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珠海航展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珠海)航展或珠海航展,由中央政府批准举办,是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览,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览会。珠海航展不仅是包括航空航天,实际上是全维度涵盖“陆、海、空、天、电、网”。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2024年11月12日至17日在珠海举办。最大亮点是: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两型新一代战机——歼-20S和歼-35A将首次同台亮相。此外,红旗-19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将首次亮相中国航展。该系统是一种高性能的地对空导弹,设计用于拦截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以及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
第五代战斗机定义
第五代战斗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它们代表了战斗机技术的最前沿。第五代战斗机的设计和性能标准,通常被概括为4S特性,这些特性确保了它们在现代战争中的卓越表现。
4S特性
-
Stealth(隐形):
- 定义:第五代战斗机通过外形设计、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等手段,显著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RCS),并减少了红外、视觉和其他信号特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存能力。
- 技术实现:
- 采用特殊外形设计,如倾斜的机身边缘、无直角反射面、内置武器舱等,以减少雷达反射。机身设计上,尽量保持表面光滑,减少突出物和缝隙。机翼的前缘和后缘采用特定角度倾斜,使雷达波反射到非关键方向。进气道采用如S形(F - 22)、DSI(F - 35)或可调节式(苏 - 57)等设计,遮挡发动机风扇叶片或减少自身对雷达波的反射。
- 使用雷达吸波材料(RAM)和吸波涂层,以及红外抑制技术,降低热信号。RAM具有特殊电磁特性,能吸收特定频率雷达波并转化为热能。涂层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不同层有不同电磁参数协同吸波。红外抑制方面,通过对发动机尾喷口特殊设计,如二元矢量喷口(F - 22)、排气混合装置(F - 35)或红外抑制装置(歼 - 20、苏 - 57等)使高温燃气与冷空气充分混合,降低尾喷口红外辐射,部分机体表面也采用红外抑制涂料。
-
Sup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能力):
- 定义:第五代战斗机能够在不需要使用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长时间维持超音速飞行,从而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和突防能力。
- 技术实现:
- 高效的发动机设计,如普惠F119 - PW - 100(F - 22)和普惠F135(F - 35)发动机,提供了高推力和低油耗。这些发动机的涡轮设计先进,提高燃气能量转换效率,风扇叶片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减轻重量、增强强度,燃油控制系统可精确调节燃油供给。其他战机发动机也有类似的高性能设计和技术改进。
- 优化的气动设计,减少了飞行阻力,使飞机在不使用加力燃烧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超音速。包括机身、机翼、尾翼等部位的设计优化。机身采用扁平化或流畅线条设计减少空气阻力,机翼采用合适的后掠翼或特殊翼型,前缘和后缘处理利于气流通过,尾翼面积、形状和安装角度经风洞试验和模拟优化,保证超音速飞行稳定性和操纵性,减少紊流。
-
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机动能力):
- 定义:第五代战斗机具备卓越的机动性能,能够在大迎角和低速状态下保持可控飞行,执行复杂的飞行动作,如过失速机动(Post - Stall Maneuvers)。
- 技术实现:
- 采用推力矢量控制(Thrust Vectoring)技术,通过可偏转的喷口改变发动机排气方向,实现更灵活的操纵。如F - 22的二元矢量喷口可上下偏转约±20°,苏 - 57的推力矢量发动机喷口可多方向偏转约±15°,歼 - 20、歼 - 35配备的推力矢量发动机喷口也有相应的偏转能力,喷口内部由多个可活动叶片构成,通过复杂机械传动与飞行控制系统相连,飞行控制系统根据飞行参数和指令调整喷口角度。
- 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如数字飞控系统,提供了精确的飞行控制。能实时监测飞机姿态、速度、迎角等参数,按算法和指令控制推力矢量发动机喷口偏转,同时协同控制副翼、升降舵等操纵面,保证高难度机动动作稳定和快速转向。
-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级信息优势):
- 定义:第五代战斗机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链和电子战系统,提供了全面的战场态势感知和决策支持,实现了网络中心战能力。
- 技术实现:
- 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目标探测和跟踪能力。其由大量T/R组件构成,每个组件独立收发雷达波,通过电子扫描搜索、跟踪和识别目标,工作频率覆盖宽频段,有先进信号处理能力,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过滤干扰提取目标信息,不同战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性能上各有优化,如F - 35的AN/APG - 81比F - 22的AN/APG - 77在分辨率和电子攻击能力上有提升。
- 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DAS)和光电瞄准系统(EOTS)提供了360度的态势感知。DAS多个红外传感器分布在机身各处,采集信息传输处理融合成周边态势图像。EOTS用于精确瞄准,采用先进光电探测技术远距离识别目标为武器系统提供信息,二者协同工作,F - 35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 先进的数据链和通信系统,如Link 16,实现了与友军单位的信息共享。战机通过数据链将自身雷达、传感器等获取的信息与友军共享,同时接收友军信息,实现战场态势协同感知和协同作战,不同型号战机的数据链系统不断改进以更好适应作战需求。
- 综合电子战系统,如ALR - 94(F - 22)和AN/ASQ - 239(F - 35),提供了强大的电子防护和干扰能力。可发射干扰信号破坏敌方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接收分析电磁信号获取敌方电子设备情报。其他战机电子战系统也有类似功能且不断发展。
美国的五代划分法(2009年后,美国将战斗机划代标准由原先的4代划分法改为5代划分法)
-
第一代:
- 包括F - 80/84/86等早期喷气式战斗机,以及Me - 262、英国流星等。
- 特点:亚音速飞行,武器系统以机炮为主。
-
第二代:
- 包括F - 100等。
- 特点:超音速飞行,武器系统以机炮为主,空空导弹和火控系统处于起步阶段。
-
第三代:
- 包括F - 4等。
- 特点:2倍音速飞行,火控系统成熟,导弹成为主要武器。
-
第四代:
- 包括F - 14、F - 15A/C/D、F - 16早期批次,以及目前各大国空军的主力战机F/A - 18E/F、EF - 2000"台风"、JAS - 39、F - 15E、F - 16block50/52批次之后机型。
- 特点:采用空气动力学气动设计,使用复合材料,部分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航电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并进行了局部隐身设计。
-
第五代:
- 包括F - 22和F - 35。
- 特点:全面具备4S特性,即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和超级信息优势。
俄罗斯的五代划分法
-
第一代:
- 包括米格 - 15等大规模装备、具有实战功能的战斗机。
- 特点:亚音速飞行,武器系统以机炮为主。
-
第二代:
- 包括米格 - 21等。
- 特点:超音速飞行,武器系统以机炮为主,空空导弹和火控系统处于起步阶段。
-
第三代:
- 包括米格 - 23等。
- 特点:2倍音速飞行,火控系统成熟,导弹成为主要武器。
-
第四代:
- 包括米格 - 29/苏 - 27等。
- 特点:多用途作战能力,更好的机动性和航电系统。
-
第五代:
- 包括T - 50(即苏 - 57)。
- 特点:全面具备4S特性,即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和超级信息优势。
机型字母标识的含义
