为自己马上就会了,到了那一步之后,发现后面还有!我们很多工种都是这样,门槛似乎很低,所以门外的人,都以为那东西他也会!只有进了门,在门里的,才知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深不可测!

懂的越多,本事越大,越是心生敬畏,谨小慎微。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一小部分。

德面更高,学习更勤,所以即便徒弟进步飞快,师父和徒弟之间的距离,仍然是在拉大,而不是缩小!能得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师父,颜渊如痴如醉!

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姑息迁就,不要坏了规矩

因为孔子最珍惜的就是礼制,最痛恨的就是僭越

颜回之名,是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人家安贫乐道一辈子,死了你摆布他,奢侈厚葬,你是爱他呢,还是欺他呢?

子贡说:“当初颜回死,子路死,老师都以丧子之礼,不穿官制丧服,我们今天以丧父之礼葬夫子,也不穿官制丧服。”
弟子们葬了师父,筑庐守坟三年而去。子贡独自回来,又守了三年。

2023/6/2 发表想法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遇到好老师是一辈子的福分啊!讲规矩,有原则,不姑息迁就。古人的师生之谊真是形同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是一句空话,学生死老师行丧子之礼,老师死学生行丧父之礼。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有底线。“礼”不仅包括礼节,也泛指原则、规矩等,在这个追逐利益、失“礼”久已的当下,更应该守住内心原则和底线。在自己身上立规矩。最不能欺的就是自己。那叫自欺欺人~~“吾谁欺?欺天乎?”每次读着这样子的孔子,就亲切得如同就在眼跟前儿_真爱他就尊重他,不姑息迁就,违逆他的德行操守,按他的的德行操守办事。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把那一部分坚持住,就是人生原则

孔子怎么会不出仕呢?他一生都在等待出仕的机会,但除了在鲁国短暂执政之外,再也没有等来。

“待”,就不一样,我守株待兔,待贾而沽,我只专心修炼自己的,不断地提高自己,等来了,我就百分百发挥出来。

咱们人在公司工作,或者为客户服务,都应该是这个态度。我的存在,在于我的价值,能发挥,咱就燃烧自己。不能发挥,别浪费别人的金钱,也别耽误自己的时间。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机会就发挥,没机会,怀才抱德,抱进棺材,也不遗憾。如颜回,安贫乐道,不改其乐,因为学无止境,没工作,我正好自修啊,反正也不闲着。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钓到了周文王,成就了建国大业,自己也受封齐国,传诸子孙。颜回还没来得及钓,他早逝了。孔子颠沛流离,每一天都渴望有一个机会,但他最终没有得到,失之治国大业,收之教育事业,成就了至圣先师、儒家中国。
人各有命,要接受命运安排。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坚持住,就是人生原则。

2023/6/2 发表想法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做好准备,等待机会,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强求,心平气和,接受命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靠山山会跑,靠树树会倒。靠自己才是王道,当你自己是可用之才的时候,机会来我就去,没机会我继续修炼。怕的就是机会来了,说要拉你一把,发现你没有手,拿什么拉你一把?等待识货的人,欣赏我,跟我价值观相同,认可我的人,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为了钱放弃原则,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老板共事,这样的工作一天都不做,君子看重的是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君子谋道不谋食。

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理想事业,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影响。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各有命,要接受命运安排。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坚持住,就是人生原则。”

行事进取,还要学会等待,甚至退让。该等则等,许多时候,冷静的等待正是明智的选择。等待和退让也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的放弃。于等待静观中审时度势,寻找时机,本身就包含着主动进取的因素。

把时间经历给愿意相信自己的人,而不是费尽心思讨好别人,最后不被重视,潦草收场。想起了这几句话: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孔子为什么想渡海去朝鲜?

