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孟子》》3 读后感

这本书,全名应该叫《华杉同学讲透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焦循四位老师讲〈孟子〉》,简称《华杉讲透〈孟子〉》。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实整理往圣先贤的思想,不妄自点评,不擅自添加,忠心耿耿,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
第一个正宗是朱熹。因为《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就是朱熹圈定的,是他选了《孟子》这本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我们学习的基础。
第二个正宗是张居正。张居正因为给神宗小皇帝做老师,写了一套四书的讲义,详细讲解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因为是内阁首辅给皇上讲课,所以讲得高屋建瓴,颇有超越朱熹之处;因为是给小孩子讲,所以又讲得浅显易懂,亲切有味。张居正的这套讲义,是传世国宝,本书也几乎收录了他的全部精彩思想。
第三个正宗是王阳明。介绍王阳明和孟子的“对话”,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王阳明没有专门注解过《孟子》,但是王阳明和孟子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孔子梦见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忽一夕梦谒见孟夫子,孟夫子下阶迎之,先生鞠躬请教。孟夫子为讲良知一章,千言万语指正亲切。梦中不觉叫呼,仆从伴睡者惧惊醒。自是胸中豁然大悟,叹曰:“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
良知良能,都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说,心学的根在孟子。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人都有恻隐之心,就比如一个逃犯,到了一个村子,看见一个小孩子在水井旁,就要掉下去,他一定心里一惊,不假思索,赶紧出手一把把孩子拉开。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说他好,也不是为了跟那孩子的父母交朋友,而是出自人本性的善,也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说,只要存养你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把它扩充放大,就能成为圣人。“凡有四端于我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论,是良知论,也是扩充论。四端就是良知,而存养、扩充、放大四端,就是致良知。王阳明每次讲良知,都会引用孟子说的水井边的小孩这个故事。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源头。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多篇讨论《孟子》的内容,本书也收录了其中的思想。
第四个正宗,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清代是训诂学的巅峰,把前人的经典都考据得清楚明白,一个死角都没有。在写《华杉讲透〈论语〉》时,我参考了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因为刘宝楠是研究《论语》的首席学者。而训诂《孟子》的首席学者,就是焦循。所以,焦循的注解,又给本书提供了学术保障。
这四位老师一路讲下来,这本书就变得这么厚了。读客图书的编辑跟我说,太厚了!让人望而生畏,能不能删减得薄一点?我说,厚有厚的好处——彻底读懂《孟子》,这一本就够!