在战斗机型号后面常会附带字母标识,这些字母通常表示特定的改型或配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字母标识及其含义:
- A:通常表示单座型,适用于空中优势任务。例如,F - 35A是F - 35系列中的常规起降型,主要用于空军。
- B:通常表示双座型或多用途型。例如,F - 15B是F - 15的双座教练型。在F - 35系列中,F - 35B是短距/垂直起降型,适用于海军陆战队。
- C:通常表示舰载型或改进型。例如,F - 35C是F - 35系列中的舰载型,专为航母操作设计。F - 15C是F - 15的改进型,增强了航电系统和武器挂载能力。
- D:通常表示双座型或改进型。例如,F - 15D是F - 15的双座教练型,F - 15D与F - 15B类似,但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 E:通常表示多用途型或改进型。例如,F - 15E是F - 15的多用途改型,能够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 F:通常表示改进型或特定配置。例如,F - 18F是F/A - 18的双座型,适用于海军。
- S:通常表示改进型或特定配置。例如,歼 - 20S是歼 - 20的改进型,在航电系统、雷达技术和武器挂载方面有所改进。
- X:通常表示实验型或原型机。
F - 22
F - 22战斗机(英文:F - 22 Fighter,编号:F - 22,代号:Raptor,译文:猛禽,通称:洛克希德·马丁F - 22“猛禽”),是美国一型单座双发高隐身性第五代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
F - 22战斗机的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组合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战斗机。F - 22采用了低可探测性的外形设计,使用了雷达吸波材料和涂层,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其配备了AN/APG - 77有源相控阵雷达,提供了卓越的目标探测和跟踪能力。此外,F - 22还搭载了AIM - 120 AMRAAM中程空对空导弹和AIM - 9X响尾蛇短程空对空导弹,以及GBU - 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等精确制导武器。
F - 22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和波音公司联合研制,于21世纪初期陆续进入美国空军服役,2011年12月停产。停产的主要原因是制造成本过高,以及美国空军决定将资源集中在F - 35联合攻击战斗机和其他新兴技术项目上。
显著特点:
- 隐身技术:
- F - 22的外形经过精心设计,以最小化雷达反射面积。菱形机翼前缘和后缘倾斜角度经精确计算,可有效将雷达波反射到非关键方向,避免形成强烈雷达回波。进气道采用S形设计,遮挡发动机风扇叶片对雷达波的反射,机身表面减少突出物和缝隙,避免直角反射面。
- 使用雷达吸波材料(RAM)和涂层,降低红外和视觉信号。RAM广泛应用于机身表面、机翼前缘等关键部位,涂层为多层复合结构,每层有不同电磁参数协同吸波。红外抑制通过二元矢量喷口使发动机排出高温燃气与冷空气混合更充分,降低尾喷口红外辐射强度,同时机身表面采用红外抑制涂料。
- 超音速巡航:
- F - 22可以在不使用加力燃烧的情况下长时间保持超音速飞行,提高了作战效率和突防能力。其配备的普惠F119 - PW - 100发动机,涡轮设计先进,提高燃气能量转换效率,风扇叶片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减轻重量且提高强度,燃油控制系统精确调节燃油供给。
- 气动设计优化,机翼和机身外形设计有利于降低飞行阻力,尾翼设计保证超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减少空气阻力,整体布局使气流流经机体更顺畅,减少紊流产生。
- 推力矢量控制:
- F - 22配备了推力矢量喷口,可以在飞行中改变发动机排气方向,从而实现超机动飞行。其采用二元矢量喷口设计,能在上下方向上偏转约±20°,喷口内部由多个可活动叶片组成,通过复杂机械传动系统与飞机飞行控制系统相连。
- 配备先进数字式推力矢量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飞机飞行姿态、速度、迎角等参数,根据预设算法和飞行员指令精确控制喷口偏转角度,在高难度机动动作时,如眼镜蛇机动,系统快速响应,保证发动机排气方向改变与飞机操纵动作协调一致。
- 先进的航电系统:
- AN/APG - 77雷达提供了卓越的态势感知能力,可以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具有电子战功能。该雷达由众多小型收发组件(T/R组件)组成,呈阵列形式排列在雷达天线面上,每个T/R组件独立发射和接收雷达波,通过电子扫描实现对目标快速搜索、跟踪和识别,工作频率范围宽,能有效探测不同类型目标,信号处理能力强,可过滤干扰信号提取目标信息。
- 装备先进数据链系统,如Link 16等,能与其他友军飞机、地面指挥中心等进行实时信息共享,将自身探测到的目标信息、飞行状态等数据传输给友军,同时接收友军信息,实现战场态势协同感知,提高整体作战效能。
F - 35
F - 35战斗机(英文:F - 35,绰号:Lightning II,译文:“闪电Ⅱ”),是美国一型单座单发战斗机/联合攻击机,在世界上属于第五代战斗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发单座舰载战斗机和世界上仅有的一种已服役的舰载第五代战斗机。
F - 35战斗机具备较高的隐身设计、先进的电子系统以及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主要用于前线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F - 35系列包括三种主要的衍生版本:F - 35A(常规起降)、F - 35B(短距/垂直起降)和F - 35C(航母舰载机)。F - 35A是陆基版本,适用于空军;F - 35B具备垂直起降能力,适合海军陆战队;F - 35C则专为航母操作设计,具有更大的翼展和加强的结构。
F - 35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研制,2015年2月9日在英国皇家空军中编列服役,将会成为美国及其同盟国未来最主要的第五代战斗机之一。尽管美国是主要的购买国与资金提供者,但其他国家如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挪威、丹麦、澳大利亚和土耳其也为开发计划提供了总计约43.75亿美元的经费。F - 35装备了AN/APG - 81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电子战系统,能够与其他平台共享战场信息,形成了网络中心战的优势。
显著特点:
- 隐身设计:
- F - 35采用了类似F - 22的隐身外形设计和材料,以减少雷达反射面积。机身采用圆润外形,减少棱角和突出物,机翼采用后掠翼设计,前缘和后缘进行特殊处理优化雷达波反射路径,进气道采用DSI(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设计,提高进气效率且减少雷达反射源,内部简洁,对雷达波反射更小。
- 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和新型纳米涂层技术,纳米涂层具有更高稳定性和耐久性,吸波材料能吸收更广泛频率雷达波,二者协同增强隐身效果。在红外隐身方面,通过特殊排气混合装置使发动机排出高温燃气与冷空气充分混合,降低排气红外辐射强度,减少飞机在红外波段可探测性。
- 先进的航电系统:
- F - 35配备了AN/APG - 81有源相控阵雷达,其工作原理与F - 22的AN/APG - 77类似,由大量T/R组件构成。但它具有更高分辨率,能更清晰地探测和识别目标,还具备更强电子攻击能力,可通过调整雷达波发射参数(功率、频率、波形等)对敌方雷达和电子设备进行干扰和欺骗。
- 分布式孔径系统(DAS)和光电瞄准系统(EOTS)提供360度态势感知。DAS的多个红外传感器分布于机身各处,采集的红外图像信息经高速数据传输线路传输至航电系统处理融合,形成完整周边态势图像。EOTS运用先进光电探测技术,能远距离准确识别目标,为武器系统提供精确瞄准信息,二者协同工作使F - 35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快速获取目标信息。
- 数据融合与网络中心战方面,F - 35航电系统能将雷达、DAS、EOTS等多种传感器信息整合处理,如将雷达目标位置信息与DAS目标红外特征信息结合,更准确判断目标类型、状态和威胁程度。通过数据链与友军单位共享融合后的信息,作为信息节点传播和接收信息,实现全方位战场态势感知和协同作战。
- 数据融合与网络中心战:
- F - 35能够通过数据链与其他友军单位共享信息,实现了网络中心战。其数据链系统确保了战机之间、战机与地面指挥中心等之间的高效通信,在作战中可将自身的雷达探测结果、传感器获取的周边环境信息以及自身状态信息等准确无误地传输给友军,同时也能迅速接收友军传来的情报,从而使得整个作战群体对战场态势有统一且清晰的认识。这种信息共享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作战协同效率,例如在多机编队作战或与其他军种联合作战时,可依据共享信息快速调整作战策略。
- 短距/垂直起降(针对F - 35B型):
