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交通融合下的流结构形成
作为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的联系纽带,配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是国民发展的重要保障。配电网的形态结构、角色演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在初级发展阶段,配电网以满足电力负荷基本需求、实现用电负荷全覆盖为目标,侧重一次网架以及粗放型供电服务平台的建设;其后,随着用户对供电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配电网进入了精益化发展阶段,以全局性的用户高供电可靠性为目标,致力于已有配电自动化系统和网架结构的升级改造,使配电网逐渐发展成为电力供应的优质服务平台。随着能源互联网热潮的兴起,配电网被赋予了更多责任,逐渐向以绿色、智能、灵活、可定制供电服务为目标的高级形态转变,在能源互联网络设施中起到核心枢纽与整合作用。配电网与交通网的深度耦合与互联就是其中典型形式之一。
“人-车-桩-路-网”的耦合结构中伴随着电能流-交通流-信息流的交互,构成一个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乃至社会空间多重耦合、多层次关联,包含连续、离散动态以及随机充放电和供用能行为的多域复杂系统,呈现出不同时空尺度的复杂动态特性,人的感知和决策行为(行为流)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并通过信息流串联各要素。系统工程学认为,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行为流的交互,可以用“流结构”的概念描述。通过多流协同,可探析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过程,实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各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合作、协调与同步。
交通融合系统(distribution-transportation integrated system,DTIS)示意图
为此,可将DTIS抽象为图2所示的一个包含“人-车-桩-路-网”不同主体的典型“流结构”。其中,能量流对应配电网电潮流;物质流对应交通网中的交通流;信息流对应“人-车-桩-路-网”各主体间传递的系统状态参量、激励和调控信号等;行为流对应“人-车-桩-路-网”的决策行为,如用户出行路径及充放电选择等。多流协同是“人-车-桩-路-网”下DTIS可控性、可协调性的前提。要充分发挥EV有序调度对配电、交通两大系统的“杠杆”作用,就需要综合考虑DTIS的多流协同价值,在“流视域”下开展“人-车-桩-路-网”交互机理分析。
“人-车-桩-路-网”的耦合关系
“人-车-桩-路-网”耦合下的灵活性
配电网与交通网之间以EV及其充电桩为桥梁,形成了电力-交通一体化的能源体系,特别是在中低压配电网层面,大量充电桩在不同配电节点与台区密集接入,电能流-交通流-信息流-行为流相互交织,引入了多方面的复杂性:
1)“人-车-桩-路-网”各要素均处于一个时变动态的演化过程,且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伴随着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即使是某环节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也有可能带来DITS运行状态的重大改变。例如,配电网线路的重过载会导致连带的充电桩限电,用户感知到该信息,则会转向附近充电桩寻求电能补给,但该过程可能引发随后的车辆聚集、交通路网阻塞、EV充电排队等一系列问题。
配电网规划与运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案
2)配电网与交通网之间物理属性和运行机理差异大,规划及运行优化需突破单一系统限制,权衡“人-车-桩-路-网”各要素的静/动态行为及安全性约束,同时计及大量随机行为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寻求一种综合价值最优。
3)“人-车-桩-路-网”各要素主体归属不同,配电网规划及运行优化需合理应对多利益主体的差异化诉求。
仅专注电力环节的配电网规划及运行优化方法,难以兼顾EV交通工具和移动电力负荷双重属性所引入的行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鉴于EV充放电具有在“时-空-量”3个维度上的可调节性,“人-车-桩-路-网”的深度耦合也给配电网规划及运行优化引入一定的灵活性。在配电网节
“人-车-桩-路-网”深度耦合下配电网规划与运行优化关键技术架构
点空间,该灵活性可定义为通过优化调整节点接入EV群体的充放电控制策略所获得的调节该节点自身净负荷的能力。显然,该灵活性受用户交通出行时空特征参数(起讫点、路径选择、充电站选择、出发时刻、期望在站时长),以及电量特征参数(入网时长、入网电量、期望离网电量、充放电功率、电池容量)的影响[17]。同时,配电网-交通网物理属性不同,灵活性潜力不仅来源于EV的充放电效应,还表现为交通流相较于电能流的时移与延迟特性所带来的电能存储效应。可以看出,“人-车-桩-路-网”深度耦合引入灵活性的统一建模需要综合考虑电能流-交通流-信息流-行为流的交互机理,计及“人-车-桩-路[1]网”各主体内部的静/动态安全性约束,进行统一标准化建模。
“人-车-桩-路-网”耦合下的灵活域
“人-车-桩-路-网”耦合下的灵活性会随着时间推移、应用场景变化、配电网和交通网自身状态以及影响用户行为随机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难以量化。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基于“域”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定性和量化灵活性的大小。如图3所示,“人-车-桩-路-网”涉及不同主体,由此产生的灵活性需充分考虑各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如EV用户(人)交通出行及充电需求、EV动力电池约束(车)、充电桩(桩)的运营及收益、交通网(路)的顺畅性,以及配电(网)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此,在构建灵活域时,需要综合考虑“人-车-桩-路-网”的多重约束,由“人-车-桩-路-网”各要素自身优化可行域交集所组成的闭包区域构成。考虑到“人”的决策行为在“车-桩-路-网”的协同优化中至关重要,挖掘EV充放电灵活性首先不能影响用户的交通出行及充电需求,故将其作为首要约束条件。
“人-车-桩-路-网”耦合下的灵活域
无序或低效的EV引导和充电策略,很难实现EV灵活性的高效挖掘和最大化利用,此时的灵活域会收缩甚至消失。然而,若能面向配电网不同场景需求,采用价格等激励手段制定高效的充放电引导和有序充放电控制策略,可从空间(配电网节点)和时间(峰谷段、光伏大发时段等)两个层面优化充电负荷时空分布,扩大配电网不同节点可调节功率的范围。此时,配电网灵活域可呈现出收缩或扩张的演化过程。灵活域越大,配电网规划及运行优化问题可行域的范围就越广,趋于更优目标解的能力也就越强。
【知识点】什么是注意力机制?时间序列预测中LSTM如何与注意力机制结合?
【知识点】什么是时间序列?怎么用LSTM对时间序列进行预测?LSTM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对LSTM进行改进?
【视角】综合能源是如何缓解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力供需矛盾的?
【代码推荐购买指南】时间序列与回归分类预测、电力系统运行优化与规划
【视角】共享储能是什么?其运行模式是什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有什么作用?
【视角】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哪一个发展潜力更大?
【视角】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数据中心参与电力系统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转发收藏】2024年电力系统方向最新研究热点总结/征稿专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