快乐的基础,首先是安心,是安全感,然后是爱,你爱大家,大家也爱你。你一定是忧在前,因为生存和发展的责任都在你身上,你得思考。你一定是乐在后,大家都快乐了,你才快乐。这时你得到的快乐,就是“后乐”,“后乐”是前面所有人快乐的叠加,是圣贤之乐,其乐宏大,直冲霄汉!仁义里面有利益,利益里面没仁义。
竞争,不是我要跟你争,是我让你没法跟我争
善于作战的人,先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
实际上,我们不能打败任何人,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败的人,都是他自己败的,他没败,你就不要去打。
儒家思想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定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三定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要独立于世,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我有多大本事,就端多大饭碗,不要依附于权贵。
行王道的人,只按自己的原则去做,按大德大爱去做,他不跟你博弈。
不要去对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事情焦虑恐惧,要想想自己到底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不要私心太重,老觉得这些东西是自己的,不能失去。要
所有的成功都是一个路径:使命驱动,专注坚持,时间积累,代代接力,百年基业。
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孟子说他四十而不动心。不惑,是脑子里明白;不动心,是情绪上平静。遇到不平之事,往往你脑子里都明白,但心里却不能平静!这就是“不疑惑易,不动心难”。
说不清楚的东西,你就别碰它,不要说,也不要放在心上纠结。如果你做一件事心有不安,那就不要做,把心放下,不要给自己鼓气去做。这就是固守我的心、让心不动的速效方法。
爱,就是一种合法伤害权。
儒家有很明确的方法论——日用常行,就是事上琢磨、事上练,知行合一。心、志、气都不可靠,就靠手和脚,先做出一个行动!
心不动如山,身体里充盈着浩然之气,一切了然,无所疑惑,我心光明,无所畏惧,这就是后世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如果你能修养成每一次思考都回到原点,每一次思考都直接服务于最终目的,一头是原点白纸,一头是最终目的,那就简单直接,无所不能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易如反掌”。
励精图治,正要在安宁无事之时,深虑远求。若是等到扰攘多事之秋,处处救急救火,哪里来得及!人生祸福,都是自己招来的。
真人真心真本事,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社会解决问题。
这里讲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
子路在第一个境界——闻过则喜。子路是勇于自修自正的人,心里唯恐自己有什么错误。自己不知道,有人给他指出来,他就特别高兴,欣然接受,心里很感激,庆幸可以改正。
大禹在第二个境界——闻善则拜。他是不自满的人,心里唯恐有什么善言不知道,有什么该做的事还没做,所以一听到善言建议,就肃然拜受,心里很感激,庆幸可以去做。
至于大舜,其境界就大于子路和大禹,他看见善,认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是一人之私物,既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也不把它当成别人的,而是与人共有其善,同行其善。如果看见自己的做法不好,别人的好,就马上舍己从人。
争天时、争地利都是为了掌控更多,而求人和是在“失控”的条件下获得全世界的力量,让更多人有帮助你的主观意愿。

明臣贤,需有三个条件:
一是为臣者以道自重,你坚持你的道理,坚持你的价值,则君王也尊重你;
二是君王忘势而下交,忘掉自己的权势,向下结交;
三是左右贤者,秉公推荐。人人都会受身边人的影响,如果君王的近臣不贤,则外面的贤人也进不去。所以身边人很重要。
凡是说善恶,一定是先有善后有恶;说吉凶,一定是先有吉后有凶;说是非,一定是先有是后有非。恶、凶、非,都是后面自己召来的。人若不做坏事,就没有恶、凶、非。
我们每个人都受身边人的影响,所以要仔细挑选自己的团队和朋友圈。儒家讲的进步之道,唯有两件——读书与择友。这都是熏陶德行、变化气质的慢工夫。
扩充自己的操守,这是儒家修养的方法论。你修养什么,就要不断扩充放大它,做到彻底,做到极致。如果不能彻底,就是此路不通。
我们学习儒家,不是学他的政治,而是学他的教育——日用常行的朴素道理、格物致知的学习学、诚意正心的修养、修身齐家的领导力。
你自己没做到的,别要求别人,也别要求自己的子女,尤其不要指责子女没做到。修养自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
你不要认为你已经把父母奉养照顾得很好,还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养口体”还是“养志”,达到曾子的标准,才算合格。
一个人要改正,不是改方法、改技巧,而是要改理念、改思想、改他的心。思想认识上去了,心正了,一举一动就都正了。
我们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他怎么说就能怎么做,我们偶尔能做到的,他却能坚持一生都做到,以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真正的天壤之别。
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决策树,有数万个决策点。
历史就是国家的圣经,是凝聚一国的精神纽带,共同的历史,是人与人最紧密的关系。中国没有司法独立的传统,却有“历史独立”的精神,历史甚至高于司法。
君子对人最坏也就是不跟他计较而已。因为他对别人没需求,也不去争啥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意是说,所有事都是公家的事,又不是我家的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意是说,都拿着国家的俸禄,干吗工作都给我一个人干!
远古的历史无法考证,甚至我们今天发生的事,都没有真相。人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走进自己的罗生门,各自选择历史的圣经。
那么,怎么向古人学习呢?我们可以用两个代入法:
一是把自己代入到他处理的事:
二是把他代入到我处理的事
对于人生下来就无善无恶是一张白纸这个观点,可以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来反驳。
集体潜意识,就是孟子说的良知良能,是与生俱来、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
要讨论人性本善本恶还是无善无恶的问题,还有一个方法,每个人只要问自己:“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就能得到答案。
人性和动物性的区别,还是在于善恶观,所以性善论当无疑义。
辩论是易攻难守,攻击对方的观点很容易,但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很难。如果双方目标不一致,不是为了共同切磋、辨明真理,而是为了求胜,这样的辩论就没有意义。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咱们绝交了,但是我不到处讲你的不对,你也不到处讲我的不是,这是君子。
“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忠臣离开国君,自己要给自己找一点罪名,是我的不对,不是国君对不起我,这才叫忠臣。
“大丈夫去国,不说人以无罪。”如果你被放逐,或者自己流亡,不到处跟人讲自己被陷害被误解之类,见人只说自己的错。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尽最大可能地让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领导者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培养新的领导者。
君子小人都一样犯错,区别在于对自己过错的态度。
在夭寿之间,都已经看得如此透彻;修身之功,已经持守得如此坚定。天赋予我的,浑然全备,一点损伤都没有。幸而得长寿,则好德考终;不幸而早夭,也顺受天命。
人都计较得失,得失并不因为你计较它而能得到它,反而肯定会让你失去自己,最后不仅想得的没得到,把自己也丢了。人要得,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后才是身外的穷通得失。
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体会,直觉往往最正确,最开始想的最正确,后来想多了,就越跑越远。
所以当你不被社会或家庭接受,处于最弱势的时候,要知道这正是进德之地,多难之时,忧勤独切,深谋远虑,正是通达之机。
知道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就越知道什么地方还有坑有洼,需要盈科而后行,如此不断成章,总有通达之时。
格物致知之后,有了认识,然后才有价值观,才能端正态度——诚意正心;然后才有方法论——修身齐家;然后有效验——治国平天下。
你想做任何学问,就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坚持,不可说今天忙,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做;也不可说今天比较空,把明天的功课也放到今天先完成,都不可以,一定每天做每天的。日日不断,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
降低标准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提高标准才能带动更多人。
所以轻意不要“奋发图强”,要练日日不断的笨功夫,以平常心,用平常力,每天坚持。时间一到,目标就达成。