- 升力系统上,F - 35B采用独特设计实现短距/垂直起降能力。主发动机通过特殊管道和阀门系统,可将部分燃气导流到飞机前部升力风扇中,为飞机提供向上升力,同时飞机前部有辅助升力发动机在垂直起降过程中提供额外向上推力,可旋转的尾喷口在垂直起降时向下偏转,将发动机排气向下喷出,进一步增加飞机升力。
- 飞行控制系统专门针对短距/垂直起降进行优化。它能精确控制主发动机燃气导流、辅助升力发动机启动和停止、尾喷口旋转角度等参数,确保飞机在短距/垂直起降过程中保持稳定姿态和平衡。在从垂直起降模式转换到常规飞行模式时,系统也能平稳过渡,保障飞行安全。
苏 - 57
苏 - 57战斗机(设计代号:I - 21/T - 50),是俄罗斯空军单座双发隐形多功能重型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苏 - 57战斗机具备空中格斗和对地攻击能力,具有隐身性能好、起降距离短、超机动性能、超音速巡航等特点。
苏 - 57配备了N036 Byelka雷达系统,这是一种多功能雷达,结合了X波段和L波段雷达,可以同时进行搜索、跟踪和锁定。此外,苏 - 57还具备先进的电子战能力和光电瞄准系统,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保持高效作战。苏 - 57还可能装备了Kh - 59MK2空对地导弹和RVV - MD空对空导弹等武器。
苏 - 35战斗机由苏联/俄罗斯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制,其前身为T - 50战斗机,2017年8月11日被正式命名为苏 - 57;2021年1月29日俄罗斯国防部正式接收俄首架量产苏 - 57战斗机。
显著特点:
- 隐身设计:
- 苏 - 57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但相比西方同类战机,其隐身性能略逊一筹。其机身采用扁平化设计,减少雷达波反射面积,机翼前缘后掠、后缘前掠,优化雷达波反射路径,进气道采用可调节式进气道,可根据飞行状态调整几何形状以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但发动机进气道部分相对暴露,影响隐身性能。
- 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和多层复合涂层结构,吸波材料不断改进以吸收一定频率范围雷达波,涂层不同层协同工作提高吸波效果。在红外隐身方面,对发动机尾喷口进行处理,采用红外抑制装置使高温燃气与冷空气混合更充分,降低尾喷口红外辐射强度,减少飞机在红外波段可探测性。
- 多功能雷达:
- N036 Byelka雷达系统结合了X波段和L波段雷达,具有独特优势。X波段雷达分辨率高,用于对近距离、小目标的搜索和跟踪,L波段雷达探测距离远,用于对远距离、大型目标的预警和探测。二者通过先进信号处理系统协同工作,X波段雷达探测到目标后,信息传递给L波段雷达进一步跟踪和锁定,反之亦然,充分利用两种波段雷达优势,提高雷达系统整体探测和抗干扰能力。
- 电子战能力与光电瞄准系统方面,苏 - 57装备的电子战系统干扰和反干扰能力强,能发射多种频率和波形干扰信号,对敌方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进行干扰,使其失去目标或无法正常工作,同时接收外界电磁信号,分析判断敌方电子设备位置和状态,为作战提供情报支持。光电瞄准系统采用先进光电探测技术,能远距离准确识别目标,为武器系统提供精确瞄准信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作为雷达系统补充,提供可靠目标瞄准手段。
- 超机动性:
- 苏 - 57配备的推力矢量发动机,喷口可在多个方向上偏转,通常可实现±15°左右的偏转角度。发动机喷口由多个可活动叶片组成,通过复杂机械传动系统与飞机飞行控制系统相连。当进行超机动飞行时,飞行控制系统根据飞行员指令或飞机飞行状态自动调整喷口叶片角度,改变发动机排气方向,使飞机能在大迎角下保持可控飞行,提升近距离格斗能力。
- 飞行控制系统针对超机动性优化,能实时监测飞机飞行姿态、速度、迎角等参数,依据预设算法和飞行员指令精确控制推力矢量发动机喷口偏转角度,确保飞机在高难度机动动作时稳定飞行并实现快速转向,同时协同控制飞机其他操纵面,如副翼、升降舵等,使飞机在超机动飞行中达到最佳性能。
- 电子战系统:
- 苏 - 57装备的电子战系统具有强大功能。它能够发射一系列不同频率和波形的干扰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针对性地对敌方雷达系统和导弹制导系统进行干扰。例如,当敌方雷达试图探测苏 - 57时,电子战系统发射的干扰信号可使敌方雷达显示屏上出现大量虚假目标或者模糊真实目标的信号特征,从而使敌方雷达无法准确获取苏 - 57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对于敌方导弹的制导系统,干扰信号可使其偏离正常的制导路径,失去对苏 - 57的追踪能力。
