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贵州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出现了两辆无人驾驶的“小巴士”~
据悉,这款引人注目的无人驾驶小巴(Robobus)是由PIX Moving精心打造的一款移动空间产品,一次能够容纳6名乘客,并拥有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小巴完全摒弃了传统车辆的设计元素,驾驶舱、方向盘、脚踏板以及后视镜等一概没有。它的车身采用了对称式设计,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使车辆不再区分车头和车尾,从而实现了双向行驶的功能。
从概念到现实: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
可以看到,无人驾驶如今正逐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国外的特斯拉FSD V12到贵州本土的推出的无人驾驶小巴,都表明了自动驾驶技术已经从概念转变为了大众都触手可及的现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一变革呢?
创新设计:无人驾驶的灵魂
小编认为创新的设计是让这些高科技产品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关键。以“洋芋巴士”为例,它摒弃了传统车辆中的驾驶舱、方向盘等元素,并采用了独特的对称式设计,实现了不分车头车尾的双向行驶功能。这种设计理念大大提高了车辆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独特性。
数据与算法:无人驾驶的大脑
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行驶数据来学习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这些数据不仅包括道路信息、交通信号灯、行人行为等,还包括天气条件和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通过对大量场景的学习,不断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决策能力。
算力资源:无人驾驶的动力源泉
除了数据和算法之外,强大的算力资源也是无人驾驶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在无人驾驶的场景中,车辆的传感器每秒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处理和分析,以便车辆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自动驾驶所需的数据规模、算力规模远远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同时,在美国多轮制裁之下,国内采购GPU更是难上加难,大部分企业手里拥有的算力资源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在算力受限的情况下进行自动驾驶的研发,成为了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小编猜想无人驾驶的落地是对我们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预示,相信智能化生活已经到来~
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