2023/6/2 发表想法
“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最彻底;在最寻常的事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细致、精致、极致,熟能生巧,但往往熟能生惰,扪心自问能专心致志做完的事几乎没有
其他的很多书教的是我们有什么方法去做人、事,而论语教你人、事该怎么做。一个是奔着结果去的,一个是奔着过程去的。

所以儒家讲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最彻底;在最寻常的事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

2023/6/2 发表想法
作者华杉就是每天五点钟起床写古文详解的人,日日不断之工,实在佩服!正如儒家大道至简,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都是人人能懂的,然日日不断知行合一。《论语正义》引用了《春秋繁露·山川颂》对此句的发挥:
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而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

这一段,把君子之德,都比附在水上了。
水源源不竭,这是有力量的人;水平如镜,这是公平的人;水填满所有微小的缝隙,这是明察秋毫的人;水在深山溪谷中也不迷路,奔流万里直达大海,这是有智慧的人;水遇到水坝阻碍,就安静地待着,这是能接受命运安排的人;泥沙俱下,浑浊流入,而水能最终沉淀一汪清水,这是能教化他人的人;前有万丈深渊,而水毫不犹豫,飞流直下,这是勇敢的人;所有东西都怕火,而唯独水能灭火,这是有武功的人;有水则万物生长,没有水则万物皆死,这是有圣德。

简单、单纯,但是日日不断,一刻不停,就是坚持努力。就这么简单、单纯,但是日日不断,一刻不停,就是一直坚持努力!

水源源不竭,这是有力量的人;

好色,是最大的诚意,是知行合一的极致。

好色,都是真心诚意的,见过假装不好色的,没见过假装好色的。如果能像好色那样好德,那就是真好德了。人们很少能有这样的。

王阳明后来用好色来讲知行合一。他说:见到美色,这是知,好色,是行。见到的时候,就已经好了,眼珠子跟着人家转,这知和行,是同时的、合一的。没有说看见了,知了,然后提醒自己:“这是美色!我应该好!”然后指挥自己去好色。恶恶臭也是一样,闻到恶臭,这是知,马上眉头皱起来,鼻子捂起来,这是行。没有说提醒自己:“这是恶臭,快恶!”

2023/6/2 发表想法

前提是立志,树立正确的目标。这样一路坚持下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过程一定也是很快乐的。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而且能接受任何结果。这理念,完全不一样。这三条太难做到了。大部分人去做一件事情都是功利的,有什么好处,计较得失,所以只是有愿,做的时候发现很难达成结果,于是会不断的去怀疑是不是方向错了,最后对结果也是忐忑不安,难以接受。反思自己也是这样的,大概这是很多事情焦虑的根源,并没有真正明白想做什么,唯结果论,所以享受不了过程,也并不快乐,这个要反省。

2023/6/2 发表想法
食色,性也。人在好色上能知行合一,是因为这与人类之本性、人之天然欲望相一致。如果违背人之本性的行为,那就要靠意志力之强大来支撑,方能知行合一。我们反复强调要知行合一,其实主要针对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且能接受任何结果

“篑”,是竹筐,用来装土的,孔子说,比如你要堆一座山,就差最后一筐土就堆成了,你却停下来,功亏一篑,那是你自己停下来的,没人拦着你。

无论做什么,一在立志,二在坚持,三在不放弃。

坚持就是胜利,不可半途而废,不可功亏一篑,这道理太简单了,似乎人人都懂,但能做到的就极少,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来说,凡是没有照做的,都不是真懂的,只是知道有这说法而已,他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能坚持的人,与不能坚持的人,有三条理念上的本质区别

君子为志向驱使,他的着眼点在于
“我要追求什么,我要做什么”。
小人为愿望吸引,他的着眼点在于“我要实现愿望,我要得到什么”。所以君子不太去巴望能不能如愿、什么时候能如愿,而是坚定立志于这前进的方向,锲而不舍。小人会时刻评估、怀疑:“到不了怎么办呢?你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吗?要不要换一条道走呢?该转型了!”但凡问这问题的人,一定不能坚持。

2.对“坚持错了”的认识论

有志向的人,一是生知安行,成败不改其乐;二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坚持修行自己,能有机会,就发挥;没有机会,就藏之于身,继续精进,自得其乐。

3.是对“结果”的态度

结果”怎么样呢?“成功”吗?这是不能坚持的人问的问题,还是在判断,在犹疑。能坚持的人,对结果只有四个字——死而后已。

这叫尽人事,听天命。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而且能接受任何结果。这理念,完全不一样。

