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1年
发表刊物:《种子科技》
论文作者:高晓东,郎文培,王丽杰,付春,于田利,厉桂香
这篇综述聚焦药用真菌桑黄,鉴于其在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及血糖控制等方面的重要性,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菌种资源、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人工栽培技术等方面展开,为桑黄进一步研究提供全面参考,助力该领域深入探索。
桑黄菌种资源
多数研究认定桑黄涵盖针层孔菌属 3 个种,即裂蹄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鲍氏层孔菌,其中火木层孔菌是我国桑黄基原,日本、韩国则以裂蹄木层孔菌为主,种源差异致成分有别。东亚地区分布 8 个桑黄类群,我国占 7 个,新种的发现丰富了桑黄菌种资源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多样素材,也凸显区域菌种分布特性。
生物学特性
桑黄为多年生多孔菌科真菌,多生于阔叶树枯立木。裂蹄木层孔菌与火木层孔菌在宏观(如菌盖形状、颜色、纹理)和微观(菌丝形态、孢子类型、特殊结构)方面存在异同。宏观上,菌盖形状从半圆形到扁半球形或马蹄形,颜色深浅及纹理各有特点;微观层面,菌丝系统、孢子形态及特殊结构的差异为菌种鉴别提供依据,助于深入理解桑黄生物学本质。
药用价值
桑黄含黄酮、多糖、萜类等化合物,具抗癌、免疫调节等功效。当前主要应用于抗癌领域,因种源确定不久,研究尚处基础阶段。后续需强化活性品种筛选与药理机制剖析,明确有效成分构效和量效关系,推动其在医药领域的精准应用与创新研发。
人工栽培技术
-
固体培养
菌丝生长量是关键指标,葡萄糖常作碳源,蛋白胨或牛肉膏为氮源。培养基成分、比例与品种紧密关联,如蒋宁等确定的玉米粉 70%、豆粕 28%等组合为最佳培养基,为固体培养提供优化范例,确保菌丝良好生长与活性成分积累。
-
液体发酵
培养条件受种子影响,可经单因素、正交及响应面分析优化。赵子高等得出 pH 值 6.5、装液量三角瓶 1/3、26 - 28℃及 150 - 200r/min 为最佳条件。同时要关注污染、菌丝生命力与生长进度,保障发酵效率与质量,提升菌丝体及多糖含量。
-
人工栽培
野生桑黄因生长周期长、环境差产量低,人工袋料栽培成为主要途径。段木栽植可选桑树等,控制木段规格;袋料栽培有优化基质配方,接种后调控温湿度与温差促进子实体发育,平衡产量与有效成分比例,实现规模化生产。
结论
桑黄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价格攀升,但国内过度开采致资源濒危。未来需科学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积极研发人工栽培技术,深入发酵研究与成分测定,挖掘作用机制,拓展其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价值最大化。
这篇综述全面整合桑黄研究成果,清晰呈现研究现状与方向。对科研人员,为深入探究提供切入点与思路;对产业界,指引人工栽培与产品开发方向;对资源保护,敲响警钟并提供策略,有力推动桑黄研究、生产与资源管理进程,促进药用真菌领域发展。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