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程序的内存分配—Ubuntu与STM32
一、C程序的内存分配
- 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 堆区(heap)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不同,分配方式类似于链表。 - 全局区(静态区)(static)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当程序结束后,变量由系统释放 。 - 文字常量区
存放常量字符串。当程序结束后,常量字符串由系统释放 。 - 程序代码区
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正常的程序在内存中通常分为程序段、数据段、堆栈三部分。
程序段里放着程序的机器码、只读数据,这个段通常是只读,对它的写操作是非法的。
数据段放的是程序中的静态数据。
堆栈是内存中的一个连续的块。一个叫堆栈指针的寄存器(SP)指向堆栈的栈顶。堆栈的底部是一个固定地址。堆栈有一个特点就是,后进先出。也就是说,后放入的数据第一个取出。它支持两个操作,PUSH和POP。PUSH是将数据放到栈的顶端,POP是将栈顶的数据取出。动态数据存放在堆栈中。
存储区图解
二、Ubuntu验证
2.1 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定义全局变量
int init_global_a = 1;
int uninit_global_a;
static int inits_global_b = 2;
static int uninits_global_b;
void output(int a)
{
printf("hello");
printf("%d",a);
printf("\n");
}
int main( )
{
//定义局部变量
int a=2;
static int inits_local_c=2, uninits_local_c;
int init_local_d = 1;
output(a);
char *p;
char str[10] = "mona";
//定义常量字符串
char *var1 = "1234567890";
char *var2 = "abcdefj";
//动态分配
int *p1=malloc(4);
int *p2=malloc(4);
//释放
free(p1);
free(p2);
printf("栈区-变量地址\n");
printf(" a:%p\n", &a);
printf(" init_local_d:%p\n", &init_local_d);
printf(" p:%p\n", &p);
printf(" str:%p\n", str);
printf("\n堆区-动态申请地址\n");
printf(" %p\n", p1);
printf(" %p\n", p2);
printf("\n全局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n");
printf("\n.bss段\n");
printf("全局外部无初值 uninit_global_a:%p\n", &un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无初值 uninits_global_b:%p\n", &un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无初值 uninits_local_c:%p\n", &uninits_local_c);
printf("\n.data段\n");
printf("全局外部有初值 init_global_a:%p\n", &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有初值 inits_global_b:%p\n", &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有初值 inits_local_c:%p\n", &inits_local_c);
printf("\n文字常量区\n");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1);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2);
printf("\n代码区\n");
printf("程序区地址 :%p\n",&main);
printf("函数地址 :%p\n",&output);
return 0;
}
2.2 验证
命令如下:
sudo nano text.c
输入密码进入编辑text.c页面
编译text.c:
gcc text.c -o text
./text
可以看出Ubuntu中,栈区的变量地址值由上到下逐步增大,堆区的动态申请地址也是如此。
三、STM32验证
3.1 建立工程
使用STM32cubeMX建立工程,具体操作:基于MDK5实现STM32串口通信
简单来说配置就是
- SYS–>Debug : Serial Wire
- RCC–>HES : Crystal/Ceramic Resonator
- USART1–>Mode : Asynchronous
3.2 添加代码
- 重定向printf函数
在usart.c
中添加代码:
// 重定向函数
include<stdio.h>
int fputc(int ch,FILE *f)
{
uint8_t temp[1]={ch};
HAL_UART_Transmit(&huart1,temp,1,2); //UartHandle是串口的句柄
}
2. 修改main.c
在首部添加头文件并定义全局变量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定义全局变量
int init_global_a = 1;
int uninit_global_a;
static int inits_global_b = 2;
static int uninits_global_b;
void output(int a)
{
printf("hello");
printf("%d",a);
printf("\n");
}
找到while语句:
修改整块代码如下:
//定义局部变量
int a=2;
static int inits_local_c=2, uninits_local_c;
int init_local_d = 1;
output(a);
char *p;
char str[10] = "mona";
//定义常量字符串
char *var1 = "1234567890";
char *var2 = "abcdefj";
//动态分配
int *p1=malloc(4);
int *p2=malloc(4);
//释放
free(p1);
free(p2);
printf("栈区-变量地址\n");
printf(" a:%p\n", &a);
printf(" init_local_d:%p\n", &init_local_d);
