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阵列雷达的发展

数字阵列雷达(DAR)是一种接收和发射波束都以数字方式实现的全数字相控阵雷达。由于数字处理所具有的灵活性,数字阵列雷达拥有许多传统相控阵雷达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已成为相控阵雷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广受雷达科技人员关注。

 与传统的相控阵雷达相比,DAR 在以下方面均具有优势:

      (1)能实现同时多目标探测。DAR 具有较大的目标容量,无需进行资源调度,能实现无精度损失的同时多目标探测;

第一阶段 DAR概念研究

   (2)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DAR 具有较高的空间自由度,能通过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等手段实现对干扰的抑制。与此同时,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实现更精确的阵列校准,从而实现低旁瓣并大大降低杂波的影响;

      (3)能实现同时多功能。DAR 波束形成的加权矢量为数字信号,能更精确、更灵活、更快速地对波束及发射波形进行控制,用于同时探测多种不同类型的目标;

   (4)能实现连续时空覆盖。DAR 可工作于泛探模式下,也就是说它可以通过发射宽波束、接收多波束的方式实现全空域的覆盖;

    (5)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强。DAR 以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为基本特征,可以实现灵活的规模扩展和系统功能升级。

      鉴于DAR 的诸多优势,各国在DAR 的概念研究、原理验证、样机研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美国海军研究局与MIT 林肯实验室联合研制的DAR 实验样机、美国海军的先进多功能射频概念系统、瑞典国防研究院S 波段DBF 天线系统、德国的泛探低截获雷达试验系统、英国Aveillant 公司的全息雷达等。

第一阶段 DAR概念研究

       1980年,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P. Barton博士发表了首篇关于DAR的文章,在此之前的1977年,P. Barton博士也申请了DAR领域第一个专利“Multiple beam receiving array signal processor”。

      1989年,美国休斯公司提出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实现多个独立发射波束的方法,系统采用数字波束形成器来产生发射所需波形的数字化时间采样。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研究局也开展了DAR的先期概念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00财年正式立项开展了全数字波束形成的DAR研究。

 第二阶段 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和数字硬件的发展,数字阵列雷达的研究进入到关键技术研究阶段。研究工作集中在发射波束形成技术和数字收发组件的研究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有:

(1)英国Roke Manor研究中心的全数字T/R组件研究

     1995年,英国Roke Manor研究中心最早提出了数字T/R组件的概念,并对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相控阵全数字T/R组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验证数字组件应用于雷达设计的可行性,该公司开发了一个13单元的收/发全数字波束形成试验阵,在每个单元使用工作在400MHz的PlesseySP2002芯片作为波形发生器。

(2)美国AIL系统公司的DBF发射天线研究

    1999年,美国AIL系统公司在空军项目资助下,对基于DDS的相控阵天线进行了研究。该天线的接收波束和发射波束均以数字方式实现。

(3)美国应用雷达公司的数字阵列研究

    美国应用雷达(Applied Radar)公司正在开展多项数字阵列雷达天线的研究。其中,为导弹防御局研究的是用于导弹防御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雷达,其发射亦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而为美空军研究实验室研制的是用于雷达和通信的X波段数字发射组件。

(4) 美国陆军的数字阵列研究

    2006 年,美国陆军开始启动DAR 研究计划,拟建设一部低成本、通用化、高集成度的DAR 实验样机(称为ARMY-DAR)。Lockheed Martin 公司主要负责研制阵列天线,Purdue 大学负责T/R 组件和数字后端处理器研制。样机具有16个天线阵元,每个阵元的发射功率为30W。射频前端器件均安装在面板上,采用风冷方式散热,使得整体集成度较高。样机工作于S 频段,瞬时带宽为7MHz。信号处理机由四块信号处理板和一块控制板组成。每个信号处理板上具有一片12bits 多通道ADC,以24Msps 的采样率对基带I/Q 信号进行数字化。信号处理板和控制板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为768Mbps。信号处理机采用层次化结构,逐级完成DBF 处理,所有波束均发送至控制板,并通过千兆网上传至主机。该系统具有上电自动校正功能,经过校正后,正交解调镜像抑制比可达60dB。

(5)法国的Net Lander计划探地雷达

     该雷达是于2007年发射的“Net Lander”火星探测系统计划中的一个研究项目,用于探测地表下水的存在以及探测火星昼夜之间临界频率的变化。该雷达的接收和发射都采用DBF技术。采用全数字技术使得雷达极为紧凑,可集成在两块15x13cm2的板上,包括天线在内质量不超过500g。

