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理定律之三

十一、情来不自禁

由于情绪性主题在主题竞争中具有突出优势,我们必须重点讨论一下。

现在我们知道,情绪是体内化学和神经反应的一些模式,具有生理调节作用,以产生使有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有利状态。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对情绪的主流研究中,将人类情绪归纳为少数的基本情绪和由这些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无数的复合情绪。对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期待和吃惊七种基本情绪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多多少少揭示了一些它们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快乐被认为是正性情绪,悲伤、恐惧、愤怒和厌恶是负性情绪。期待和吃惊本身既非正性情绪亦非负性情绪,但他们与前述某种情绪组合之后的复合情绪则有了正负性之分。如期待好结果中的快乐被称为乐观,是正性情绪;在吃惊的同时感到恐惧被称为惊恐,是非常负性的情绪。

从感受恐惧刺激的神经过程中分析,恐惧情绪产生阶段发生在注意阶段之前,因此确立了情绪的产生机制独立于意识活动之外的事实。换句话说,通过意识活动可以产生情绪,不通过意识活动也能产生情绪。这是一个重要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结论。

如某一件惨案“骇人听闻”,就是通过听者的意识活动来产生恐惧情绪的例子,因为他(她)并没有直接从现场看到。可是科学家发现,你见到蛇的一瞬间就已产生了恐惧,然后你才意识到。

关于情绪表达和情绪反馈,我在第二篇中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重复。正是因为有情绪表达功能,我们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理解他人的情绪,知道别人愤怒时会怒目圆睁,发现小孩鬼头鬼脑时知道其大概因做了错事怕被追究,等等。当然,这种观察并不精确,对于象爱莫能助这样的复杂情绪,就难以判断了。

情绪产生之后,对感觉、注意和记忆等心理过程都有很强的作用,因此带有情绪色彩的主题就比没有情绪色彩的主题更具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唤醒”是与情绪紧密联系的另一项非常重要的神经调节功能,它直接激发中枢神经系统到某一活跃程度,也就是某一唤醒水平。人在深睡(非梦境)或昏迷状态时唤醒水平最低,任何心理主体的唤醒水平都必然高于最低状态。任何新异或重要的刺激都能引起唤醒,但是仅仅新异的刺激所引起的唤醒是短暂的,很快即会消失,只有由情绪刺激引起的唤醒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在神经回路上,不仅情绪信号向唤醒机制输出,而且唤醒的投射也会反过来加强原先的情绪,形成一个正反馈。这样,两者互锁的机制就使心理主体一旦形成某种强烈的情绪就不容易很快摆脱,给情绪性主题增加了第二种竞争优势。

因为情绪性主题往往太强烈,造成注意力过于集中,有时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有个“意气扬扬”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乘车外出,他在车上温良谦恭,而他的车夫挥动鞭子策马而行,意气扬扬,甚为自得。车夫的妻子瞧见后回家劝车夫不要那样意气扬扬、仗势自侍。车夫第二天就立即更正自己的态度,晏婴认为他是可塑之才。这里,由于驾车夫陷入得意的情绪主题之中,所以完全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对实际生活中的心理主体来说,情绪在很多主题里的影响都很难完全排除,因为很难没有背景情绪。情绪性主题自不必说;考试时考生难免会紧张,使该计划主题中夹杂了情绪的因素;在对话中对方的表情、语气或内容使你能感受到某种情绪信息,让应答主题有了情绪色彩;当你面对困难寻求解决办法的时候,如果有一种解决不好则危害很大的压力时,则给解惑思维带上了一些冒险或畏缩的情绪。这些未必就是纯负面的,否则进化过程中就没必要将此机制保持下来,它也帮助你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十二、主题竞争定律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讲意识核心,即对当前主题的关注以及在此主题之下对相关外部或内部对象的注意。那么意识的整体是怎么样的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其它资源在意识活动中的角色是怎样的呢?实际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资源会被意识核心整合,为当前主题服务,这些被整合起来的资源与意识核心一起工作,就构成了意识的整体。

