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我国多地区面临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巨大压力。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只有精确找到本地污染物排放来源,结合地理、气象、环境衍生等众多原因综合分析,才能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精准决策和快速应对。
但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涉及区域范围较大、区域之间污染物传输量大、污染源种类多、污染因子相对复杂等特点,环境监管难度非常大。传统的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站房用地面积大,加上其成本及后期运营费用较高,因此很难进行大面积、精密化布点,并且基本上“说不清污染来源“。即使花大价钱采取空气监测站加密的方式进行监控,但以点位进行布置的监测数据始终很难判断污染源迁移和扩散情况,更无从确定污染发生的直接源头。
地方政府需要一套快速、高效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克服人工、视频、监测站等监管存在的数据支撑不足等问题,实现精准监控,以满足大气污染治防治需求。
“大区域”“精准”“高效快速”,无人机技术仿佛就是面对这样的关键词而生的。
2020年《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监测装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
2020年受疫情影响,生态环境部通过建立和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充分利用新型传感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测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
2021年1月7日,《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环执法〔2021〕1号)明确要求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要求在2021年底前,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建立非现场监管程序规范,积极利用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以及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科学建立大数据采集分析、违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