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请务必确保掌握PN结、二极管原理详解与应用中的内容
- 对于三极管的符号、PNP和NPN的区别等基础知识这里不做讲解
1 原理
先以NPN三极管为例:
- 图中集电极电子应该画少点(掺杂少),尺寸应画高些(体积大,不易发热),后面会有说明
基极和发射极正偏,所以发射极的电子会扩散到基极。由于集电极和基极PN结反偏,其耗尽区增大,方向为N->P的电场增大。此时增大电压不像正常浓度掺杂的PN结一样随着电压增大而漂移电流几乎不变,因为基极的掺杂很少且很薄,所以扩散到基极的电子几乎没有时间与基极的空穴结合(仅有少部分结合),大部分电子可以很容易到达上面反偏PN结的内电场而进入集电极。
工艺制作:
(1)基极:必须非常薄、掺杂浓度非常低
(2)发射极:向基极注入电子,所以掺杂要很多
(3)集电极:严格来说,可以不管集电极的掺杂的多少,但我们不希望C-B的PN结被击穿,所以要保证其很大的击穿电压。回忆一下齐纳二极管,其掺杂高,所以击穿电压小。而现在基极掺杂很少,所以集电极掺杂越少,击穿电压就会越大。所以集电极的掺杂应该要少。
- 在某些晶体管中集电极掺杂浓度介于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而有些晶体管集电极掺杂比基极还少,所以没有硬性规定
(4)尺寸:集电极尺寸应该比基极大,这样电流流过时,不会那么容易发热;而基极为了高掺杂,所以不能太大。
所以实际的三极管可能是这样的:
2 特性
以下以共射极放大器为例分析
2.1 电流
从基极出来的电子和从集电极出来的电子最终都会回到发射极(B、E、C最终都接地),当作注入电子。即IE=IB+IC。
2.2 输入特性:IB与UBE
- 当UBE<0.7V时,B和C极几乎没有电流
- UBE>0.7V时,IB激增,但是IB相对于IC来说还是很小。
- 如果增大UCE,则上面PN结的耗尽区增大,则UBE需要更大,IB的才会开始激增。但这个变化很小,所以可以认为UCE不影响UBE的大小。
2.3 输出特性:Ic与UCE
当UC的值低于0.7V时,上面的PN结正偏。假设是0.3V,UBC=0.7-0.3V=0.4V,耗尽区宽度减小,C极电子可能会扩散到B极,而E极扩散到B极的电子,还是会扩散到C极,但没以前那么容易了。所以此时IC会随着UCE的减小而减小。
2.4 放大、饱和、截止
如图所示,假设晶体管放大倍数为100倍,C极接3V然后一个1K电阻,此时C极最大电流ICmax=3mA。
(1)截止区:当UBE<0.7V时截止,此时IB≈IC=0,C极电阻没有压降,所以UCE达到最大值3V
(2)放大区:UBE≈0.7V且β*IB<ICmax,前面说了这个压降几乎不受UCE影响,对于Si一般是0.7V。此时,0V<UCE<3V。
(3)饱和区:UBE≈0.7V且β*IB>ICmax,由于C极电流不可能高于3mA,所以IC保持在最大3mA不能再升高,UCE=0。
开关作用:
- 饱和区时,C极电流最大、UCE=0,相当于CE极短路
- 截止区时,C极没有电流、UCE达到最大值,相当于CE极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