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的Science和2012年的Nature materials两篇文章出现后,超表面(Metasurfaces)的研究算是“火”起来了。超表面在界面处排布微结构提供梯度折射率渐变,在动量空间提供目标的水平波矢,进而实现光束在自由空间、界面表面处更丰富的调控。
目前,超表面在工程方面的应用还是较少,但是,相关的研究论文还是很多,研究方向也不少。这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技术革新进程的趋势。
超表面这种离散相位处理的衍射器件,其效率是很大的问题,尤其对于大角度光束偏转,效率会降的更低。一些超构光栅,或是非局域超构表面,或是支持leaky mode的衍射结构的提出给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相位的调控同衍射效率一样重要。上述的超构光栅或者非局域超表面在控制光场时是不同于传统的像素化构建的局域超表面。后者多是通过调控不同级次的能量分配来构建拟合目标相位。
文献中超表面、非局域超表面对相位曲线拟合的方案示意
结合上图,以往的超表面多是通过相同周期结构,内部含有不同直径的圆柱、圆孔,或含有不同长、宽的纳米柱实现不同的出射相位。而后,将目标相位在空间上均匀的离散若干区域,在离散区域排布不同微结构匹配目标相位。
以上的方案对于一个线性相位还好,如何是非线性相位则很难拟合到理想结果。而文章给出的方式是利用更大的周期结构控制不同的衍射级次的衍射系数来实现相位拟合。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结构并没有在空间中离散的很紧密,而是通过不同出射方向的平面波(不同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