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源端口的防雷设计中,防雷器件(Surge Protection Devices, SPDs)是保护设备免受雷击、浪涌等瞬态过压损害的关键屏障。以下是主流防雷器件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度解析:
一、防雷器件的特点对比
器件类型 | 压敏电阻(MOV) | 气体放电管(GDT) | TVS二极管 | 瞬态抑制晶闸管(TSS) |
---|---|---|---|---|
响应时间 | 25ns~100ns | 数百ns~μs级 | <1ns | 10ns~100ns |
通流能力 | 高(kA级,如20kA 8/20μs) | 极高(10kA~100kA) | 中低(数百A) | 中(1kA~5kA) |
钳位电压 | 较高(与电流相关) | 极低(击穿后≈20V) | 精确(固定钳位电压) | 低(钳位电压可调) |
寿命 | 有限(多次冲击后性能退化) | 长(无老化效应) | 长(可承受数千次冲击) | 中等 |
静态功耗 | 漏电流μA级 | 零漏电流 | 漏电流nA级 | 零漏电流 |
成本 | 低 | 中等 | 高 | 较高 |
二、防雷器件的核心工作原理
1. 压敏电阻(MOV)
-
原理:基于氧化锌(ZnO)半导体的非线性伏安特性。
-
常态:高阻抗(阻值>1MΩ),漏电流极小。
-
过压触发:当电压超过阈值(V1mA),晶界击穿,阻抗骤降(可低至Ω级),将浪涌电流泄放到地。
-
-
特点:
-
电压-电流关系:I=k⋅Vα(α≈30~50,非线性强)。
-
缺点:钳位电压随电流增大而升高,存在老化失效风险。
-
2. 气体放电管(GDT)
-
原理:利用惰性气体(如氖气)的击穿放电特性。
-
常态:极高阻抗(>1GΩ),无漏电流。
-
过压触发:当电压超过直流击穿电压(DC Spark-over Voltage),气体电离形成低阻通路。
-
-
特点:
-
通流能力极强(可达100kA),但响应慢,需配合MOV/TVS使用。
-
缺点:击穿后维持电压低(≈20V),需防后续电流(如电源续流)导致持续导通。
-
3. TVS二极管
-
原理:雪崩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特性。
-
常态:高阻态,漏电流nA级。
-
过压触发:电压超过击穿电压(VBR)时,雪崩效应使电流急剧增大,钳位电压稳定在VC。
-
-
特点:
-
钳位电压精准(如时源芯微15TS15CAVC误差±5%),响应极快。
-
4. 瞬态抑制晶闸管(TSS)
-
原理:基于晶闸管的电压触发导通特性。
-
常态:高阻态。
-
过压触发:电压超过击穿电压后,进入负阻区,导通后维持低电压(≈3~5V)。
-
-
特点:
-
兼具高通流和低钳位电压,但需配合限流电阻防止闩锁效应。
-
三、典型应用场景与设计要点
1. 交流电源输入端防护(如220VAC)
-
三级防护架构:
-
第一级(粗保护):GDT泄放雷击大电流(10/350μs波形)。
-
第二级(中级保护):MOV处理8/20μs浪涌。
-
第三级(精细保护):TVS钳位残压至安全水平。
-
-
设计要点:
-
级间退耦:串联电感(如10μH)或电阻(10Ω)防止能量回灌。
-
安全距离:MOV与GDT间距≥20mm,避免电弧跳闪。
-
2. 直流低压端口防护(如48V通信电源)
-
两级防护方案:
-
初级:MOV吸收浪涌能量。
-
次级:TVS(如SMCJ58A)进一步钳位至48V以下。
-
-
设计要点:
-
并联自恢复保险丝(PPTC)防止MOV失效短路。
-
PCB走线宽≥2mm以承受kA级瞬态电流。
-
3. 高频信号线防护(如以太网PoE)
-
方案:TSS + TVS阵列
-
设计要点:
-
电容匹配:选择低电容TVS(如0.5pF)避免信号失真。
-
共模防护:GDT跨接在信号线与地之间,抑制共模浪涌。
-
四、选型关键参数与标准
参数 | 压敏电阻(MOV) | 气体放电管(GDT) | TVS二极管 |
---|---|---|---|
关键指标 | 最大持续电压(Vrms) | 直流击穿电压(Vdc) | 击穿电压(VBR) |
通流能力(8/20μs) | 脉冲放电电流(8/20μs) | 峰值脉冲电流(IPP) | |
测试标准 | IEC 61000-4-5(4kV浪涌) | ITU-T K.21(雷击测试) | ISO 16750-2(汽车浪涌) |
五、失效模式与防护策略
器件 | 常见失效模式 | 防护措施 |
---|---|---|
MOV | 老化漏电增大或短路 | 串联保险丝,并联温度熔断器 |
GDT | 续流导致持续导通 | 串联MOV或限流电阻(≥100Ω) |
TVS | 过流烧毁(开路) | 多级防护分担能量,避免单点失效 |
六、实战案例:光伏逆变器AC输出端防雷设计
-
威胁分析:
-
雷击感应浪涌(6kV/3kA,8/20μs)、电网波动(过压±30%)。
-
-
防护方案:
-
第一级:GDT(R2310X,10kA)泄放大部分能量。
-
第二级:MOV(25D820K,8/20μs 20kA)钳位至1.5kV以下。
-
第三级:TVS(1.5KE400A,400V钳位)保护IGBT驱动电路。
-
-
布局优化:
-
防雷器件靠近端口,泄放路径最短化(<50mm)。
-
地平面独立分割,避免噪声耦合。
-
七、总结
-
高压大电流场景:优先采用 GDT+MOV 组合,兼顾通流能力与成本。
-
精密低压电路:选择 TVS 或 TSS,确保精准钳位与快速响应。
-
高频信号防护:需平衡 电容、通流 和 封装,避免信号完整性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