   第一、当前主题能够控制由感觉信息所占用的注意资源。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对奕的象棋手,在布局阶段你会尽量注意双方所有棋子的位置和可能的变化,以争取击败对手或取得优势(即当前主题)。但到了残局阶段,你只会注意棋盘上所剩的那几个棋子,不会再注意已被拿到棋盘外的那些棋子,因为所剩棋子的信息是对当前主题的支持,已被吃掉棋子则与当前主题无关而不再需要注意资源。

   第二、当前主题能够控制分配给运动信息的注意资源。例如,当你骑车遇上一条横贯马路的软水管时,立刻会引起你的注意,意识活动马上进入“怎么办”的当前主题。如果你过去对此有过点经验,决定控制车速压过去的话,你就会让腿脚停止蹬踏动作,在前轮快要压到水管时刹车减速,提臀使身体离开座位以免受震动冲击,双手把直,让惯性带着车冲过水管。在这一系列的动作里,你的意识活动直接指挥着人体系统的有关部分,而通常这些部分是由自反应机制指挥的,因为当前主题的需要,自动将注意资源分配给了相关的运动信息。

   第三,当前主题能够自动整合相关的记忆信息进入被注意的内容。由于意识核心的动态活动,随时可能会触发很多的记忆信息,但只有与当前主题相关的记忆信息才会被注意,从而被整合进被注意的内容。比如,当你发现自己的汽车轮胎有点没气了的时候,马上从记忆里冒出来的可能就是附近哪里有一个可充气的地方,因为它与当前主题相关才引起注意。

   最后,我们不妨把情绪影响也看成同意识核心整合到一起的神经信息资源,它使意识的整体具有了丰富的色彩。同时,意识活动还可以通过情绪表达机制对人体系统产生影响,如一个人过度忧虑时,会“茶饭不思”,实际上就是抑制了人体系统的正常反应,等等。

   至此,我们已经建立了足够的概念来回答那个重要问题了:心理主体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地点和情景下,开始思考那个特定的问题而忽略其他问题?我把它们总结成一个定律的表述形式——主题竞争定律:

   心理主体的意识活动中将出现的下一个主题是由当前主题与各种潜在主题竞争的结果决定的,赢得竞争的主题会独享注意资源,并能够整合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资源为其所用。

   从目前神经科学的进展来看,要想全面验证这条定律,很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心理定律论》第四章第5节中,我提出了一个检验主题竞争定律的实验设想,但愿有条件又有兴趣的研究人员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做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结果。

   主题竞争定律从顶层结构揭示了作为人性最高体现的人类意识是怎么工作的,它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首先、由于心理主体大脑中的主题或注意时时在变化,因此意识活动的内容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其次、参与意识活动的各种认知资源,如感觉、运动和记忆等系统,其被调用的范围是可变的,取决于主题的灵活需要。

   第三、意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主题层次和注意层次。因此,正常人在正常状态下的心灵总体上是有条理的,分得清轻重缓急的。

十三、工作记忆

我们从主题竞争定律已经知道,心理主体的意识活动就是围绕当前主题进行的注意转移的过程。但这个说法太笼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我们要集中研究在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维过程。

思维操作离不开暂时的记忆功能,就好像电子学里中央处理器的运算离不开内部存储器的支持一样。

感觉信息在最初期的加工处理过程中,会暂存于各感觉通道相应的缓冲区内,各缓冲区之间相互独立,平行工作。这些信息只能储存很短的时间(短于一秒),然后,或者在这段时间内其被转换成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的加工信息,或者在过了这段时间后被遗忘掉。如当你学骑车的时候,那些不大的背景噪声和场地颜色不会使你产生自反应动作,也不会引起你的注意。换句话说,在感觉缓冲区里的很多神经信息既不属于习惯感觉模式,也不属于注意感觉模式。只有注意感觉模式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到达一个被称为“工作记忆”的功能区。

