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极管(Transisto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因其具有放大、开关等多种功能,成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组件之一。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三极管。
一、背景
三极管的发明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三位科学家共同发明的。1956年,三位科学家因为这项发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三极管的发明被认为是电子技术的一次革命,它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电子管,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效率更高。
二、定义
三极管(BJT,双极型晶体管)是通过在同一个硅片上利用不同的掺杂方式形成三个区域,并在它们之间形成两个PN结,从而构成的电子元器件,其主要功能是放大信号或开关电子信号(在实际使用中三极管多用于开关功能,一般不做放大使用,因为三极管放大系数不稳定,受温度影响较大)。
三极管有三个端口:基极(B),集电极(C),发射极(E)。根据结构类型,三极管主要有两种类型:NPN型和PNP型。
NPN PNP
三、分类
根据材料和结构,三极管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方式如下:
分类依据 | 分类类型 | 描述 |
---|---|---|
材料类型 | 硅三极管(Si) | 采用硅作为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广泛应用。 |
锗三极管(Ge) | 采用锗作为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子流动性,但耐热性较差。 | |
工作类型 | 放大型三极管 | 主要用于信号放大,如音频放大、射频放大等。 |
开关型三极管 | 用于信号的开关控制,如继电器、开关电源等。 | |
结构类型 | NPN型三极管 | 基极为P型半导体,发射极为N型半导体,集电极为N型半导体。 |
PNP型三极管 | 基极为N型半导体,发射极为P型半导体,集电极为P型半导体。 |
补充:N型半导体带负电(充满自由电子),P型半导体带正电(充满空穴,空穴带正电)。
四、工作原理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半导体的电流控制特性。简言之,三极管的工作依赖于基极电流的控制作用。它的工作区域分为三个:截止区、放大区和饱和区。下面是更详细的分析:
NPN三极管工作原理
基本工作原理
-
基本构造与工作区域:
-
NPN三极管由三个区域组成: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其中发射极和基极之间形成发射结,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形成集电结。
NPN三极管结构
-
-
电流控制:
- 三极管本身不能将小电流直接变为大电流,它的作用是通过基极电流(Ib)控制流过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流(Ic)。这一过程依赖于基极电流对集电极电流的放大作用。
NPN PNP NPN三极管工作原理图
- 三极管本身不能将小电流直接变为大电流,它的作用是通过基极电流(Ib)控制流过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流(Ic)。这一过程依赖于基极电流对集电极电流的放大作用。
-
发射极电流(Ie):
发射结加上正向电压(Vbe,即 Power 和 GND 之间的电压),导致发射极的电子扩散到基极区,发射极电流(Ie)是从发射极流出的电子数量。
这些电子经过发射结(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PN结)进入基区,形成发射极电流(Ie)。
Ie是由扩散运动形成的。 -
基极电流(Ib):
一部分发射极的自由电子在基极区与空穴复合,形成基极电流(Ib)。
因为基极的区域非常薄,而且掺杂浓度较低,所以基极Ib电流是非常小的,通常比集电极电流(Ic)小几个数量级,
Ib是由发射极电子和基区空穴复合形成的。 -
集电极电流(Ic):
另一部分发射极的自由电子并不与基极的空穴复合,而是漂移至集电区,并最终流入集电极,这部分电流就是集电极电流(Ic)。
集电结加上反向电压(Vce,即 3.3V 和 GND之间的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