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即为期刊前两年的文章在当前JCR 年获得的总引用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发表Article和Review总数的比值。
计算公式如下:
注意:所有来自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引文都会被用来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但只有被Web of Science 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期刊才出具影响因子。
分子与分母
分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在当年被引用次数的总和。任何文献类型的论文获得的引用次数都会被考虑在内,此外,JCR 的专门算法还会收集由于原始参考文献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元数据而无法链接到特定期刊的引用。
分母: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通常不被引用的文献类型,如通信(Correspondence)或编辑材料(Editorial material)则不计入影响因子分母。
问
SCI影响因子多少算高?
一般影响因子在5以下的在SCI期刊算是普通的期刊,5到10左右的是属于比较优秀的期刊了。期刊影响因子在一定的领域可能比较有标志性,但是不能只局限于单个领域,且虽然影响因子是我们辨别期刊级别的标志,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影响因子是不同的。
SCI分区的标准是什么?
在国内,SCI期刊主要有两种分区标准:
科睿唯安JCR分区,中科院JCR分区。(国外更注重期刊权威性和知名度,不是很注重分区。) 两种标准都是基于期刊的 IF 将SCI期刊分为四个区,只是 IF 划分区间的标准不同。
1. 科睿唯安分区
科睿唯安(汤森路透)公司制定的 JCR 分区,简称 JCR分区。(原汤森路透,2016年被收购后改名为科睿唯安。)
科睿唯安每年六月会出版《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公布去年的 IF 指标,并更新SCI数据库。IF 计算公式为
JCR 将收录的 SCI 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各学科类别按照期刊 IF 降序,平均划分为4个区(各占25%),依次为Q1、Q2、Q3、Q4。
2. 中科院分区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 JCR 分区,简称 中科院分区。
中科院分区包括两种: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
<小类分区> 借鉴 JCR 已有学科分类体系,分区与其一致。
<大类分区> 将 JCR 中所有期刊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分为 13 大类,并按照 3 年平均 IF 降序将各个大类分成 4 个区。
此外还会选出一些优秀的 Top 期刊。
3 年平均 IF 计算公式为
具体分区方法是分别将各大类的 SCI 期刊基于 3 年平均 IF 划分为一区(前5%)、二区(6%~20%)、三区(21%~50%)和四区(51%~100%)。
由上可见,有些期刊在 JCR 上可以排到 Q1,但按照中科院分区只能到排到二区/三区,即发生“掉区”情况。
问
如何正确看待SCI分区?
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SCI期刊也遵循这样的原则,所以进行了分区,即科瑞唯安公司制定的JCR分区和中科院SCl分区, 这两种分区方式均基于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进行分区的。
事实上两种分区方式都比较权威,只是作为参考用,具体怎么看,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学校/单位认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