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书都要读,所有有价值的活动都要参加,而是凡是可读可不读的,都不要读;凡是可参加可不参加的,都不要参加。这样,你才能把大块的时间,集中投入到自己的当务之急上,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专家。
秘诀就两条:一是管好自己,每天进步;二是等敌人犯错误。他要是不犯错,兵法就只有一个字——等。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期待事情必定会怎样,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太自我。
积极生活,接受一切。既自立自强,又做自己的旁观者。
因为咱们读书,是为了治自己,不是为了治别人。
越是大人物,越是要学会在某些时候放弃判断,放弃控制,顺从他人。
善莫大于舍己从人。习惯了让别人听自己的话,也要学习一下听别人的话。
找到自己的百世之师,是学习最重要的方法。
学习最忌讳碎片化,但人们往往图省事,不愿意付出系统学习的努力。其实系统学习很简单,只要日日不断之功。
要让所有人知道,你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你说的每件事都是要做的。你的观点、立场,是一以贯之、从来不变的,那才是真君子、真英雄。
人不贵在有才,而贵在有道。懂得君子的大道,才能善用自己的才能,既能成事,也能保身。
付了钱的东西,他才会重视,才会珍惜,才会认真思考自己要不要照老师说的去做。而免费听来的主意,就不值钱,不会重视。
我们要得到一句善言,不是去鹦鹉学舌,而是要笃实地照那句话去做,日日不断地做,这做的过程才是学习这句善言的过程。
无论做什么,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是为了获得成功、成就,而是修养身心,恢复本性,找到自己,这本身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要改正的不是行为,要学习的也不是方法,而是认识,是理念,是心。心正了,则无往而不正。
二是你的观点和行为,要一以贯之、始终不变。
学习不是晓得,而是行动;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学以润身、知行合一。这才是儒家思想的巅峰。