工作记忆通常表现为对知觉(视、听)的持续性激活,以供当前的认知加工(思维活动)之用,是对当前任务有关信息的短暂的积极保存。其神经生理机制被研究得比较多,前额叶皮层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场所。

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当前主题就符合对当前任务有关信息的短暂的积极保存的特征,理所应当是工作记忆内容的一部分。

在第五篇中,我们看到了长期显性记忆受损的HM.的病例。如果给他看一张卡片然后拿开,马上问他时,他能回答出卡片上的内容;然而如果一两分钟过去后再问他时,他就完全记不起来了。这短暂的一两分钟,既表明了其工作记忆能力基本上与正常人一样,也暗示了工作记忆可保持的时间长度。要想延长工作记忆的保持时间,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的重新激活它,如每过几十秒就重新问他同一个问题。

如果工作记忆区里的信息最终要被更新的神经信息所取代,那么为什么感觉缓冲区里的信息群被保持的时间很短(一秒之内),但工作记忆可以被保持得长一点呢(数秒至数分钟)?主要是感觉记忆区所处理的信息流量远远大于工作记忆区,因为只有在感觉缓冲区中被注意选择了的少量信息才能到达工作记忆区。这样,在工作记忆区的神经信息被后来者取代的速率就必然小得多。

不仅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能够被保存在工作记忆当中,显性记忆中的信息被激活后也会重现在工作记忆中。第十篇中那个“惘然若失”的成语故事里,戴良回到家后回忆起见到黄宪的情景,就是将显性记忆重新激活成工作记忆的例子。

          工作记忆不仅保存时间有限,而且容量有限。以及记数字为例,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工作记忆大约只能记住最多七个数字。这就是为什么你很容易用心算完成一两位数字的加法,但是位数越多的心算就越困难。

十四、心理概念

心理概念是被典型化和简约化了的、可被注意的神经信息。一个简单的心理概念可以是记忆形成过程里被敏感化了的一个神经信息单位(如“红色”或“球体”),一个复合的心理概念(如“红色球”)就是由多个简单的心理概念所组成的一个神经信息群。

   心理概念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我们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专业性描述称为“定义概念”。例如一个小孩知道照亮他周围的就是光,它可以从太阳发出来,也可以从灯泡这类光源发出来,还可以间接地被反射过来,等等。这些神经信息分别或同时在神经系统中总重复出现,造成敏感化效应,再被简约化之后,就是“光”的心理概念。而其定义概念则是:光是一种电磁波,能被人肉眼可见的光的波长范围大约在400纳米至700纳米。显然,一个定义概念也可以成为心理概念,但很可能需要受相关的教育才能实现。

   正确的心理概念是思维正确的必要条件,让我们来看看一旦形成了错误的心理概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有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春秋末期晋国贵族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于是想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然后继续砸。这里,此人对声音的传播与接收的心理概念完全错误,才作出这种遗笑千古的蠢事。

   另一个关于美女和丑女的成语故事同样有名——东施效颦。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有心痛的毛病。她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别有一番美丽。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这个东施小姐长得不美并没有错,错的是她对“美态”的心理概念,以为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就会让别人看着美,结果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丑女。

   但是必须注意,心理概念并不总是在描述水平上低于或等于定义概念,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高于定义概念的水平。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这里可以看出来,兵书上的那些定义概念远不如赵奢的心理概念更反映战场上的实际,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名将;可是赵括没有任何战场经验,只把兵书上的定义概念当成了自己的心理概念,结果断送了国家的前途。这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心理学意义。

