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教育优质化、普及化、公平化、终身化和创新服务能力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教师队伍专业化、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教育现代化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依据,涵盖了体系结构、普及水平、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结构、服务贡献能力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教育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转变。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
教育在大数据技术与理念的冲击下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教学范式的转型成为这场革命的先导和核心。伴随着教育数据的持续累积与深度挖掘,大数据在构建新型教学生态、助力教学结构变革、再造教学流程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数据驱动教学范式下,教学结构从四要素(教师、学生、媒介、内容)转变为五要素(教师、学生、媒介、内容、数据),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态要素出现在教学系统中,并为整个系统的运转提供智慧能量。通过教学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分析,能够将数据背后反映的教学意义与价值清晰地呈现出来,进而帮助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课中进行精细的授导、精炼的研习与精准的评估,课后进行精益的辅导。
各地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大大改善,为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多维度、全程化采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贯通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教学数据流正在生成,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业辅导等教学业务开始走向精准化、精细化和精益化,大数据具有重构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生态的潜能。
教育数据的价值不会自然产生,而是靠机器的分析与挖掘来获得的。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未知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教与学的信息,进而辅助教师进行更科学、更高效、更精准的教学决策,帮助学生认识更真实的自己(学科优势、知识缺陷、学习偏好等)。数据驱动教学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学习分析技术的强力支持。
-
- 政策指导大数据推动教育变革
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以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管理基础资料、数据收集整理,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加快省、市、县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扩大网络教育资源服务覆盖率。”
《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支持学校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数据系统,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准化和教学分析即时化。实施学生成长、教师教学行为数据归集计划,推行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评价方式,实现动态、可持续、形成性和诊断性的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畅通多方参与治理的渠道,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信息快速互通。”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要求“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网络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引擎,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
围绕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追求,落实教育政策,践行教育信息化2.0,促进教育教学应用取得实效。以教学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采用大数据标准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建设教育大数据平台及应用。通过梳理、建立并统一教育元数据目录及标准,消除数据烟囱,以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为基础,向“数据”要“效益”为目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构建教育系统已建及待建应用系统的底层数据采集、清洗、共享以及机器学习、AI智能分析、融合呈现的教育大数据服务中心,支持国家、省、市、区(县)、校五级数据共享交换,让区域可公开教育数据上云,无缝对接电子政务云平台。依托区域大数据中心,构建数据惠民应用体系,通过丰富底层基础数据,利用个性化智能服务,进一步发挥教育数据在教学、资源、测评等方面的支持作用,打造惠及全地区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测评体系、互联网应用体系和大数据智慧课堂应用体系,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多维数据分析与决策,持续推动教育大数据良性发展,深化和充实智慧教育内涵,助力区域教育质量的精准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2.0时代,区域教育信息化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借助创新技术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步。在众多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教学环境越来越好、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化教学越来越普及、公共教育平台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且覆盖面越来越广。但由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具有应用场景多样、业务逻辑繁复、需求差异显著等特点,促使区域不得不持续建设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进行应对;在众多区域都积累了大量的建设于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目标、交由不同厂商、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实现的教育信息化系统,这些系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与挑战。
- 地区教育局日常使用的信息化系统数量过多(总量达数十个),熟悉、管理和使用全部的系统较为困难;
- 经常需要在多个系统之间导入、导出和转化数据;
- 重要数据需要在多个系统中录入;
- 同一个指标在不同系统中数据统计结果不一致,需承受大量的人工分析与处理工作等。
大数据为地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手段。教育大数据实现了数据的统一采集,使所有的应用系统都成为数据采集端,弥补了特定数据只能由专门的信息化系统采集的不足,解决了系统重复冗余的问题;实现了数据的统一交换,使数据能够在系统与中心之间非实时交换,极大地降低了数据交换技术的复杂度,解决了数据高效流转的问题;实现了离线数据的统一加工,使数据能够被全面清洗、集中规整并以统一的口径进行统计,规避了相同指标在不同系统中含义不一致的现象,解决了数据冲突问题;实现了离线数据与在线数据的统一利用,使数据可以跨场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和发掘规律,扩大了数据应用场景,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内在价值。
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开展知识挖掘、数据分析、学习效果评价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