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ADS有示波器,就是时域上的电压电流仿真
1,J类:与F类通过控制不同次谐波的幅度来构建完美的方波与半正弦波不同,Cripps教授的想法是通过控制二次谐波的相位,使二次谐波与基波之间形成叠加,减小电压与电流之间的交叠。
虽然J类PA与B类PA的效率相同,但理想B类PA需要二次及以上谐波均短路,这在物理上不易实现。而J类PA要求二次谐波处于某一个虚部值即可,这在实际工程中实现更容易,并且有较好的宽带特性。总的来说,J类功放与B类不同之处在于:
(1),二次谐波损耗为0,即二次谐波阻抗值为纯虚数(2),通过相位上的控制使基波与二次谐波重叠减小电压与电流之间的交叠。
连续类:上述分析中漏极输出电压为
令Vdc=1,则上式可变为
在上式中添加一个因子,来拓展带宽
2,功放的线性化技术:
(1),功率回退法:控制输入功率远小于输入1dB压缩点,放大器始终处于线性范围。
(2),负反馈法:将功放的非线性失真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与源输入信号共同作用,减小功放的非线性。
(3),前馈法:把主功放的失真信号提取出来,并利用误差环路进行放大,在功放输出端进行反向合成,把失真功放产生的频谱抵消。
(4),数字预失真是根据功放的实际特性,产生一个预失真模型和功放进行级联,消除功放的失真。
(5),包络消除与恢复:EER技术中射频输入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分开,相位信号经过非线性功率放大器。此类放大器工作在开关状态,故从理论上来讲会有100%的效率。同样,幅度信号在被放大之前可以从射频输入信号分离出来。而在信号被放大的过程中,包络信号又可以恢复到载波信号中。幅度信号和相位信号在时间的要求方面要尽量一致,因此在相位信号支路加入延时线,力求根据控制该线的长短来满足上述要求。当然EER技术本身也存在缺点。当包络恢复到载波信号时,是根据调节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偏置电压来完成实现的,其实调节漏极电压来校正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幅度时,相位本身也在变化。这样就会把有用信号的频谱延伸,从而消弱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另外,包络恢复反馈环路的动态范围也比较小。
3,谐波注入技术:用有源网络人为产生谐波分量,注入到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已达到调节电流和电压波形的目的,这种思想的优点是二次谐波的幅度与相位较无源网络控制方式的调节范围更广。
4,包络跟踪技术:即漏极电压随输入信号的包络幅度动态变化,以保证功率晶体管始终以最佳负载曲线的方式工作,也就是说这种功放需要添加包络放大支路。
5,另外还有Doherty,耦合器功放(平衡类功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