   是否必须依靠语言或思维才能建立心理概念呢?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发现,当一个婴幼儿还不会说话时就可以建立起许多心理概念,如一项研究显示一组4个月大的婴儿会把不同的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分成类别。所以心理定律论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记忆操作而不是个思维过程,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平均年纪这么大的婴儿能够思维或使用语言。心理定律论的结论是:在幼儿学习语言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心理概念,为其过后的词汇学习打下了基础。

   当然,借助语言和思维,我们可以更快地建立更多的心理概念。但是我们在前面的这番论证,解决了“先有心理概念还是先有思维”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讨论思维过程时假设所需的心理概念已经建立起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心理概念几乎不可能不涉及到其他的心理概念,于是建立了这个心理概念就意味着同时建立了某些心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红色”的心理概念是相对于背景的其它颜色概念才能成立;“光”的心理概念会涉及“光源”的心理概念,同时也建立了因有后者才有前者的关系。

十五、自求因果和想象功能

巴浦洛夫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生理学家,曾因研究动物消化腺的创造性成果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奖。他在用狗做研究对象时,偶然发现狗的唾液分泌会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变化。当他的助手给狗食物时,狗吃到食物,会分泌很多唾液;此后又发现这只狗只要看到食物,就开始分泌唾液;再后来,只要听到助手的脚步声,唾液就开始增加。巴浦洛夫敏锐地看到了这里的问题,系统地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规律。到目前为止,这是被研究得最充分和最坚实的心理学成果之一。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当食物进到狗的嘴里,引起唾液分泌的增加,是无条件的反射,所以像食物这种刺激就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喂食者的脚步声与狗的唾液分泌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中性刺激。当脚步声出现后不久食物就呈现了,食物于是引起唾液分泌的增加。如果这样的刺激序列多次重复,狗在注意到脚步声时,不等食物出现就会引起唾液分泌的增加。因为脚步声对狗来说已不再是中性刺激,而是造成食物出现的条件了,即条件刺激,引起了条件反射。这个由中性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已在无数的被试对象(包括人)和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心理定律论运用神经信息去原理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推论:在同一个主题下被注意的多个概念(如“食物”和“脚步声”)之间更易于相互触发,形成自发寻求相互间因果关系的趋势,由于“脚步声”先被注意,“食物”后被注意,所以前者就自发地被当成了后者的因,后者自发地被当成了前者的果。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自求因果的特性。这样的统计性归纳(隐形的或显性的)所形成的因果关系常常会被推翻,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狗对脚步声形成条件反射后,如果得不到食物,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还有一个神经心理要素是想象,它是指在不依赖外界感觉刺激的条件下,靠中枢神经系统中已记忆的内容重构类似于有感觉刺激时的心理状态。如视觉-空间想象、听觉想象、……等等。目前心理学界将这类心理状态进一步划分成了表象和想象两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定律论中两种过程归于同一类,统称为想象。

   近二十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对视觉-空间想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比如说,你看见一个苹果,它在你大脑中的视觉加工区域会有一种表达;等苹果拿走以后,你再想象那个苹果,它在你的视觉加工区也会有另一种很相似的表达,这后一种表达与前一种表达有很大的重叠区域。已发现的证据表明,想象的形象在大脑中是以空间分布图的形式来表述的,不是以逻辑或语言描述的形式来表述的。很关键的一点,想象形象比感受视觉刺激需要更强的注意力。

   科学家们对听觉想象的研究也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听觉加工区既被用作感受听觉刺激,也被用作产生听觉想象。也就是说,你听一句歌曲与你想象这一句歌曲相比,两者在听觉加工区也有重叠。

   心理定律论认为:想象的实质,就是被注意的神经信息在主题控制下向感觉加工区触发,激活和重组相关的感知觉记忆而造成的心理状态。

   想象并非总是正确的。有个“疑邻盗斧”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因此,错误的想象会造成思维结果的错误。

   现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思维的三个要素:心理概念,自求因果的特性以及想象功能。接下来,我要分析意识活动如何利用这三种要素组成变化无穷的思维过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