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阳离子脂质--可电离脂质

为降低第一代阳离子脂质的毒性、增加转染效率,Pieter Cullis、MacLachlan等科学家开发了第二代阳离子脂质,即可电离脂质。

可电离脂质的特殊之处在于,正常生理pH值条件下它们呈现电中性,并且,由可电离脂质组成的LNP会具有较小的毒性和较长的体内循环周期。此外,在内体等细胞器的酸性环境中,可电离脂质会被质子化,转变为带有正电荷的状态,从而更易与内涵体膜发生融合,促使被递送的核酸药物得以从内涵体中逃脱,快速进入到细胞质中发挥疗效。

1994年,Cullis及其团队披露了第一个可电离脂质DODAP(1,2-dioleoyl-3-dimethylammonium propane),并证明可通过pH梯度诱导合成氨基脂质的不对称分布来调节膜融合(D0l:org/10.1021/bi00208a007,1994)。

2005年,MacLachlan团队提出阳离子脂质饱和度或影响包封核酸的细胞内递送,证明了烷基侧链含多个不饱和位点的阳离子脂质可以引起更有效的转染。基于此,设计合成了含DLinDMA(1,2-dilinoleyloxy-N,N-dimethyl-3-aminopropane)或DLenDMA的稳定的核酸-脂质颗粒(SNALP),并递交了涉及结构通式的PCT申请(PCT/CA2005/000885,Protiva)。

随后,为了增加递送效率,Arbutus和UBC合作将DLinDMA连接子中的醚替换为缩酮,从而获得了DLin-KC2-DMA。此种化学变化降低了DLin-KC2-DMA的转变温度,当它与内体膜中天然存在的阴离子磷脂相互作用时,可促进其形成六边形结构的能力,该过程被认为可促进内体释放。

彼时,LNP领域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治疗窗口太窄,随着剂量提升毒性出现非常陡峭的急剧增加,为了找到能提高LNP安全和活性的新型可电离脂质,Alnylam与Pieter Cullis以及两名前Inex员工Thomas Madden和Michael Hope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一家名为AICana的公司,开始了对新型可电离脂类的探索,最终发现了MC3脂类(包含DLin-MC3-DMA)

Alnylam针对MC3脂类和特定的DLin-MC3-DMA均递交了专利申请进行保护,相应专利预计2030年到期。一系列实验证明DLin-MC3-DMA构建的LNP可有效沉默TTR基因且耐受性良好,这些发现促进了首个RNAi治疗药物Onpattro®(Patisiran)上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