- 同时,该电子战系统还具备信号接收和分析能力。它可以接收周围环境中的电磁信号,并通过内置的先进算法和处理器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电子战系统能够判断出敌方电子设备的类型、位置和工作状态等关键信息。例如,通过分析接收到的雷达信号特征,可以确定敌方雷达的型号、大致方位以及是否处于搜索或跟踪状态等,为己方作战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 多用途能力:
- 除了空对空作战,苏 - 57还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例如装备的Kh - 59MK2空对地导弹,这种导弹具有较远的射程和较高的精度,能够对地面目标如军事设施、装甲集群等进行有效打击。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苏 - 57可以利用其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光电瞄准系统对地面目标进行搜索、识别和定位,然后精确发射导弹。
- 在空对空作战方面,苏 - 57可装备RVV - MD空对空导弹等武器,凭借其隐身性能、超机动性和先进的雷达系统,在空战中获取优势,对敌方空中目标进行攻击。
歼 - 20
歼 - 20战斗机(英文:Chengdu J - 20,代号:威龙)是中国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属于第五代战斗机。歼 - 20战斗机是一款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隐形第五代制空战斗机,该机将担负中国空军未来对空、对海的主权维护任务。
歼 - 20战斗机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2019年10月13日,歼 - 20战机列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王牌部队。歼 - 20采用了鸭式布局和倾斜双垂尾设计,以优化隐身性能和机动性。其可能装备了PL - 12中程空对空导弹、PL - 15远程空对空导弹,以及先进的航电系统,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
显著特点:
- 隐身设计:
- 歼 - 20的鸭式布局在隐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鸭翼前缘和后缘采用倾斜设计,可将雷达波反射到非关键方向,减少雷达反射面积,鸭翼与主翼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角度精心设计,优化气流分布和隐身效果。倾斜双垂尾设计也有助于隐身,垂尾倾斜角度改变雷达波反射路径,避免垂直反射造成强烈雷达回波,机身表面保持光滑,减少突出物和缝隙。
- 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多层复合涂层结构,吸波材料能吸收特定频率范围雷达波并转化为热能,涂层不同层电磁参数不同,协同吸波。在红外隐身方面,对发动机尾喷口进行处理,采用某种形式的红外抑制装置,使发动机排出高温燃气与冷空气混合更充分,降低尾喷口红外辐射强度,减少飞机在红外波段可探测性。
- 先进的航电系统:
- 歼 - 20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由大量T/R组件组成,呈阵列形式排列在雷达天线面上。每个T/R组件独立发射和接收雷达波,通过电子扫描方式实现对目标的快速搜索、跟踪和识别。其工作频率范围覆盖较宽频段,能有效探测不同类型目标,具备先进信号处理能力,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过滤干扰信号,提取有用目标信息。
- 电子战系统具有较强干扰和反干扰能力。它能发射各种频率和波形干扰信号,干扰敌方雷达和导弹制导系统,使其失去目标或无法正常工作,同时接收外界电磁信号,分析判断敌方电子设备位置和状态,为作战提供情报支持。
- 超机动性:
- 歼 - 20配备的推力矢量发动机能够提高飞机的大迎角飞行和过失速机动能力。其喷口可在多个方向上偏转,通过改变发动机排气方向实现飞机超机动飞行。发动机喷口由多个可活动叶片组成,通过复杂机械传动系统与飞机飞行控制系统相连。当进行超机动飞行时,飞行控制系统根据飞行员指令或飞机飞行状态自动调整喷口叶片角度,改变发动机排气方向,使飞机能在大迎角下保持可控飞行,提升近距离格斗能力。
- 飞行控制系统针对超机动性优化,能实时监测飞机飞行姿态、速度、迎角等参数,依据预设算法和飞行员指令精确控制推力矢量发动机喷口偏转角度,确保飞机在高难度机动动作时稳定飞行并实现快速转向,同时协同控制飞机其他操纵面,如副翼、升降舵等,使飞机在超机动飞行中达到最佳性能。
