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线之前一定要有一个规划!!!!
DDR的引脚定义:
下图是一般的DDR引脚定义,可以将DDR的引脚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电源线,VDDQ、VSSQ、VDD、VSS、VREF都是电源线;第二类为数据线,由高低8位数据线为一组,D0-D7+LDM+数据差分对以及D8-D15+UDM+数据差分对组成,一般11条线为一组数据线;第三类为地址线,除去数据线和电源线,余下部分都统一划分为地址线,有一对时钟差分。
K4B4G1646E-BCMA 是一种 DDR3 SDRAM 芯片,其引脚具有多种功能。以下是这些引脚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确定拓补结构(仅在多片DDR芯片时有用)
首先要确定DDR的拓补结构,一句话,DDR1/2采用星形结构,DDR3采用菊花链结构。
走完DDR的所有线之后再绕等长线:
保证所有走线有完整的参考面,地平面或这电源平面都可以,对于交变信号,地与电源平面是等电位的尽量避免过孔将参考面打破,不过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
走完地址线和数据后,务必将DDR芯片的电源脚,接地脚,去耦电容的电源脚,接地脚全部走完,否则在后面绕等长时会很麻烦的
对于数据线,DDR1/2与DDR3的规则是一致的:每个BYTE与各自的DQS,DQM等长,即DQ0:7与DQS0,DQM。等长,DQ8:15与DQS1,DQM1等长,以此类推。
下图中的红色大框是一组,需要绕等长;绿色大框是一组,需要绕等长:
注意两个小框SDQS0P和SDQ0N是差分线,共计两组差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