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二、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三、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四、软件工程
4.1.8以上内容见
软考_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信息化与信息系统(一)
软考_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信息化与信息系统(二)
软考_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_信息化与信息系统(三)
四、软件工程
4.2 软件架构设计
4.2.1 软件架构风格
软件架构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能否达到架构级的软件复用,也就是说,能否在不同的系统中,使用同一个软件架构
4.2.1.1 分类
- 数据流风格:包括批处理序列和管道/过滤器两种风格
- 调用/返回风格:包括主程序/子程序、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以及层次结构
- 独立构件风格:包括进程通信和事件驱动的系统
- 虚拟机风格:包括计时器和基于规则的系统
- 仓库风格:包括数据库系统、黑板系统和超文本系统
4.3 软件设计
4.3.1 结构化设计(SD)
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以SRS和SA阶段所产生的DFD和数据字段等文档为基础,是一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
4.3.1.1 阶段
- 概要设计
- 详细设计
4.3.1.2 遵循的基本原则
- 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内部高度内聚,模块与模块之间需要降低耦合度
4.3.2 面向对象设计(OOD)
4.3.2.1 基本思想
- 抽象
- 封装
- 可扩展性:其中可扩展性主要是通过集成和多态来实现
4.3.2.2 三大特征
- 继承
- 封装
- 多态
4.4 软件工程的过程管理
软件过程是软件生命周期中一系列相关活动,即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相关产品的一系列活动
4.4.1 CMMI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融合了多种模型,形成了组织范围内过程改进的单一集成模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同模型之间的不一致性和重复,降低基于模型进行改进的成本
4.4.2 两种表示法
- 阶段式
- 连续式
两者联系:各有优缺点,均采用统一的24个过程域,他们在逻辑上是等价的,对同一组织采用阶段式模型和连续式模型分别进行CMMI评估,得到的结论应该是相同的
4.5 软件测试及其管理
4.5.1 测试用例
每个测试用例应包括名称和标识、测试跟踪、用例说明、测试的初始化要求、测试的输入、期望的测试结果、评价测试结果的准则、操作过程、前提和约束、测试终止条件
4.5.2 测试方法
4.5.3 测试类型
4.6 软件集成技术
4.6.1 企业应用集成EAI
4.6.2 分类
4.6.2.1 表示集成
也称为界面集成,是黑盒集成
通常应用以下几种情况:
- 在现有的基于终端的应用系统上配置基于PC的用户界面
- 为用户提供一个看上去统一,但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应用系统
- 当只有可能在显示界面上实现集成时
4.6.2.2 数据集成
是白盒集成
4.6.2.3 控制集成
也成为功能集成或应用集成,在业务逻辑层对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是黑盒集成
4.6.2.4 业务集成
也成为过程集成,超越了数据和系统,由一系列的基于标准的,异同的数据格式的工作流组成
4.6.2.5 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
- EAI技术可以使大多数需要实施电子上午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EAI使得应用集成框架里的客户和业务伙伴都可以通过集成供应链内的所有应用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 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
5.1 物联网
- 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互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的互联
- 两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5.1.1 RFID(射频识别)
- 物联网中使用的一种传感器技术
- 可通过无线点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和光学接触
- 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
- 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更容易附在不通的产品上
5.1.2 嵌入式技术
综合了计算机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5.1.3 架构
- 应用层: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集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 网络层: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
- 感知层: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各种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
5.1.4 智慧城市
5.1.4.1 建设内容
- 通过传感器或信息采集设备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
- 通过网络将诚实数据关联、融合、处理、分析为信息
- 通过充分共享、智能挖掘将信息变成知识
- 结合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5.1.4.2 功能层
- 物联感知层
- 通信网络层
- 计算与存储层
- 数据及服务支撑层
- 智慧应用层
5.1.4.3 支撑体系
- 安全保障体系
- 建设与运营管理体系
- 标准规范体系
5.2 云计算
- 一种基于互联网计算方式
- 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
5.2.1 特性
- 动态易扩展
- 虚拟化
5.2.3 特点
- 宽带网络连接:用户需要通过宽带网络接入“云”中并获得有关的服务,“云”内节点之间也可以通过内部的高速网络相连
- 快速、按需、弹性的服务:用户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迅速获取或释放资源,并可以根据需求对资源进行动态扩展
5.2.4 服务分类
- SaaS(软件即服务):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如CRM、办公软件等)、组件、工作流等虚拟化软件的服务
- PaaS(平台即服务):向用户(开发人员)提供虚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Web应用等平台化服务。PaaS服务的重点不在于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更注重构件和形成紧密的产业生态
- L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向用户提供计算机能力、存储空间等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服务,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和长期运营管理经验
5.2.3 云平台分类
- 公有云: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云平台服务
- 私有云:为一个用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
- 混合云:将公有、私有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根据需求提供统一服务的模式
5.3 大数据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5.3.1 特征
- 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和Veracity(真实性)
- 体量大、结构多样、时效性强
- 处理大数据需要采用新型的计算框架和智能算法等新技术
5.3.2 过程
- 数据准备
- 数据存储与管理
- 计算处理
- 数据分析
- 知识展现
5.3.3 大数据的价值与应用
- 大数据征信
- 大数据风控
- 大数据消费金融
- 大数据财富管理
- 大数据疾病预测
5.4 移动互联网
- 核心是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和内容仍是移动互联网的根本
5.4.1 特点
- 终端移动性
- 业务使用的私密性
- 终端和网络的局限性
- 业务与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
5.4.2 新特点
重视对传感技术的应用
有效地实现人与人的连接
浏览器竞争及孤岛问题突出
5.5 互联网+
5.5.1 作用
- 推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 传统制造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
-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 提升制造业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5.5.2 重点
- 智能制造
-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 网络化协同制造
- 服务型制造
5.5.3 发展
- 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安、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 新型网络基础设施
- 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
5.6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眼神和扩展人的只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5.6.1 智能化的特征
- 感知能力:感知外部世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
- 记忆和思维能力:能够存储感知到的外部信息及思维产生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联想、决策
- 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学习积累知识,能够适应环境变化
- 行为决策能力: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形成决策并传达相应的信息
5.7 区块链
5.7.1 特征
- 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新型应用模式
-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利益的数据算法
- 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让每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
5.7.2 概念
- 交易:一次操作,导致账本状态的改变,如添加一条记录
- 区块: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交易和状态结果,是对当时账本状态的一次共识
- 链:由一个个区块按照发生顺序串联而成,是整个状态变化的日志记录
5.7.3 应用
比特币、分布式账本
英语词汇
- 大数据:Big Data
-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 互联网+:Internet +
- 智慧城市:Smart city
-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区块链:Block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