 (6)美国低成本嵌板化DAR天线研究

     降低成本和增加集成度是相控阵雷达系统设计师的两个主要目标,高功率集成MMIC与Si/SiGe混合信号设计的进展使得把一个数字相控阵雷达系统集成到一个或两个高度集成的多层板嵌板之上变得切实可行。理想的DAR系统应该每个T/R单元包含两个或更少的芯片,具有全数字后端以提供现代雷达所要求的灵活性,以及能够集成在包含辐射单元的嵌板化的低成本塑料封装中。在这种阵列的设计中,要克服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把高效率、大带宽和大扫描范围的天线集成在嵌板上;要求这种天线不需要T/R组件昂贵的封装和冷却系统,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把真正的T/R组件集成到天线嵌板上,并将其与全数字后端连接,以便最终验证这种新的低成本雷达系统的可行性和性能。

  第三阶段 实验系统研究

(1)美国海军研究局的L波段数字阵列雷达系统研究

美国海军舰载雷达系统为满足21世纪执行沿海和公海任务,要求其能探测强杂波下的小目标,并能对付多个干扰源。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局(ONR)在数字阵列前期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财年设立了数字阵列雷达开发计划,正式开展了全数字波束形成雷达的研究,目标是使雷达系统能改善时间-能量管理和信号杂波(S/C)比、提高可靠性,并能降低工作寿命周期费用,促使美国海军的L、S和X波段DBF雷达采用民用技术。

     参加研究的3个主要单位为美国海军实验室(NRL/DC)、美国海军水面战中心达尔格仑分部(NSWC/DD)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MIT/LL)。其中,阵列天线和微波T/R组件由林肯实验室承担,数字T/R组件和光纤链由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FPGA分析和DBF设计则由NSWC/DD实验室完成。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96个单元L波段的实验样机系统,天线辐射单元224个,峰值功率达到20kW,瞬时带宽为815kHz,脉冲宽度从1~150μs可变。在样机中,有源T/R组件馈电给阵列配置中的96个单元,余下单元被短接,以改善较小阵列的天线响应特性。该系统主要由微波部分和数字部分组成。其核心技术是基于DDS的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基于A/D的接收数字波束形成技术,DAR化原理样机演示验证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在每个单元基础上经数字化的系统性能改善,DBF的实现(自适应置零和快速主波束控制)和低价民用产品的实际应用。同时,为了得到潜在的大动态范围,还对用△-∑DDS方法来产生本振及波形信号进行了研究。

 (2)E-2D预警机雷达

      为了解决E-2C预警机载雷达在陆地上以及沿海密集群岛区域性能下降的问题,2003年,Northrop Grumman公司接受了“先进鹰眼”E-2D系统的开发和验证合同。E-2D预警机雷达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数字化发射机、高功率固态SiC发射机以及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技术,以期提高预警机在陆海交界背景下的探测性能及抗干扰等问题,满足20年内的需求。

(3)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S波段宽带数字阵列雷达实验台

       针对未来海军雷达面临强杂波和强干扰的威胁,未来的雷达需要完成的将是包括空域搜索、目标跟踪和高分辨成像在内的组合功能,由于数字阵列雷达对付强杂波和强干扰具有突出优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投资研发了一个宽带数字阵列雷达实验台,以期实现大动态范围、窄波束宽度天线孔径下的快速空域搜索和强干扰下的宽带成像三大目标。

      该实验台由16个双下变频STRETCH接收机、3个数字信号发生器(发射、校准及一本振)、1个可重构天线以及1个数字数据采集系统组成,该系统具有一个14英尺的可重构数字线阵孔径、500MHz以上带宽、90dB以上动态范围以及单元级数字记录。初步构成的系统接收机采用直接数字波形合成、模拟信号分配、展宽处理等技术,而数字下变频、时延波控及空时自适应处理等则通过一个脱机处理器来完成。

      整个系统的测试于2003年夏天开始,分别在林肯实验室的近场暗室和空军研究实验室的伊普斯维奇天线测试场中完成,测量结果将用于评估通过数字波束形成增大系统动态范围的可行性以及宽带数字时延波束控制和宽带自适应对消性能。