2023/6/2 发表想法
“学习进步的道理,全在这几句话里了,就是坚持不懈,日日不断之功。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日拱一卒。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为什么有人听老师讲话会走神呢,因为不知道价值,不知道厉害,觉得“也没什么”,觉得“没什么新东西”,觉得“都讲过多少遍了”

颜回全神贯注,毫不懈怠,一是融会贯通,孔子说他“闻一而知十”,他在把老师今天讲的,和以前讲的,和他学习过的,体会过的,全联系起来,参照学习精进;二是切己体察——我做到了吗?
孔子还说过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为这件事生气,不把气撒到别的地方。犯过的错误,绝不犯第二遍。学习进步的道理,全在这几句话里了,就是坚持不懈,日日不断之功。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所以能进步难,进而不止,永不放弃,更难!唯有颜回能勇往直前,日日不断,每天都往前进!

2023/6/2 发表想法
每个年龄段,都要做最适合的事,也就是什么时候做应该做的什么事。读书学习要趁早,后面的成果都是前些年种下的因,真正的内核都是前些年的学习和努力。如果现在还没有大成就和名气,不用着急,继续努力,继续学习和思考,静等花开。因为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另外,年轻人潜力无限,有朝气有活力,敢闯敢做,通过学习和锻炼,可以有很高的可塑性,要给他们学习和犯错的机会。年纪大的人,思想成熟,经验丰富,但是思维不够活跃,相对保守,需要和年轻人互补,相得益彰,对整个组织的发展更有利。
学习能让人学会独处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书学习的过程让我学会了独处,心态也越来越平和,看不惯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少。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很少跟风,会先让子弹飞一会儿,自己综合思考一下,做出的判断往往不会有太大偏差
“人有了一定年纪地位,容易轻视年轻人,孔子就提醒你,注意后生可畏。那后生可能今天就已经远远超过你,只不过还不为世人所知。或者说,他今天努力学习进步,明天会超过你。”
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上山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曾经风光过;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他们会爬上来。”

今天名闻于世的,都是昨天的英雄;而今天的英雄,还不为世人所知

人有了一定年纪地位,容易轻视年轻人,孔子就提醒你,注意后生可畏。那后生可能今天就已经远远超过你,只不过还不为世人所知。或者说,他今天努力学习进步,明天会超过你。

今天名闻于世的,都是昨天的英雄。而今天的英雄,还不为世人所知。
所以对年轻人要有敬畏。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发愤学习,到三十岁志向更加坚定不移。到了四十岁、五十岁,就学有所成而闻名于世了,古人四十而仕,五十而爵,过了五十还没有什么成就,基本就不指望了。当然也有小概率事件,如姜太公七十多岁才得到机会。

现在是知识社会,人人都要终身学习,但终身学习,仍是在年轻时所学的基础上,如果开始得太晚,终究难以追上。
后生可畏,后生自己,也要知光阴之可贵。

2023/6/2 发表想法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直言告诫的,要虚心接受并对照改正。婉言相劝的,要仔细梳理并接纳改进。
“任何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是可贵的,要善于从中吸取规正自己。
《中庸》里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舜真是大智慧啊!他什么事都喜欢问别人,而且别人无论多么浅近幼稚的言语,他都能从中省察它的含意和道理,把别人错误的、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表扬别人说得正确的好意见。总之是鼓励别人多说,不要总是一副不管别人怎么说的架势,那就没人跟你说了。
最后,我们再温习普鲁士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话:“批评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要珍惜别人的批评意见,你就当是认识世界,了解他人,也要多听听别人的话呀!”

