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知识篇 — 芯片的失效机理

下面介绍几个于芯片有关的失效机理。

1,热载流子注入效应,热流子是指其能量比费米大几个KT以上的载流子,这些载流子与晶格不处于热平衡状态,当其能量达到或超过Si/SiO2界面势垒时就会注入氧化层中,产生界面态、氧化层陷阱或被陷阱所俘获,使氧化层电荷增加或波动不稳,这就是热载流子效应。由于电子注入时所需能量比空穴低,因此一般不特别说明的热载流子多指热电子,双极器件与MOS器件中均存在热载流子注入效应。

大多数可靠性试验证明,环境温度越高,器件退化越严重。而热载流子注入效应的情况则相反,温度越低,热载流子注入效应越明显。这是因为低温下,Si原子的震动变弱,衬底中运动的电子与硅原子间的碰撞减少,电子的自由程增加,从电场中获得的能量增加,容易产生热电子,提高注入氧化层的概率。另外也容易发生碰撞产生二次电子,这些二次电子也可以成为热电子,使注入到氧化层的热电子进一步增多,这就导致低温下热电子注入效应的增强。其次,为防止外界水分杂质等的侵入,芯片外还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钝化膜。钝化膜原用磷硅玻璃,目前多采用等离子体氮化硅膜。这种膜中含有氢,氢的原子半径极小,极易扩散进入栅下Si/SiO2界面处,取代氧与硅形成硅化物。这种硅化物的键能小,容易被热载流子打断,形成氧化层陷阱电荷或界面态,产生热载流子注入效应。针对这一问题,可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氮化硅膜保护栅氧区防止氢原子扩散。

解决办法一是考虑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二是对CV理论进行修正,即准恒定电压理论,满足开启电压可控及高电场效应足够小两方面的要求。

2,与时间有关的栅介质击穿。氧化层的击穿机理,目前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立阶段,在电应力作用下,氧化层内部及si/sio2界面处发生缺陷的积累,积累的缺陷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局部区域的电场达到某一临界值,转入第二阶段,在热、电正反馈作用下,迅速使氧化层击穿。栅氧寿命由第一阶段中的建立时间所决定。对电应力下氧化层中及界面处产生的缺陷,一般认为是电荷引起的。解决办法是控制原材料中碳氧等杂质的含量,防止污染,使Si/SiO2界面平整,然后再正常生长SiO2层,可以使用CVD生长SiO2或掺氮氧化以改进栅氧质量。

  • 2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