(4)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微型化数字雷达

       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TNO)的防御、安全部门特别针对机载应用,已开始设计和研制微型化数字雷达的研究项目,并且该系统必须适合安装于小型战术无人机(UAV)。

       2007年,TNO构建了X波段8单元数字阵列雷达试验系统,采

      用基于GaN技术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设计,保证系统高水平集成和微型化。

      为了满足严格的重量、尺寸和功率限制,该系统的设计基于调频连续波(FMCW)和微带天线技术。由于FMCW雷达系统只需要适当的峰值功率,因此,FMCW雷达系统能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中完全地得以实现,这保证了系统高水平集成和微型化;FMCW雷达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相对隐身性能,即FM- CW雷达发射信号的功率相对较低,所以雷达具有低截获概率的优势;另外,元件级数字化其他重要的优点包括同时形成不同波束的能力以及在波形间简单迅速转换的能力。这些优点使得设计高效SAR、MTI模式及其他一些模式如电子对抗和干涉测量成为可能。因此,数字雷达概念为适用于UAV的多功能雷达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5)澳大利亚全数字外空间气象探测雷达研究

       2008 年,澳大利亚构建了HF波段16通道数字阵列雷达试验系统,采用收发全数字波束形成,大大减少了天线副瓣引起的干涉。工作频率阵为8~20MHz,通道个数为16个,单通道发射峰值功率为600W。全数字雷达体制为澳大利亚下一代极光阵列的研发计划提供了关键的核心技术。

(6)英国的Alarm 凝视雷达

     2013年,英国QinetiQ 公司研制了Alarm 凝视雷达,用于小型基地防御 。该雷达方位覆盖120 ,俯仰覆盖30 ,工作于C 频段(4GHz~6GHz),可实现火箭弹探测与告警以及悬停无人机探测等功能。雷达发射波形采用调频连续波,收发天线分置,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长时间积累,可有效分辨出低速目标与地物杂波。雷达天线实物和距离多普勒平面中的低速目标如下图所示。

(7)英国的全息雷达

     2014年,英国Aveillant 公司推出了全息雷达(Holographic radar)。下图为两款有代表性的产品PoC 和Theia 64A,前者只有一个接收阵面,接收通道为64 路,探测距离为5 海里;后者有4 个接收阵面,接收通道为256 路,探测距离为20 海里。两部雷达均工作于L 频段,带宽2MHz,只能进行目标检测跟踪,而不具备高分辨成像的能力。Holographic 雷达的主要特点在于:(1)采用单个宽波束发射,多个窄带波束接收的方式,具有较大的空域覆盖范围;(2)能够实现多普勒维的精细观测,多普勒分辨率优于0.5m/s,可用于识别目标的微动多普勒特征,如直升飞机旋翼等;(3)可对目标回波进行智能化分类与识别;(4)具有较强的抗杂波能力,复杂环境下检测概率高。

(8) 戈达德空间技术研究中心的EcoSAR

       2015年,在NASA 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戈达德空间技术研究中心研制了EcoSAR,主要用于生态系统结构测量与统计。EcoSAR 是一部P 波段SAR,共有32 个接收通道,收、发均采用DBF 技术。EcoSAR 具有两组阵列天线,各含有16个阵元,分别安装在飞机的两侧机翼上。阵列天线支持四种极化方式,水平极化时,雷达工作带宽为120MHz;垂直极化时,带宽为200MHz 。雷达信号处理单元主要由四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板组成,每块处理板集成了八片ADC 及一片Xilinx 公司Viertex-6 系列FPGA,可对信号进行射频直接采样及实时处理。接收数据通过万兆网上传至主控计算机。

除了由高速模数变换芯片和FPGA 等高性能处理电路构成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系统外,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的芯片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并已经开始应用在小规模系统中。2018 年,ADI 公司推出了一款 8GH-16GHz 的四通道波束形成芯片ADAR1000,该芯片可应用于X 波段和Ku 波段相控阵波束形成。在接收模式和发射模式下,射频路径可提供不小于31dB 的增益调整范围和完整的360°的相位调整范围,分辨力优于6位。

      美国海军在相控阵雷达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技术体制经历了从无源到有源,再到现在数字阵列体制,DBF技术将是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重点。下面分享一个ONR的PPT。

ps  :   需要资料回复"240619"即可获得更多资料

关注我们

  • 3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