printf(" p:%p\n", &p);
printf(" str:%p\n", str);
printf("\n堆区-动态申请地址\n");
printf(" %p\n", p1);
printf(" %p\n", p2);
printf("\n全局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n");
printf("\n.bss段\n");
printf("全局外部无初值 uninit_global_a:%p\n", &un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无初值 uninits_global_b:%p\n", &un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无初值 uninits_local_c:%p\n", &uninits_local_c);
printf("\n.data段\n");
printf("全局外部有初值 init_global_a:%p\n", &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有初值 inits_global_b:%p\n", &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有初值 inits_local_c:%p\n", &inits_local_c);
printf("\n文字常量区\n");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1);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2);
printf("\n代码区\n");
printf("程序区地址 :%p\n",&main);
printf("函数地址 :%p\n",&output);
3. 配置Target
点击“魔术棒”进入工程配置
3.3 编译烧录
选择生成的hex文件进行烧录:
打开串口调试助手:
可以看出stm32中,栈区的变量地址值由上到下逐步减小,而堆区的动态申请地址值从上到下逐步增大。
对比总结:Ubuntu在栈区和堆区的地址值都是从上到下增长的,stm32的栈区的地址值是从上到下减小的,堆区则是从上到下增长的。从每个区来看,地址值是从上到下逐步减小的,即栈区的地址是高地址,代码区的地址是处于低地址。
四、基于STM32进行内存分析
4.1 内存分布
在一个STM32程序代码中,从内存高地址到内存低地址,依次分布着栈区、堆区、全局区(静态区)、常量区、代码区,其中全局区中高地址分布着.bss段,低地址分布着.data段。
总的分布如下所示:
内存地址 |
---|
栈区 |
堆区 |
.bss段 |
.data段 |
常量区 |
代码区 |
栈区(stack)
临时创建的局部变量存放在栈区;
函数调用时,其入口参数存放在栈区;
函数返回时,其返回值存放在栈区;
const定义的局部变量存放在栈区。堆区(heap)
堆区用于存放程序运行中被动态分布的内存段,可增可减;
可以有malloc等函数实现动态分布内存;
有malloc函数分布的内存,必须用free进行内存释放,否则会造成内存泄漏。全局区(静态区)
全局区有.bss段和.data段组成,可读可写。
.bss段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bss段;
初始化为0的全局变量和初始化为0的静态变量存放在.bss段;
.bss段不占用可执行文件空间,其内容有操作系统初始化。
.data段
已经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data段;
静态变量存放在.data段;
.data段占用可执行文件空间,其内容有程序初始化;
const定义的全局变量存放在.rodata段。常量区
字符串存放在常量区;
常量区的内容不可以被修改。代码区
程序执行代码存放在代码区。
字符串常量也有可能存放在代码区。
4.2 不同数据的存放位置
RAM又称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的内容可通过指令随机读写访问。RAM中的存储的数据在掉电是会丢失,因而只能在开机运行时存储数据。
其中RAM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Dynamic RAM(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另一种是Static RAM(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
ROM又称只读存储器,只能从里面读出数据而不能任意写入数据。ROM与RAM相比,具有读写速度慢的缺点。但由于其具有掉电后数据可保持不变的优点,因此常用也存放一次性写入的程序和数据,比如主版的BIOS程序的芯片就是ROM存储器。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代码区和常量区的内容是不允许被修改的,ROM(STM32就是Flash Memory)也是不允许被修改的,所以代码区和常量区的内容编译后存储在ROM中;而栈、堆、全局区(.bss段、.data段)都是存放在RAM中。
4.3 STM32地址的分配
-
在Option的Target页面,可以看到STM32的地址分配如下:
ROM的地址分配是从0x8000000开始,整个大小为0x10000,这个部分用于存放代码区和文字常量区;RAM的地址分配是从0x20000000开始,其大小是0x5000,这个区域用来存放栈、堆、全局区(.bss段、.data段)。 -
编译工程后在Build Output页面,可以看到Code、RO-data、RW-data、ZI-data四个代码段的大小。
其中Code是代码占用大小,RO-data是只读常量、RW-data是已初始化的可读可写变量,ZI-data是未初始化的可读可写变量。 -
若想知道RAM和ROM的使用情况如何,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RAM = RW-data + ZI-data
ROM = Code + RO-data + RW-data
五、小结
通过本次验证实验,对C程序的内存分配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到了具体分配的内容。且对比Ubuntu与STM32进行验证,发现不同的系统下区域内的地址值变化也是不同的。最后,用了这么久的Keil,输出窗口的Program Size第一次有了存在感,以前大约知道它是内存占用大小的数值,但现在知道了它的具体定义!
六、参考资料
https://blog.csdn.net/qq_43279579/article/details/110308101
https://my.oschina.net/mizhinian/blog/4472814
https://blog.csdn.net/qq_54496810/article/details/12192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