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需求量呈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然而,传统的数据中心由于能耗大、碳排放高、土地占用等问题,已经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海底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海底数据中心的概念最早由微软提出,并在2018年首次公布了其海底数据中心试验项目。该项目将服务器等设备安装在海底的密封容器中,利用海水的自然冷却,大大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碳排放。此后,海底数据中心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和试验。
海底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数据中心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海底数据中心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底数据中心将成为海洋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海底数据中心将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和支持。此外,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海底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范围内,针对大型水下数据中心研究日益增长,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商业实体已开始构建并部署水下原型。这些数据中心采用HDD作为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因其成本效率高且成熟稳定。然而,随着对HDD可靠性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已经证明声波能够影响HDD的可用性和完整性,进而影响依赖它们运行的应用程序。
但对于声波在水下环境对HDD的潜在影响,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有几个核心问题是:
-
声波攻击是否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用于破坏水下数据中心内HDD的数据存储可用性?
-
这类攻击将对依赖存储系统的数据中心关键流程和应用程序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
水下环境对这种攻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
这方面有个研究团队专门作了详细的分析,这里分享一下研究成果。实验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场景来模拟水下数据中心的环境,并评估HDD在不同条件下面对声学攻击的脆弱性。每个场景中,HDD作为潜在的被攻击设备,被置于水下容器中,容器固定于水箱底部,模拟真实的水下数据中心条件。
-
场景1:HDD直接放置在硬塑料容器的底部,然后整个容器被完全浸没在水中。这个场景是最基本的配置,用于了解HDD在无额外保护结构情况下的响应。
-
场景2:HDD被安装在一个Supermicro CSE-M35TQB 5-in-3热插拔SAS/SATA存储塔的第二层,这个存储塔同样被放入塑料容器内并沉入水底。这种布置模拟了数据中心机架的环境,探究HDD在更接近实际部署条件下的表现。
-
场景3:与场景2相似,但HDD被放置在铝制容器中,而非塑料容器。铝制容器提供了不同于塑料的不同声学和物理特性,用以研究材料类型对声学防护效果的影响。
在所有场景中,HDD都位于容器之下,确保其低于水面水平线。为了生成声波攻击,使用了Clark Synthesis AQ339 Diluvio品牌的水下扬声器,该扬声器与TOA放大器相连,放大器又连接到一台运行GNU Radio软件的笔记本电脑,用以产生输出正弦波信号。实验中使用的声波强度为140分贝声压级(SPL),这个水平类似于之前研究中在空气中使用的声波功率,同时也远低于通常用于水下声纳的220分贝SPL压力级别。
-
频率范围:研究团队进行了从100Hz至16.9kHz的频率扫描,重点考察了300Hz至1.7kHz这一区间,因为在此频率范围内,所有三个场景下的HDD均出现了吞吐量损失。
-
读写性能对比:声学攻击对写操作的影响比读操作更为显著。例如,在场景3中,当声波频率在300Hz至1.3kHz时,写吞吐量从22.7MB/s急剧降至0MB/s;而读操作的吞吐量在300Hz至800Hz频率范围内,从18.0MB/s降至0MB/s。这表明写操作对声学干扰的容忍度较低。
-
容器材质影响:金属容器(场景3)在300Hz至1.3kHz的频率范围内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效果,说明容器材质对防护效果有显著影响。塑料与金属容器在性能降级程度上存在差异,突显了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Table 1提供了在不同距离下,当发生声学攻击时,硬盘驱动器(HDD)读写操作的吞吐量数据。该实验设定在Scenario 2中进行,其中HDD被放置在一个容器内,并且整个装置位于水下环境中。
-
无攻击情况下:HDD的读取吞吐量为18.0MB/s,写入吞吐量为22.7MB/s,且读写操作的延迟均为0.2ms,这表明在没有外部干扰时,HDD性能稳定。
-
近距离攻击(1cm):当攻击源非常靠近容器(1cm)时,无论读取还是写入操作的吞吐量均降至0MB/s,表明声学攻击在极近距离下完全阻断了HDD的数据传输能力。
-
中远距离攻击:随着攻击源与容器之间距离的增加(5cm至10cm),读写吞吐量依旧保持为0MB/s,显示出声学攻击在这些距离上仍然具有破坏性。但到了15cm时,读取吞吐量开始恢复至17.6MB/s,而写入吞吐量缓慢回升至2.9MB/s,随着距离进一步增加到20cm和25cm,两者吞吐量几乎完全恢复到无攻击时的水平,分别为17.6MB/s和21.1MB/s(尽管25cm处的写入吞吐量记录为22.0MB/s,可能为笔误或数据录入错误)。
以上数据显示,声学攻击在近距离下能显著降低乃至完全阻止HDD的读写功能,但在超过一定距离后,其影响逐渐减弱,HDD的性能逐步恢复。这强调了在设计水下数据中心时,需要考虑声学隔离措施以防止此类攻击,特别是在容易受到近距离声波干扰的环境下。此外,这也启示研究人员未来需要探索如何提高存储设备在水下环境中的抗声学干扰能力。
鉴于声学攻击对水下HDD存储系统构成的实际威胁,研究强调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防御措施,如改进容器设计、采用吸音材料或开发声波干扰对抗技术,以确保水下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通过上述实验设置,研究团队旨在证明针对水下数据中心的声学攻击不仅是理论上可行的,而且在实际条件下也能对存储系统造成严重干扰,包括导致HDD的吞吐量大幅下降甚至系统崩溃。实验通过改变HDD的放置位置、容器材料以及使用模拟机架的存储塔,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声学攻击效果的影响,从而为设计更安全的水下存储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Sheldon, J., Zhu, W., Abdullah, A., Butler, K.R., Islam, M.J., & Rampazzi, S. (2023). Deep Note: Can Acoustic Interference Damage the Availability of Hard Disk Storage in Underwater Data Center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Storage and File Systems.
如果您看完有所受益,欢迎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关注”并点击“分享”、“在看”,非常感谢!
精彩推荐:
如果您也想针对存储行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诚挚欢迎您的大作。
投稿邮箱:Memory_logger@163.com (投稿就有惊喜哦~)
《存储随笔》自媒体矩阵
更多存储随笔科普视频讲解,请移步B站账号:
如您有任何的建议与指正,敬请在文章底部留言,感谢您不吝指教!如有相关合作意向,请后台私信,小编会尽快给您取得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