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及转化方向

文章探讨了社会学中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概念,指出社会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过渡是其进化规律。以中苏/中俄关系为例,展示了两国关系从同质性的友好结盟到异质性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强调异质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同质性和异质性是社会学中的两个名词,二者含义相反。社会学理论认为:同质社会 (Homogeneous Society) 是基于共同价值理念、文化规范和利益目标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趋于高度整合的社会;而异质社会 (Heterogeneous Society) 则是一种虽有共同的社会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但是社会成员处于各种亚文化环境,并且有着各自的利益目标,社会表现为相对分化的状况。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社会的“进化规律”是由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过渡,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就像是一个有机体的发育过程,先是一群完全相同的干细胞,而后不断分裂分化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各种细胞。

纵观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基本可以总结为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逐渐过渡的过程。在古代社会,社会这个“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很少有分化现象,形态功能类似,彼此之间基本没有差别;随着社会发展,这个“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功能差距越来越大,分工愈加明确,这些部门开始执行越来越不相似但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专门化工作。斯宾塞由此进一步提出,社会的“进化规律”即是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愈益加速的运动。

不仅仅是整个人类社会,细分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世界上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与苏联及俄罗斯的关系经历了友好结盟时期、对立冲突时期、关系缓和时期、战略伙伴关系时期等数个阶段。在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存在很多共同点。1950年,两国签订了相关条约,明确表示互相支持和援助。尽管双方在五十年代保持了紧密的友好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逐渐显现。在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两国在意识形态、国际事务和边境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着力修复与苏联的关系。1982年,中苏双方达成共识,同意加强合作,为两国关系实现缓和奠定了基础。此后,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逐渐展开。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92年,中俄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关系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中俄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整个过程中,“友好结盟时期”便可看成是“同质性”关系,中苏二者在价值理念、利益目标等方面达成共识,密不可分;后来逐渐走向异质化,二者不在像以前那样形影不分,但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关系也很紧密。

从以上理论及事例可以看出,社会的进化即是从同质性逐渐向异质性过渡的过程,异质性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