要重视别人的话,善于用别人的话来规正自己

孔子说,进言的人要因人而施,听言的人要虚己接受。比如别人见我有过,直截了当地规正我,这样的话叫“法语之言”。这样的直言,道理明快,言辞急切,我无言辩驳,往往会顺从,口中诺诺。但表面顺从,行动上未必会改正。嘴上说:“对对对!您说得对!”无非是让对方赶快闭嘴罢了。所以听到别人直言告诫,必须一一反求,在行动上改正,才是能受直言的人。

另一些人,性格比较温和,批评人的时候,婉言相劝,旁敲侧击,夸我九句,才藏一句批评的,我们给人捧得高兴,但别忘了循着他那一句批评的,一路理清头绪,他批评我什么,这才是能闻善言的人。

由于马克思的缘故,“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这句名言,对我们有巨大的影响,干你自己的,别管别人怎么说,这样感觉也比较来劲,比较痛快。但是,这只是做人的一个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是可贵的,要善于从中吸取规正自己。

他什么事都喜欢问别人,而且别人无论多么浅近幼稚的言语,他都能从中省察它的含意和道理,把别人错误的、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表扬别人说得正确的好意见。

批评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要珍惜别人的批评意见,你就当是认识世界,了解他人,也要多听听别人的话呀!

2023/6/2 发表想法
今天名闻于世的,都是昨天的英雄;而今天的英雄,还不为世人所知
>> 人有了一定年纪地位,容易轻视年轻人,孔子就提醒你,注意后生可畏。那后生可能今天就已经远远超过你,只不过还不为世人所知。或者说,他今天努力学习进步,明天会超过你。
>> 今天名闻于世的,都是昨天的英雄。而今天的英雄,还不为世人所知。
所以对年轻人要有敬畏。
>>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发愤学习,到三十岁志向更加坚定不移。到了四十岁、五十岁,就学有所成而闻名于世了,古人四十而仕,五十而爵,过了五十还没有什么成就,基本就不指望了。当然也有小概率事件,如姜太公七十多岁才得到机会。
>> 现在是知识社会,人人都要终身学习,但终身学习,仍是在年轻时所学的基础上,如果开始得太晚,终究难以追上。
后生可畏,后生自己,也要知光阴之可贵。
>> 2023/6/2 发表想法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直言告诫的,要虚心接受并对照改正。婉言相劝的,要仔细梳理并接纳改进。
“任何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是可贵的,要善于从中吸取规正自己。
《中庸》里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舜真是大智慧啊!他什么事都喜欢问别人,而且别人无论多么浅近幼稚的言语,他都能从中省察它的含意和道理,把别人错误的、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表扬别人说得正确的好意见。总之是鼓励别人多说,不要总是一副不管别人怎么说的架势,那就没人跟你说了。
最后,我们再温习普鲁士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话:“批评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要珍惜别人的批评意见,你就当是认识世界,了解他人,也要多听听别人的话呀!”
>> 要重视别人的话,善于用别人的话来规正自己
>> 孔子说,进言的人要因人而施,听言的人要虚己接受。比如别人见我有过,直截了当地规正我,这样的话叫“法语之言”。这样的直言,道理明快,言辞急切,我无言辩驳,往往会顺从,口中诺诺。但表面顺从,行动上未必会改正。嘴上说:“对对对!您说得对!”无非是让对方赶快闭嘴罢了。所以听到别人直言告诫,必须一一反求,在行动上改正,才是能受直言的人。
>> 另一些人,性格比较温和,批评人的时候,婉言相劝,旁敲侧击,夸我九句,才藏一句批评的,我们给人捧得高兴,但别忘了循着他那一句批评的,一路理清头绪,他批评我什么,这才是能闻善言的人。
>> 由于马克思的缘故,“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这句名言,对我们有巨大的影响,干你自己的,别管别人怎么说,这样感觉也比较来劲,比较痛快。但是,这只是做人的一个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是可贵的,要善于从中吸取规正自己。
>> 他什么事都喜欢问别人,而且别人无论多么浅近幼稚的言语,他都能从中省察它的含意和道理,把别人错误的、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表扬别人说得正确的好意见。
>> 批评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要珍惜别人的批评意见,你就当是认识世界,了解他人,也要多听听别人的话呀!
>> 2023/6/2 发表想法
“一个匹夫,他若志向坚定,你就是有千军万马,那志向在他自己身上,你无所用力,没法改变他。所谓“生不可夺其志,死不可夺其名”。你可以夺去他的生命,却不能夺去他的志向。而你若夺去他的生命,他就成了伟大的牺牲,他的死,更能成就伟大的声名,和伟大的事业。比如耶稣,一匹夫耳,统治者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便夺去他的生命。而他的死,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基督教。所以这样的人,他的力量,比千军万马更加可怕。”

