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电能变换(电能变换是指将电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如直流电转换为不同电压的直流电,直流电转换为不同频率和大小的交流电等)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和信息通讯领域。电能变换技术在通讯电源、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电源、新能源功率变换、轨道交通、电动汽车、电气传动、智能电网、绿色照明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随着第三代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高频、高功率密度和高可靠性成为功率变换器产品的发展方向。磁性元件(变压器、电感等)作为功率变换器中必不可少的器件,担负着磁能的传递、存储、滤波等功能,对功率变换器的体积、重量、损耗、成本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获得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设计,除了满足磁性元件电气参数的可行性设计外,还要求其损耗小。因此,必须详细研究和分析磁性元件的损耗特性,磁性元件的损耗包括绕组损耗和磁芯损耗。铜导体的绕组损耗可以通过电磁场有限元仿真技术准确获得,但磁芯损耗是磁性材料在高频交变磁通作用下产生的功率损耗(本题中损耗都是指功率损耗),由于高频磁性材料(如铁氧体、合金磁粉芯、非晶/纳米晶等)本身的微观结构复杂,且其损耗与工作频率、磁通密度、励磁波形、工作温度、磁芯材料等诸多因素有关,并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和相互关联性。现有的磁芯材料损耗模型与实际应用的需求有较大差异。
图1 电能变换技术的应用
图2 功率变换器中的磁性元件
目前,磁芯损耗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损耗分离模型和经验计算模型。
- 磁芯损耗分离模型
磁芯损耗可分成3个部分:磁滞损耗、涡流损耗和剩余损耗[1]。这种计算磁芯损耗的方法称为损耗分离模型,这种模型试图通过分别计算这些成分的损耗来得到总损耗。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
为总的磁芯损耗密度(也称为单位体积磁芯损耗,简称为磁芯损耗,经常简记为:
);
为磁滞损耗;
为涡流损耗;
为剩余损耗。
2. 磁芯损耗经验计算模型
经验计算模型则是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它基于实验数据或理论推导得出的经验公式来估算磁芯损耗。
斯坦麦茨方程(Steinmetz-equation(SE)[2])是最著名的经验计算模型之一。在正弦波励磁(励磁是指电流通过磁件的线圈产生磁场)下,磁芯损耗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
为磁芯损耗;
是频率;
是磁通密度的峰值;
是根据实验数据拟合的系数,一般
,
。公式表明了单位体积的磁芯损耗(磁芯损耗密度)
取决于频率
和磁通密度峰值
的幂函数。SE方程仅适用于正弦波励磁,并且不同的磁芯材料和工况(工况指的是磁性材料所处的不同工作环境,包括温度、频率、励磁波形等),其系数
未必相同(更详细内容请参阅参考文献后备注1)。
由上述可以看出,磁芯损耗与温度、材料、频率、磁通密度的峰值有关系。但影响磁芯损耗的因素较多,现阶段,鲜有普遍适用并且精度高的模型,这使得业内在使用磁性元件时无法对磁芯损耗做出精确的评估,进而影响到对功率变换器效率的评估。因此,希望基于数据驱动,建立一个高精度并且普遍适用于各种工况的磁芯损耗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后有备注1:磁芯损耗模型的相关知识,及备注2:人工智能软件辅助答题规范,请注意参阅)。
二、问题描述
为解决磁性元件磁芯材料损耗精确计算问题,通过实测磁性元件在给定工况(不同温度、频率、磁通密度)下磁芯材料损耗的数据,通过数学建模(或算法)方法 ,建立功率磁性元件的磁芯材料损耗模型,并且将其预测磁性元件在其他工况中的磁芯损耗,检测模型精确度。
1. 实验场景和采集数据
磁芯损耗的测量目前一般采用交流功率法,如图3所示,被测磁芯一般采用圆环形(
是平均磁路长度;
是磁芯截面积),在磁芯上均匀绕制励磁绕组和感应绕组(
和
分别是励磁绕组和感应绕组的匝数,一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