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 美德之一。颔首低头以示恭敬,功劳让与别人,得意时不忘形,互相礼让,秉持一颗审慎谦卑之心。
人生在世,有时需要强调自我,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谦虚这个有时代代表性的美德渐渐被我们遗忘。
虽然我不短自我告诫要虚心,但是不免自我陶醉,心生自满情绪。仔细想来,所具备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并没有非我不可的风必然性。
才能天授,借来之物。
杰出的才能,及创造的成果,属于我却不归我所有。才能为“公” 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这就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
那些充满私欲的领导,才能无不高人一等,但却丑闻缠身,贪污渎职,是因为认为才能纯属私有,所以满足了私欲。
领导的要求是德重于才
思维方式,指人生态度,哲学,思想,伦理观。
“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俸禄”
凡位居人上者,比才干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才能出众的人,往往容易做才能的奴隶,把才能用错方向。因此需要有一种力量 来控制才能发挥的方向。
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他所著的《呻吟语》一书中明确提出: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
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此三种为:人格,勇气,能努力。他希望领导者都具备。但是重要性三二一递增。
反省,不忘磨砺人格。
战后日本,很多只具备第三等资质。第一二等,遭人忽视。看不到第三种,作为领导人的人格分量。
中国古典中所说,要脱离:伪、私、纵、奢侈。
不可虚伪,不可自私,补课放纵,不可奢侈。要言行高洁,严于律己。这是身居高位的领导人应尽的义务。
磨砺心志的“六项精进”
人人都需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不仅要机敏,而且要正直;不仅提高能力,而且塑造人格。这是人生目的和意义所在。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要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2.谦虚戒骄
”“谦受益” 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唤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3.天天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多次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又名已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4.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很幸福,培养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5.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积善成德)
6.不要有感性风烦恼
不要老师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锘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于工作,以免懊悔。
隐蔽念佛🙏
稻盛和夫年轻时社会还很贫困,当时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而且我努力去做的是“诚实”二字。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随着变得富足,“感谢”在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让我有一种年底发感谢邮件的冲动)
在稻盛和夫四五岁时,随父亲到鹿儿岛山上的一户人家,佛堂,听诵经。“南无,南无,谢谢!”
其实这两个字在这里应该念“na mo”,是“拿摩”的发音
随时准备说“谢谢”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必需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随时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样的心态非常重要。
困难来了是成长,感谢;好运来了,是上天的眷顾,更要感谢。
感谢来自于满足,不满足不会产生感谢之心。只要具备感谢之心,就能品味满足的感觉。
喜悦要直率表露
感谢时幸福之源,率直之心是进步之母。
松下幸之助一贯强调“率直之心”非常重要。松下先生自己没有学问,所以总是主动请教别人的方法促使自己进步。
“率直之心”的解释:不是盲从的向左向右,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
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审视自己的大眼睛,耳聪目明。
取得了小成就,高兴地跳起来,用整个身体来表达喜悦。然而一个助手冷眼相看,觉得轻浮。
他反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果,也应该把自己的喜悦心情直率的表达出来。即使看起来有一点轻浮,但是,把内心的喜悦之情,感激之心率直地表达出来,可以称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持续这这种枯燥的研究和单调工作。
”“神啊,对不起发!” 无意中逞威风,说了过头的话。第二天再以谦虚的态度重新开始,讲“终生当学生”的信条铭记于心。
托尔斯泰的感叹
除了感谢之心,反省之心外,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任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
旅人,老虎,悬崖,藤条,三条巨龙,老鼠,蜂蜜的故事:
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老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是时间的流逝。藤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 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
释迦摩尼告诉我们,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
切断 蛊惑人心的“三毒”
红龙比喻恼怒,就是瞋chen;
黑龙比喻欲望,就是“贪”;
蓝龙比喻忌妒、憎恨、发泄不满,就是“痴”。佛教称贪瞋痴为“三毒”。
要想完全消除三毒不可能,但可以努力抑制他们、控制他们。具体做法,没有捷径,属于诚实、感谢、反省之类的简单易行的修炼。
日常生活中必须对各种事情作出判断。这是瞬间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这种情况,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的判断。暂停片刻,吸一口气自问自答:“我这个想法,这个判断,是否出于个人的愿望,是否夹杂私心?”