志,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支撑。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要立志,立大志,明确人生的大方向,不能实现都没关系,路对了,沿路总会有收获。没有了志,人生不过是一场迷途,走到哪算哪,走走停停,糊里糊涂。更重要的是,没有志,你就没法聚焦自己的精力、聚焦自己的时间。君子秉持的,不是愿望而是志向。三军虽众,其将帅,仍有被劫夺的可能。而一个匹夫,若他志向坚定,你是没法让他改变志向的。
生不可夺其志,死不可夺其名。

你可以夺去他的生命,却不能夺去他的志向。而你若夺去他的生命,他就成了伟大的牺牲,他的死,更能成就伟大的声名,和伟大的事业。

学习进步,不管做什么事,第一重要就是立志,我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贵在坚持,能不能坚持,归根结底,是志向问题!君子秉持的,不是愿望,而是志向,如果不是我的志向,得到什么都没意义,他就能坚持了。

2023/6/2 发表想法

人唯一能比较的,只有昨天的自己,和任何人比,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行了,而不是今天比别人进步一点点。还有一点很重要,凡是看见比自己地位高的,比自己有钱的,就自卑的人,反过来,他看见地位比自己低的、比自己穷的人,他就瞧不起,就鄙视别人。所以这样的人是很糟糕的,没有跟别人平等交往的能力。“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zhì),非常准确地说,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羡慕嫉妒恨。这句话是《诗经》里的,意思是说,对别人不羡慕嫉妒恨,也不贪求别人有的东西,那干什么不好呢?子路终身诵之,子路就拿这当座右铭,经常念诵这句诗。“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就批评他了:子路啊,是这个道理,但是你犯得着成天挂嘴上念叨吗?知道自己是谁,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志向,就不会去跟别人比。
人之贫富,各有其命。那富而知书礼者,你没他有钱,他也没瞧不起你,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他有钱,他都去鄙视别人吗,很多人只会更加谦虚谨慎地去对待别人。但是,你不要自己自卑,自卑往往是一种狂妄。为什么呢?觉得人家有的,自己没有,就自卑了,这就是狂妄——认为人家有的,自己也应该有。实际上,人家有的,那不是你能有的,或者没那本事,或者没那命,差之万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zhì),非常准确地说,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羡慕嫉妒恨。这句话是《诗经》里的,意思是说,对别人不羡慕嫉妒恨,也不贪求别人有的东西,那干什么不好呢?子路终身诵之,子路就拿这当座右铭,经常念诵这句诗。

2023/6/2 发表想法
比就在一个平面比,大家出生一样,父母一样,生长环境一样,他比你好,说明有你值得学习的,没你好,也要警戒哪方面没你好,自己不要去做。和不是一个平面的人比,那就大可不必,找不到一个平面的人,就和昨天的自己比,哪怕你比昨天多一点点收获,那就是成长,如果比昨天越来越差,应该警惕。

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看看这个人在逆境的时候是什么品行,相处久了,总会看透一些人。真正的君子,仁者,圣贤,表里如一,终身如一,有如松柏让时间证明一切!只有到了遇事变,临利害,则有人或因困穷而屈身,或因祸患而变节。而另一些人,挺然自持,不变其旧,威武不能动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就像到了危难关头,才知道谁最可靠。

每在国难亡国亡文化之时,总有那松柏之士,支持文化之危局,延续文明之香火。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孔子说,到了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只有到了遇事变,临利害,则有人或因困穷而屈身,或因祸患而变节。而另一些人,挺然自持,不变其旧,威武不能动其志,死生不能动其心,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首先要问自己是不是松柏,是不是在危难面前,在利益面前,能不改其志,坚持原则。松柏靠的是什么呢,主要是志向,有志向,则如前文所言:三军可以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生不可夺其志,死不可夺其名。志向,是一切人格力量之本。

第三再去观察别人,谁是百花谁是松柏,在春天就搞清楚,别到了冬天,才恍然大悟,托错了人!

