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又「惹事儿」了。
在近期举办的莫斯科国际象棋公开赛上,一名7岁男孩因违规移动自己的棋子,右手手指疑似被象棋机器人夹骨折。
媒体使用了「象棋机器人抓住并折断7岁男孩手指」这样的说法,称机器人抓住孩子的手指,还用力捏了捏,成功将事件送上热搜。
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观察过原视频就会发现,我们都被媒体「带偏」了。
是「压伤」,不是夹伤
按照国际象棋的对弈规则,机器人在吃掉对方棋子后,要放上自己的棋子补位。机器人确实是这样做的。
它先拿了一颗黑色棋子,然后落子在之前吃掉棋子的位置,且夹爪始终是合拢状态,并没有「捏」男孩手指的过程。
所以男孩的手指是压伤,机器人在程序设定上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就在于机器人发明者和主办方,他们在没有设置任何安全条件的情况下,怎么敢让机器人和人面对面对弈的?
并且据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Sergey Smagin介绍,象棋机器人与现场对手下棋已有15年左右……
毕竟在小智看来,它完全不具备与人交互的能力。
一方面,它连基本的碰撞检测功能都没有。所谓碰撞检测,是指机器人在检测到将与人类发生碰撞时,能主动停下来。而象棋机器人不仅压住了男孩的手,还压骨折了……
另一方面,机器人本体不够圆润,夹爪为四根尖锐的刚性材料,下棋时移动速度非常快,人类若暴露在棋盘范围内,极易被撞伤或划伤。
只能说战斗民族是真的勇,直接把工业机器人当做协作机器人来用,不出事才怪。
下象棋,还得是协作机器人
一般来说,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不能与人类近距离互动。协作机器人则是设计和人类在共同工作空间中,有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能与人类互动。
协作机器人通常有以下特点:
1.轻量化:机器人体型越小,安全性就会提升。
2.友好性:表面和关节光滑平整,没有尖锐的转角或者容易夹伤的缝隙。
3.人机协作:具有敏感的力反馈特性,当机器人的力度达到设定值时会立即停止。
4.编程方便:非技术背景也能轻松进行编程与调试。
虽然国际象棋的对弈规则存在先后顺序,但棋盘作为公共区域,双方必然存在触碰的可能。只有具备人机交互能力的协作机器人,才能保障人类棋手的安全。
这个象棋机器人,还能「拯救」一下吗?
尽管象棋机器人不是典型的协作机器人,但让它具备碰撞检测的功能,还是能用的。小智在这里分享三种「整形」方案。
1.给机器人安装全局的摄像头
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来探测棋手动作。当棋手的肢体仍然在棋盘区域时,象棋机器人不能执行任何动作,只有当棋手的肢体退出到安全区域时,象棋机器人才开始工作,从而避免误触风险。
2.在夹爪末端装六维力传感器
夹爪就可以「感知」到周围环境,精确检测夹爪末端的碰撞力,在碰上男孩手指时会主动停下来。但这种检测范围仅在夹爪,无法检测到机器人其他部位。
3.为机器人全身披上「感知皮肤」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机器人任意部位的碰撞,缺点是成本高,全身布线复杂,也增加了处理器的运算量,抗干扰能力较差。举个例子,头发丝落在机器人身上,它可能都要「想一想」该怎么办。
事实上,协作机器人的安全性已经非常高了,在现代化工厂,人机协作的场景也十分常见。
这次事故是发明者和主办方不讲武德,没有考虑机器人的协作安全性。再加上媒体没有能力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这才引起轩然大波。
十五年下棋无人问,一朝伤人天下知。
小智科普虽然力微言轻,但我们相信——
总有人在关注真相。
而且小智的背后,是一群从业10+年的机器人技术专家,我们有能力和责任告诉大家事实。
这件事也坚定了分享机器人干货的初心,我们会持续关注机器人行业动态,争取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并加入到机器人行业,见证机器人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