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排版:刘佳
审核指导:肖俊灵
“研路漫漫,伴你同行”
本文较长,建议先收藏后随时查看!以后我们将更新更多此类硬核科普,欢迎关注!
BET测试理论基于Brunauer、Emmett和Teller三位科学家提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详细阐述了多分子层吸附现象,并通过BET方程建立了单层吸附量(V_m)与多层吸附量(V)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测定颗粒的比表面积,还能用于评估孔容、孔径分布,以及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的特性。BET测试法因其广泛的应用范围、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在颗粒表面吸附性能研究及相关检测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国际和国内标准都是基于BET方程制定的,充分证明了其在科研和工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对比表面积的精确测量,不仅对颗粒性质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也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BET法测定原理
在进行物理吸附实验时,通常采用氮气作为吸附介质,而氦气或氢气则用作载气。通过将这两种气体以特定比例混合后,调节至预定的相对压力水平,使混合气体流经待测的固体样本。当样品管被置入液氮中以保持低温时,固体样品便开始对混合气体中的氮气进行物理吸附,而载气分子则不参与吸附。此过程在屏幕上显示为一个明显的吸附峰。随着液氮的移除,样品管回归至室温状态,此时之前吸附的氮气开始脱附,屏幕上相应地显示出一个脱附峰。为了进行数据校正,接下来会向混合气体中注入一定体积的纯氮气,产生一个校正峰。通过比较校正峰和脱附峰的面积,可以计算出在给定相对压力下样品的吸附量。通过调整氮气与载气的比例,能够在不同的相对压力条件下测得多个吸附量数据点,进而依据BET公式计算出样品的比表面积。通常情况下,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活性的多孔材料表现出更强的吸附能力。
2
专业名词解释
比表面积:
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颗粒所拥有的全部表面积。通常,具备较大比表面积和较高活性的多孔材料展现出更优秀的吸附性。固体物质尽管有其特定的几何形状,其表面积可以通过专用仪器进行测量和计算。然而,对于粉末状或多孔性物质,测定其表面积较为复杂,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不仅拥有不规则的外部表面,还包含着复杂的内部表面。
BET测试:
一种专门针对氮气等温吸附和脱附曲线进行的分析,特别是在相对压力P/P0范围为0.05到0.35之间的一小段曲线上。通过应用BET公式处理这一段曲线,可以得到单层吸附量的数据(V_m),进而计算出材料的比表面积。
孔宽分类及测试模式:
孔宽分类及其测试模式涉及的是物理吸附仪的三种标准测试模式:介孔、微孔以及全孔(同时包含微孔和介孔)。物理吸附仪主要用于测量直径小于50nm的孔隙,尽管它也能提供50至100nm范围内的数据,但这些结果通常仅供参考。对于大孔径样品,可以通过压汞仪来测定其孔径分布、孔体积以及比表面积等参数。
3
测试样品要求
1.BET一般只能测粉末或小颗粒样品(颗粒状请尽量物理粉碎得比较小,一般要求在3 mm以下)。
2.样品量:
a.比表面积有大概预期的前提下,可用公式:比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