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仿真建模无线充电SS拓扑结构MATLAB/SimulinkSS 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与优化

摘要:以 SS 型补偿等效电路为基础,运用电路理论分析系统的输出功率、传输效率与电压、频率及线圈互感的关系,从而提出一种参数设计方法。其次,对线圈参数的设计,综合考虑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以提升电能传输效率为优化目标,确 定 线 圈 初 始 参 数 。最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搭建系统仿真模型,用于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一:SS 型 WPT 系统分析

         基于磁场耦合的 WPT 系统分为感应式 WPT与谐振式 WPT 两类,两者具有相同的传输原理。两线圈间的松耦合,导致系统的传输效率低,产生较大的无功损耗。为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一般在发射回路与接收回路进行电容补偿 。因 SS型补偿电路具有结构简单、谐振频率不随互感或
负载变化而变化、发射回路可直接接电压源、接收回路可恒压输出等优点,故本文选择在两侧电路
中串联电容。

              典型的 SS 型 WPT 电路如图 所示,由高频逆变器、谐振器、高频整流器及负载组成。高频逆变器主要由 4 个 Mosfet 管(VT1 ~ VT4)组成;L P 、L S 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自感,R P 、R S 为线圈的内阻(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C P 、C S 为谐振器的补偿电容;高频整流电路由 4 个二极管(VD1 -VD4)及滤波电容组成,R L 为系统负载。U in 、I in 分别为系统的直流输入电压与电流,U P 为电流逆变后产生的电压,U o 为接收回路输出的电压,I P 、I S分别为发射回路、接收回路的电流有效值,I L 为负载端电流,M 为两线圈之间的互感。SS 型等效电路如图 2所示。

       图中,U P 与 U o 可表达为

     接收回路中的等效电阻 R eq 表示为

    运用电路互感理论,建立图 中所示电路的KVL 方程,即

        ω 与开关管频率 f 的关系为

      结合以上两个式子,当系统满足式下式时:

      接收回路负载上的输出功率与传输效率为

           系统的输出功率与传输效率可表示为

            不考虑线圈内阻 R S ,等效负载 R eq上电压有效值近似为

如需仿真模型,请加QQ:1148068675

讲解视频链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MATLAB/Simulink仿真建模】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9YDeyEnP/?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42c3f5c7c9407e71cd7f35cb4281b3d8

<think>好的,我需要帮助用户查找LCC-S谐振补偿拓扑的电路图设计图纸。首先,我应该回顾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看看是否有相关信息。 根据引用[1],LCC-S拓扑补偿网络用于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电路都有讨论。引用[3]提到发射端使用STM32F103C8,可能涉及控制部分。引用[2]提到了S-S和LCC-S结构,使用Matlab Simulink进行仿真,可能有参数设计说明。 用户需要的是具体的电路图设计图纸,但现有的引用中没有直接提供图纸,而是描述了拓扑结构、控制方法和元件选。因此,我应该根据这些信息,指导用户如何自行设计或寻找资源。 接下来,我需要整理LCC-S拓扑的基本结构。发射端通常是LCC补偿(电感-电容-电容),接收端是S补偿(串联电容)。需要画出基本结构,包括线圈、补偿元件、逆变器和整流器部分。 然后,考虑参数设计步骤,比如根据谐振频率计算电感电容值,参考引用[2]中的参数设计说明。同时,控制部分如闭环PI控制可能需要参考引用[2]和[3]中的微控制器实现。 最后,建议用户查阅相关论文或设计手册,或者使用仿真工具如Simulink来构建电路模,引用[2]提到Matlab Simulink的环境,可能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工具生成电路图。 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拓扑结构、参数设计、控制方法和获取图纸的途径。同时,提醒用户注意实际设计中的要点,如寄生参数和元件选。</think>关于LCC-S谐振补偿拓扑的电路图设计,结合技术文献和工程实践,其核心结构可分为发射端LCC补偿网络和接收端S补偿网络两部分。以下是关键设计要素和实现路径: ### 一、拓扑结构组成 1. **发射端LCC补偿网络** $$L_{1}-C_{p}-C_{s}$$ 三级补偿结构[^1] - 逆变器输出端串联谐振电感$L_1$ - 并联补偿电容$C_p$串联补偿电容$C_s$组合 - 采用全桥/半桥逆变电路拓扑 2. **接收端S补偿网络** $$C_{2}$$ 单电容串联结构[^3] - 接收线圈串联补偿电容$C_2$ - 整流电路采用全桥/半波整流设计 ### 二、参数设计步骤 1. **谐振频率匹配** 根据引用[2]参数设计说明,需满足: $$\frac{1}{\sqrt{L_1(C_p//C_s)}} = \frac{1}{\sqrt{L_2C_2}} = 2\pi f_{res}$$ 其中$f_{res}$为系统工作频率(通常85kHz-6.78MHz) 2. **耦合系数计算** 通过互感模推导: $$k = \frac{M}{\sqrt{L_1L_2}} \in (0.3,0.7)$$ 3. **品质因数优化** 参考引用[1]建议: $$Q = \frac{\omega L}{R_{ac}} \geq 10$$ ### 三、电路实现要点 1. **控制单元架构** 如引用[3]所述,采用STM32F103C8实现: - 频率跟踪PID算法 - 输出电压闭环控制 - 过流/过压保护机制 2. **功率器件选** | 器件类 | 选要求 | 典参数 | |---|---|---| | MOSFET | 低Qg特性 | IRFP4668PbF (200V/130A) | | 谐振电容 | 低ESR薄膜电容 | MKP系列(1μF/1000VDC) | | 整流二极管 | 超快恢复 | UF4007(1A/1000V) | ### 四、图纸获取途径 1. **仿真构建** 参考引用[2]的Matlab Simulink模,可搭建包含以下模块的仿真电路: - 全桥逆变模块 - LCC-S补偿网络子模块 - 动态负载模 2. **工程文献参考** IEEE Xplore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 ```markdown "LCC-S compensation"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iletype:PDF) ``` 3. **开源项目参考** GitHub平台可检索: ```arduino STM32 WPT LCC-S compensation ``` ### 五、设计注意事项 1. 线圈对齐偏差需控制在直径的20%以内[^1] 2. 补偿电容需选择NP0/C0G级温度稳定性材料 3. 实际布线时应采用利兹线降低趋肤效应损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