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试一款电机测试打曲线时,加载至母线限流值附近且在低速段时,出现共振的声音,通过调整PWM频率与死区时间优化掉了共振问题。分析总结下原因。
一、PWM频率调整的作用
- 降低可听噪声
- 原理:PWM频率低于20 kHz时,开关噪声会进入人耳可听范围(20 Hz - 20 kHz),导致电机发出“嗡嗡”声。将频率提高到20 kHz以上,噪声频率超出人耳感知范围,从而消除可听噪声。
- 案例:在无人机电机控制中,将PWM频率从8 kHz提高到32 kHz,显著降低了噪声。
- 减少机械共振
- 原理:电机和负载系统存在固有机械频率,若PWM频率接近该频率,会引发共振,导致振动和噪声。调整PWM频率避开机械共振点,可有效抑制振动。
- 数据:某伺服电机系统通过频谱分析,将PWM频率从10 kHz调整至15 kHz,共振振幅降低了70%。
- 优化电磁兼容性(EMC)
- 原理:高频PWM可减少电磁干扰(EMI)的频谱能量分布,降低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干扰。
二、死区时间调整的作用
- 消除开关瞬态噪声
- 原理:在H桥或三相逆变器中,上下桥臂开关切换时存在短暂的重叠导通(直通),导致电流尖峰和噪声。设置合理的死区时间可避免直通,减少瞬态噪声。
- 案例:某变频器将死区时间从500 ns调整至1 µs,开关噪声降低了30%。
- 改善电流波形质量
- 原理:死区时间过大会导致电流波形畸变,增加谐波分量,引发噪声和振动;过小则可能无法完全避免直通。优化死区时间可平衡开关损耗与波形质量。
- 数据:某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通过实验,将死区时间从1.2 µs优化至0.8 µs,电流谐波失真率降低了15%。
- 降低热损耗与振动
- 原理:死区时间不合理会导致开关管频繁导通/关断,增加热损耗和机械振动。优化死区时间可减少损耗,提升系统稳定性。
三、综合调整策略
- 频率与死区时间协同优化
- 方法:通过实验或仿真确定最佳PWM频率和死区时间组合,兼顾噪声、振动和效率。
- 工具:使用Matlab/Simulink或硬件在环(HIL)测试平台进行参数优化。
- 动态调整技术
- 方法:根据负载和运行状态动态调整PWM频率和死区时间,实现自适应控制。
总结
调整PWM频率与死区时间是解决电机噪声和共振问题的有效手段:
- PWM频率:影响可听噪声、机械共振和EMC性能;
- 死区时间:影响开关瞬态噪声、电流波形质量和热损耗。
通过合理优化这两个参数,可以显著提升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与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