- 远程打击能力:
- 歼 - 20可能装备了PL - 15远程空对空导弹,增加了其打击范围。PL - 15导弹具有较远射程,配合歼 - 20先进的雷达系统和态势感知能力,可在远距离对敌方空中目标进行攻击,使歼 - 20在空战中占据主动地位。在作战中,歼 - 20可利用自身隐身性能接近目标,然后凭借PL - 15的远程打击能力发起攻击,提高作战效能。
- 多用途能力:
- 除了空对空作战,歼 - 20还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其先进的航电系统和隐身性能使其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具备一定优势,可对地面高价值目标进行突袭式打击,利用雷达和光电系统搜索和定位目标,再准确发射武器。
歼 - 35
歼 - 35战斗机(英文:J - 35)是中国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歼击机,属于第五代战斗机。歼 - 35战斗机采用气动、结构与隐身一体化设计,是中国空军实现隐身与反隐身作战体系规模化的重要组成力量。
歼 - 35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虽然关于歼 - 35的具体技术规格还未完全公开,但预计它将具备与歼 - 20类似的隐身技术,包括特殊的外形设计、吸波材料和涂层,以及先进的航电系统。歼 - 35可能还会装备新型雷达系统和电子战设备,以增强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此外,歼 - 35也可能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以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
显著特点:
- 隐身设计:
- 歼 - 35采用了与歼 - 20类似的隐身外形设计,以减少雷达反射面积。机身采用流畅线条,减少突出物和直角反射面,机翼可能采用后掠翼或其他有利于隐身的翼型设计,机翼前缘和后缘进行倾斜处理,使雷达波反射到非关键方向,进气道可能采用DSI进气道或其他隐身设计,减少雷达反射源。
- 预计将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涂层来增强隐身效果。吸波材料可能具备吸收更广泛频率范围雷达波的能力,涂层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不同层有不同电磁参数,协同工作提高雷达波吸收效率。在红外隐身方面,可能对发动机尾喷口进行处理,采用某种形式的红外抑制装置,使发动机排出高温燃气与冷空气混合更充分,降低尾喷口红外辐射强度,减少飞机在红外波段可探测性。
- 先进的航电系统:
- 预计歼 - 35将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其工作原理与歼 - 20上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类似。由大量T/R组件组成,每个T/R组件独立发射和接收雷达波,通过电子扫描方式实现对目标的快速搜索、跟踪和识别。其工作频率范围覆盖较宽频段,能有效探测不同类型目标,具备先进信号处理能力,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过滤干扰信号,提取有用目标信息。
- 预计歼 - 35也将具备较强的电子战系统。它能够发射各种频率和波形的干扰信号,对敌方雷达和导弹的制导系统进行干扰,使其失去目标或无法正常工作,同时接收外界电磁信号,分析判断敌方电子设备位置和状态,为作战提供情报支持。
- 多用途能力:
- 歼 - 35可能具备执行空对空和空对地任务的能力,携带多种武器。在空对空作战方面,可凭借其隐身性能、先进航电系统和可能装备的高性能空对空导弹,与敌方战机进行空战。在空对地作战时,利用雷达和光电系统搜索和定位地面目标,然后使用合适的空对地武器进行攻击。
- 短距/垂直起降(如果具备):
- 如果歼 - 35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其将采用特殊的升力系统设计。可能类似F - 35B,有主发动机与辅助升力系统的配合,主发动机通过特定管道和阀门系统将部分燃气导流到合适位置产生升力,辅助升力系统在垂直起降过程中提供额外升力,同时尾喷口可旋转或有其他设计来改变排气方向,增加飞机升力。
- 相应的飞行控制系统也将针对短距/垂直起降进行优化。该系统能精确控制升力相关参数,如主发动机燃气导流、辅助升力系统工作状态、尾喷口角度等,确保飞机在短距/垂直起降过程中保持稳定姿态和平衡,并且在起降模式与常规飞行模式转换时实现平稳过渡,保障飞行安全,使歼 - 35能适应更多类型作战环境,如在小型航母或两栖攻击舰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