2023/6/2 发表想法
曾国藩曾说: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王阳明的观点自信是克服恐惧的良药,只要不害怕失去,就不会有恐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儒家人格要求的三个基本要素。对现代人来说,“仁”尤其难能可贵。

人们在竞争中生存,时时处处有喧嚣有矛盾,忧烦充满人生。孔子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坚定执着地努力,成败听诸天命,把一种崇高的信念安放在每日具体的行为中,因而就结果看虽似一无所获,但就过程看人生的每个环节、每个举措却都是那样充实、丰富、自足……
心理学中对健全人格的要求:智情意
《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智”“仁”“勇”三达德,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我们经常有疑惑的地方,太多太多了,疑惑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是疑惑,还自以为明白。有人问信错了怎么办,当然会有错了,哪能都对呢?能有这个态度,就不惑了。我们的忧虑、焦虑,比疑惑更多!忧什么呢?不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都是在忧自己,忧自己的得失,忧自己的未来,为根本没有发生,但自己害怕它可能发生的事情忧虑。
君子追求理想,但得不到也不遗憾,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入而不自得,不管遭遇什么,都能守持自己,自得其乐。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安于所处的地位,做好分内的事,不操心愿望那分外的事。你想往上走吗?想操心那在高位的人操心的事吗?你能做好分内的事,自然有机会往上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认真做,老想做“大事”,那忧虑就太多了!

中国历史周期律,王朝更迭,治乱循环,王朝更迭是循环,在一个王朝之内,也是治世、盛世、暴君、中兴、再昏君的循环。

不过也有做到勇者不惧的,就是王阳明,面对昏君,面对残暴邪恶的锦衣卫,我心光明,勇往直前,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而且取得成功。

有的人,你可以和他一起求道,却不能和他一起坚守。你可以和他一起同学,却不能和他一起向道。再比如,有人学习热情高涨,到处听课,一听到老师讲了他没听过的“新东西”,就兴奋,就满足。这样的人,把听课当成听说书、听演唱会,老师“讲得好”,就跟听演唱会歌唱得好差不多,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听听这个怎么说,再听听那个怎么唱,乐此不疲,他也不是为了求道。

“道”是什么?道是一以贯之。真求道的人,在一条道上深入,不作他想。“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的人,你可以和他一起追求道,却不能和他一起坚守。

为什么呢,因为他守不住。一听到别的、新的说法,他就觉得那条道可能更高更快更强,他就不跟你在一条道上守了。或者,为外物所诱,经不起诱惑,他就半途而废了。

“转型升级”,若你转型,是为了让你的禀赋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那你是适道,是立。

张居正讲解说:“应事接物,各有当然的道理,惟圣人一理浑然,泛应曲当,各适其轻重之宜。”如果只是立,守而未化,只是守着条文,没有进入化境而与道一体浑然,则不能融合变通、举措适宜。

一定是先有立,后有权。如果没有立,只讲权,那就完全没原则了。

2023/6/3 发表想法

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立志,答应做的事情,还有志向,如果真心的去做,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目标,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道你。如果你真的特别特别想做某件事那么一定要去做,因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那怕结果不是很理想,至少我们努力过~

2023/6/2 发表想法
在生活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类型的人,能真正陪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心。确实可以跟你一起学习,一起相处,但不会陪着你坚守。人生之路千万条,自己走自己的路,第一批同行者因志之不同而分手,第二批人因受诱惑而分手,最后同道者也有因处理问题方式不同也会分开,我自己走自己的路,不断精进,知行合一……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如果只在内心修养上下功夫,而忽略了这门功夫的实际应用,遇到事情就会不知应对,所以要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存养天理的办法。

学习进步的四个境界、三个进阶:

第一个进阶,从学习到适道。(从学习到一心向道、一以贯之)
第二个进阶,从适道到立。(从追求道到坚守志向)
第三个进阶,从立到权。(从坚守到变通)

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孔子就评论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那不是真思念,如果真思念,抬脚就走,哪有什么远不远呢?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