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可解释机器学习讲明白了

本文探讨了可解释机器学习的重要性,指出除了预测精度,模型的可解释性也是关键。可解释性使模型能解释其预测理由,增强用户理解和信任。文章介绍了内在可解释与事后可解释、局部解释与全局解释的区别,并概述了可解释机器学习的研究方向,旨在平衡模型精度与可解释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028acadd0e84c17b9a8dc226a9d3d905.gif

导读:为了解决模型的“黑盒”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可解释机器学习。除了预测的精准性之外,可解释性也是机器学习模型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衡量标准。

可解释机器学习(IML)的核心思想在于选择模型时,需要同时考虑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解释性,并尽量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它不像传统黑盒模型仅考虑预测精度这一单项指标(如低MSE或高AUC);它不仅能给出模型的预测值,还能给出得到该预测值的理由,进而实现模型的安全、透明和公平等特性。

作者:索信达控股 邵平 杨健颖 苏思达 何悦 苏钰

来源:大数据DT(ID:hzdashuju)

7370e9fc645074bced1399452d608ea9.png

在大数据时代,机器学习在提升产品销售、辅助人类决策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计算机通常不会解释它们的预测结果。

我们在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时,常用的模型性能评价指标有精度、查准率、查全率、ROC曲线、代价曲线等。如果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表现得很好,我们是否就能信任这个模型而忽视决策的理由呢?答案是否定的。

模型的高性能意味着模型足够智能和“聪明”,但这不足以让我们了解它的运作原理,因此我们需要赋予模型“表达能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理解和信任模型。除了单一的性能评价之外,模型的评价还应该增加一个维度,以表示模型的“表达能力”,可解释性就是其中一个。

01 可解释性的定义

解释指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分析阐明或呈现。对于模型来说,可解释性指的是模型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是一种能被人类理解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能够将模型的预测过程转化成具备逻辑关系的规则的能力。

可解释性通常比较主观,对于不同的人,解释的程度也不一样,很难用统一的指标进行度量。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机器学习模型能“像人类一样表达,像人类一样思考”,如果模型的解释符合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能够清晰地表达模型从输入到输出的预测过程,那么我们就会认为模型的可解释性是好的。

在《机器学习的挑战:黑盒模型正面临这3个问题》例举的基金营销小场景中,虽然模型能够判断一个客户有很大的可能性购买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但是模型不能解释客户倾向于购买低风险、低收益产品的更详细的原因,因此也就无法提出对这个客户来说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导致营销的效果不佳。

具备可解释性的模型在做预测时,除了给出推荐的产品之外,还要能给出推荐

  • 2
    点赞
  • 2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