在作出判断之前,给自己一个“理性缓冲程序”。
先人后己,利他之心。有利他之心,人就不再为欲所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拔“正剑” 成功,拔“邪剑”灭亡
你的愿望——只要出于为社会为世人的美好心灵,就一定能实现。因为最高尚的愿望一定能带来最理想的结果。
人有两把剑——正义之剑和邪恶之剑。
拔出正剑时,神明就鼎力相助;拔出邪剑时,神灵就冷眼相向了。
邪剑,卑微的愿望,再强也只是短暂的快乐,和成就。
所以要思考高尚的理想是何为? 拔出正剑。
劳动的喜悦是人世间最大的喜悦
关于磨练心志,提升人格,前面提了若干方法。而要成就事业,要充实人生,“勤奋”必不可少。就是拼命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通过勤奋工作,人们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厚重的人格。
发自内心的欢喜和快乐,存在于工作之中。兴趣和游戏获得的快乐,在工作之余,这些只能获得一时的快感。决不会尝到从心底涌出来的惊喜和快乐。
认真工作带来的果实,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实感,它还起到了修行的作用,磨练人格,奠定我们做人的基石。
在禅宗的寺庙里,僧侣们要煮饭,要打扫庭院,要做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杂差。这同坐禅有同等的意义。认真投入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与通过坐禅获得精神统一。
所谓开悟,就是提升心性。释迦摩尼讲的开悟方法: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
在修佛的道上,要接近开悟的境地,就要实行“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练心志、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有六项:
1.布施
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之心。先人后己,关爱别人,抱着这种意识度过人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谓布施,本来的意思是施舍。即使付出自我牺牲,也要为众人尽力。没有能力这么做,也要具备这样一颗与人为善之心。
心中充满关爱他人的善念,人就能提升自己的心性。
2.持戒
这一条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人不可为的恶行必须戒除。前文提到,人抱有种种烦恼,很难摆脱“贪瞋痴”这三毒的纠缠。正因如此,必须着力抑制这类烦恼,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不要贪心,不要猜忌,不要嫉妒,不要憎恨。。。
3.精进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就是要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做到“不亚于任何人”的程度。在序言里,我介绍了二宫尊德德事例,像他那样拼命精进,才能提升心性,磨砺人格。古今东西所有伟人概莫例外。
4.忍辱
不屈于苦难,忍得住痛楚。人生本来就是波澜万丈,我们活在这世上,会遭遇各种艰难困苦,但是绝不能被他击垮,绝不能逃避,硬着头皮顶住,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这就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人格。
5.禅定
浮躁的社会,紧张的工作,快速的节奏,在这样的氛围中,往往无暇深入思考问题。但正因为这样,至少每天一次,我们要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不必打坐,也不必冥想,在忙碌之中,腾出片刻工夫,静心养性。这一点很重要。
6.智慧
实行上述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项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到那时就能够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即宇宙的真理,换句话讲,就是接近释迦摩尼所说的智慧。
每天的劳动磨砺心志
公务、家务、学习——也是一种修行。
努力不休,不畏艰辛,潜心钻研,坚忍不拔。在这种精进的过程中,他们达到的境界,那种人格的高度、心灵的深邃,非同凡响。
木匠,棒球运动员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劳动被过度“唯物化”,所谓工作,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取报酬的手段。
有一个时期,社会有一种风气:把热情工作看成了罪恶。日本人中欧美派的劳动观认为,休闲才能孕育精神富裕。对此,稻盛和夫持否定意见。
前文讲过,工作蕴含着磨练心志、提升人格等精神方面的意义。
想起了一部电影:小森
较之玩乐,劳动更能让人快乐——这是精神的感受;
简单劳动也能钻研改进,体会其中的兴味——这是工作的技巧;
不是被迫、被动的工作,而是自己作为工作的行为主体发挥作用——这是劳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