九年制教育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我印象深刻,从当时埋下的"心智"来说,儒家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深读“四书”,发现儒家的仁义与之前的理解差别还挺大。儒释道,儒作为入世的部分,一切以"礼"为核心,讲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儒是行王道,仁义之王道,而非霸道,以仁义之道行天下之事,不是征战天下,而是让天下来主动朝拜你。用"孙子兵法"来理解,"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以仁义行天下,开万世太平。

立志做一个"谦谦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在自己的世界而非别人的眼中。
在读书方面,孟子也说过,读书如阅人。“追论古代的人物,要吟诵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但是,你不了解他的为人,这可以吗?所以还要讨论他那个时代,这才是追溯历史,才是和古人的交友之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悟。每一次静心阅读都是为了去认识一些优秀的人。然后透过与他们"交流"看自己,最终能“安之若素”。
人这一辈子不在于去改造社会,改造他人,一辈子白驹过隙,太短暂,用地球的寿命来衡量,可以说忽略不计。时常感悟,也许我们真正的使命,仅仅只是改造自己并认识更好的自己。
仁道乃至圣道,本就是简单的日常道理,道法自然。是某些人,一定要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在人道中加入太多私欲,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真正的堂堂之道。有大道不走,偏要翻山越岭攀悬崖峭壁以示“鹤立鸡群”,乃不知万物皆有道,平常一言一行本就是圣道而众人皆不自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年来,先后读过华杉老师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深为震撼,受益匪浅,期盼他能将四书五经等圣贤经典娓娓道来,以一个年过半百知天命的儒家文化继承者的身份,传道授业解惑。本书在讲解《孟子》原文的同时,也是对《论语》、《孙子兵法》的温故知新,孔孟二圣站在上下五千年的分水岭上,承上启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每每都有更加深刻的体悟,受益终生。

学儒家思想,首先要掌握其基本原理。
一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解决所有矛盾问题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是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成就梦想,先帮别人成就梦想,你自己都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三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正心是根本,修身齐家是领导力,治国平天下是使命。上孝下悌、宽以待人为仁;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羞愧,别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厌恶,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者则不为,为义;谦虚恭敬为礼;明辨是非为智,始终坚守并扩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个善端”,由小及大,由近到远,由我及他。

学儒家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滴水石穿积累浩然正气,大而化之,不断发现、扩大自己的良知,从在一件小事上用圣人的标准来做,到在每一件事情上对照圣人的标准来做,从行一次圣贤之举,到行一生圣贤之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知行合一是儒家文化的终极,但是何其难啊,连孔孟也时常感叹世风之下,人心不古,张居正做不到,曾国藩做不到,多少人都做不到,我们普通人只要不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道,三省吾身,已然不错。

儒家文化并不是刻板守旧的,有它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学习之道,关注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看到别人好的思想好的方法,马上学习借鉴,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比较别人的短处,克服胜心,善为天下公。工作之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坚持自己正确的原则,用之则出,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做清高决绝的清者伯夷,不做出淤泥而不染的和者柳下惠,不做包揽所有责任,进退维谷的任者伊尹,要做立德立言的时者孔孟。生活之道,君子不立危檐之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做无谓的牺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尽人事,听天命,不追求结果,随遇而安。方法论有多种,殊途同归,只要坚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认知观,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每个人都可以各自为圣。
想交到真朋友,一是要学会得罪人、拒绝人。如果你不肯得罪人,也就不会有好朋友。因为我们总是跟一些人亲近,跟另一些人疏远。二是你的观点和行为,要一以贯之、始终不变。我永远站在同一个地方,等待我的真朋友,用自己的立场交朋友,而不是为交朋友而调整立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