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特性

输入特性曲线: 

三极管共发射极连接的情况下,当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CE 维持不同的定值时,uBEiB之间的一簇关系曲线,称为共射极输入特性曲线。一般情况下,当UCE≥1V时,集电结就处于反向偏置,此时再增大UCEiB的影响很小,也即UCE>1V以后的输入特性与UCE=1V的一条特性曲线重合,所以,半导体器件手册中通常只给出一条UCE≥1V时的输入特性曲线,如图所示。输入特性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BfuBE)| UCE = 常数 

 

 

输出特性曲线:

           输出特性是指以基极电流IB为常数,输出电压uCE和输出电流iC之间的关系,即:iCfuCE)|IB =常数。对于不同的IB,所 得到的输出特性曲线也不同,所以,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簇曲线。根据三极管的工作状态不同,可以将输出特性分为三个区域,如图所示。
  硅管的管压降为0.7V;锗管的管压降为0.3V。

(1)截止区:指区域A    IB=0的那条特性曲线以下的区域。在此区域里,三极管的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反向偏置状态,三极管失 去了放大作用,集电极只有微小的穿透电流ICEO。 
(2)饱和区:指区域C  在此区域内,对应不同IB值的输出特性曲线族几乎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UCE较小时,IC虽然增加,但IC 增加不大,即IB失去了对IC的控制能力。这种情况,称为三极管的饱和。饱和时,三极管的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状态。三极管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的电压称为集-射饱和压降,用UCES表示。UCES很小,通常中小功率硅管UCES<0.5V。 区域A右边缘线称为临界饱和线,在此曲线上的每一点应有|UCE| = |UBE|。它是各特性曲线急剧拐弯点的连线。在临界饱和状态下的三极管,其集电极电流称为临界集电极电流,用Ics表示;其基极电流称为临界基极电流,用IBS表示。这时ICS=βIBS 的关系仍然成立。 
(3)放大区:指区域B  在截止区以上,介于饱和区与击穿区之间的区域为放大区。在此区域内,特性曲线近似于一簇平行等距的水 平线,iC的变化量与iB的变量基本保持线性关系,即ΔiC=βΔiB,且ΔiC>>ΔiB ,就是说在此区域内,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此外集电极电压对集电极电流的控制作用也很弱,当uCE>1 V后,即使再增加uCEiC几乎不再增加,此时,若IB不变,则三极管可以看成是一个恒流源。在放大区,三极管的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状态。 

 

 

复合管通常由两个三极管组成,这两个三极管可以是同型号的,也可以是不同型号的;可以是相同功率,也可以是不同功率。无论怎样组合连接,最后所构成的三极管的放大倍数都是二者放大倍数乘积。电路连接一般有四种接法:即NPN+NPN、PNP+PNP、NPN+PNP、PNP+NPN。

复合三级管的主要特点

(1)放大倍数大(可达数百、数千倍);

(2)驱动能力强;

(3)功率大;

(4)开关速度快;

(5)可做成功率放大模块;

(6)易于集成化。

符合三极管的主要用途:

 

(1)用于大负载 驱动电路

(2)用于音频功率放大器电路;

(3)用于中、大容量的开关电路;

(4)用于自动控制电路。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三极管特性曲线的问题,特别是图解、半导体原理相关的部分。首先,我需要回顾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确保回答准确。 用户提到了两个引用:引用[1]关于三极管的工艺结构和PN结,引用[2]详细说明了BJT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尤其是UCE变化对曲线的影响。我需要结合这些信息来组织回答。 首先,三极管分为输入和输出特性曲线。输入特性描述的是基极电流IB与基射电压UBE的关系,而输出特性则是集电极电流IC与集射电压UCE的关系,同时涉及IB的影响。根据引用[2],当UCE较小时,输入特性接近二极管伏安特性,因为集电结接近短路;随着UCE增大,集电结收集能力增强,导致IB对UBE更敏感。这部分需要详细解释,并可能加入图解说明。 关于半导体原理,引用[1]提到PN结的不同结构导致不同元件。三极管由两个PN结组成,工作于放大状态时需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这部分需要结合半导体载流子的运动,比如扩散和漂移过程,解释电流放大的机制。 用户可能需要图解辅助理解,但根据系统指令,无法直接插入图片,所以需要用文字描述各区的形状变化,比如输入曲线的类似二极管特性,输出曲线的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等。此外,引用[2]中的UCE对输入特性的影响需要具体说明,例如当UCE增加时,曲线右移或斜率变化的原因。 还需要注意回答的结构,分输入和输出特性两部分,每部分详细说明参数变化的影响。同时,生成的相关问题要围绕三极管特性曲线的应用、测量方法、半导体原理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工作区的状态,确保覆盖用户可能的进一步疑问。 最后,检查是否符合LaTeX格式要求,所有公式使用$...$或$$...$$,如放大倍数$\beta = \Delta I_C / \Delta I_B$。确保引用标识正确添加,例如在提到输入特性曲线变化时引用[^2]。 总结回答的结构: 1. 输入特性曲线:UBE与IB的关系,UCE的影响; 2. 输出特性曲线:UCE与IC的关系,IB的作用; 3. 半导体原理:PN结结构,载流子运动; 4. 应用与测试方法; 5. 相关问题生成。</think>### 三极管特性曲线图解与半导体原理 三极管特性曲线是理解其工作原理的核心工具,主要包括**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结合半导体PN结的载流子运动规律进行分析。 --- #### 1. 输入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描述**基极电流$I_B$与基射电压$U_{BE}$**的关系,固定$U_{CE}$(集射电压)时: - **当$U_{CE}=0$时**:集电结和发射结均正偏,输入特性类似二极管正向伏安特性曲线(指数增长)[^2]。 - **当$U_{CE} \geq 1V$时**:集电结反偏,发射区注入基区的电子被集电极高效收集,$I_B$显著减小,曲线右移(相同$U_{BE}$下$I_B$更小)。 $$ \text{输入特性方程近似:} \quad I_B \approx I_S \left( e^{\frac{qU_{BE}}{kT}} - 1 \right) $$ --- #### 2. 输出特性曲线 输出特性描述**集电极电流$I_C$与集射电压$U_{CE}$**的关系,以$I_B$为参数,分为三个工作区: - **放大区**:$U_{CE} > U_{BE}$,集电结反偏。$I_C$由$I_B$控制,满足$I_C = \beta I_B$($\beta$为电流放大倍数),曲线近似水平。 - **饱和区**:$U_{CE} < U_{BE}$,集电结正偏。$I_C$受$U_{CE}$和$I_B$共同限制,曲线陡峭。 - **截止区**:$I_B=0$,$I_C \approx 0$(仅存在微小漏电流)。 $$ \text{输出特性关键参数:} \quad \beta = \frac{\Delta I_C}{\Delta I_B} \quad (U_{CE} \text{恒定}) $$ --- #### 3. 半导体原理 三极管由**发射区、基区、集电区**构成,通过掺杂形成两个PN结: - **发射结正偏**:发射区电子注入基区(扩散运动)。 - **集电结反偏**:基区电子被集电区电场“扫入”集电区(漂移运动)。 - **基区薄且轻掺杂**:减少电子复合,提高电流放大能力[^1]。 --- #### 4. 特性曲线的应用 - **电路设计**:确定放大区范围,避免饱和/截止。 - **故障诊断**:通过实测曲线偏移判断三极管老化或损坏。 - **参数提取**:从曲线斜率计算$\beta$、输出阻抗等。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