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当悲剧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能意识到什么是最重要的。
自从我写了《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停下工作》这个系列文章后,就陆陆续续收到很多小伙伴的反馈。
这种通过虚拟世界的文章和物理世界的朋友进行联结的方式,让我感到很欣喜和有趣,因此在征得两位小伙伴的同意后,分享一下他们关于这个话题的观念。
⛰️ 小 L(工作 13 年,进了两次 ICU):
3 年前第一次进 ICU 的时,觉得自己还年轻嘛,用身体换钱是很正常啊,这行业哪个不是这么拼。
为什么不能停下工作?
毕竟自己要养家,看着5 岁的女儿,觉得一切都是值当的。自己不打拼一下,怎么给闺女报兴趣班。
现在不存点钱,以后养老怎么保障?生病了没钱怎么办?
然后,就第二次进了 ICU,基本和真的si了差不多了,也别说啥以后老了还是病了怎么办,现在就熬不过去了。
真的看开之后,也完全不 care 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了,随便吧。人生都是自己过了,别人随便评价。
🪵 小 W(工作 8 年,抑郁自sha 未成):
从小成绩优异,工作也算是同学里找的最好的那个,一直都希望做那个朋友、同学、家人眼中的优等生。
为什么不能停下工作?
不甘心呗,说起来不工作好像很简单。但,几个人又能做到开场就选择平凡的路,亦或者激流勇退?
然而工作中,因为考核、晋升答辩等,不断被打击和 pua,严重怀疑自我,以至于要频繁看精神医生。
当有一天,得知和自己同一批晋升的同事,原来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操作才通过时,委屈到了极点。
陷入了长达了1年的严重自我怀疑和失眠,体重暴瘦。确诊重度抑郁,曾自sha 但没成功。
经此之后2 年,逐步调节回归正常生活。
🔥 这两位朋友,都是已经从一种无限梦魇模式的游戏中走出来的幸运者了。
小 L 已经在老家休养一年,目前身体已调理好了很多,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赚钱。
小 W,还在旅游的路上。
当我和她聊起这个话题时,突然想到了《曾经的你》的一句歌词: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疗伤。”
💰在现代性进程不断推进的语境下,社会系统往往以 “效能最大化” 与 “标准化竞争” 为底层逻辑。
将 “最优者标杆” 设定为普适性规范,这一机制迫使普通个体被动嵌入高强度的压力传导链条。
它的可怕在于,我们意识到了好像哪里有问题,但是又不知道问题出现在了哪,以至于陷入身上的自我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