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层蒙版解释光学中的群速度和相速度。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书上要区分相速度和群速度,不管这个,我想看看这两个速度在真实周期函数上的影响是如何的。

首先计算cos\alpha *cos\beta,直接计算三角函数我不会,利用复数做,可以取1/2*[e(\alpha )*e(\beta ) + e^{\widetilde{}}(\alpha )*e(\beta )]的实部。其中,e(a)=e^{ia}e^{\widetilde{}}(a)=e^{-ia}

这个公式说明了什么呢?1/2*[e(\alpha )*e(\beta ) + e^{\widetilde{}}(\alpha )*e(\beta )]=1/2*[e(\alpha+\beta ) + e(-\alpha +\beta )]从复平面看这个问题就非常直观了。

cos\alpha *cos\beta=向量1/2*[e(\alpha+\beta ) + e(-\alpha +\beta )]的x坐标值。

但是值并不重要,因为我更关心的是相位角度的处理。

假设E = E1 + E2 = a*cos(k1z-w1t)+a*cos(k2z-w2t)

= 2a*cos(km*z-wm*t)*cos(k*z-w*t), 根据上面的公式10-137。

再利用上面给出的公式有

E取值为a*[e(km*z-wm*t + k*z-w*t) + e(-km*z+wm*t + k*z-w*t)]的实部。

a*[e(km*z-wm*t + k*z-w*t) + e(-km*z+wm*t + k*z-w*t)]

=a*[e(k1*z-w1*t ) + e(k2*z-w2*t)]这跟上面的假设的公式就一模一样了。

=====================================================================

同理我还可以使用向量

cos\alpha *cos\beta=向量1/2*[e(\alpha+\beta ) + e(\alpha - \beta )]的x坐标值

E取值为a*[e(km*z - wm*t + k*z - w*t) + e(km*z - wm*t - k*z + w*t)]的实部。

a*[e(km*z - wm*t + k*z - w*t) + e(km*z - wm*t - k*z + w*t)]=

a*[e(k1*z - w1*t) + e(-k2*z + w2*t)]

======================================================================

那就继续写下去。

e(a)+e(b)=2*1*cos((a-b)/2)*e((a+b)/2),这里,2*1*cos((a-b)/2)是向量的模。

所以,书上的公式10-138说是幅度值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这里的2*1*cos((a-b)/2)也是向量的模。

真的很奇怪,这里。

为什么是cos((a-b)/2)是在向量的模里面,而cos((a+b)/2)不在向量的模里面呢?还有就是向量的模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向量的模必须表示原来的振幅,但是很奇怪,为什么不是使用cos((a+b)/2)呢?

其实也可以,只要b用-b替换就可以了。

=========================================================================

首先我需要写一下为什么是kz-wt,因为在空间上是余弦函数,随着z增大,曲线是延伸的方式,而在时间上呢?曲线是来自空间的后面的相位前移,所以是抵消的关系。但是这个解释过于平庸了。

真正的答案应该从波动方程的解来看待。这里的简谐波是三维的。但是我看不出来关系,没办法了。暂且不管这个。

=========================================================================

那么书上的公式10-138和10-139的群速度和相速度,其实没有绝对的划分方式。从空间上看,km和k谁大,谁就是得到相速度,谁小谁就是得到群速度。

也就是说小的是算到振幅计算公式里面,大的算到位相的公式里面。所以相速度和群速度的划分依据居然是这样的。

然后根据图10-32看出,相位公式在空间的起伏频率高,因为0的位置不受到另一个cos函数的影响, 所以可以从图中确定cos(kz-wt)的k的大小,周期波长是恒定的。

如何从图中确定cos(kmz-wmt)的波长周期呢?就是观察k周期的振幅,如果在某个位置为0的时候,不符合前后的周期波长2\pi /k,那就表示过了1/2个周期2\pi /km。所以可以从图b中观察到cos(kmz-wmt)的波长周期位图c。

现在既然可以通过观察瞬时的波形,分别得到两个余弦函数的波矢量km和k。那么就要考虑各自的波速是什么东西了。

=========================================================================

=========================================================================

说实话,这个图10-32跟时间没有任何关系,意味着时间的独立性。也就是说相公式的波长尽管很短,但是在频率上呢?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那到底是高还是低呢?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首先,我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一般只有一个余弦函数的波动函数cos(kz-wt),给出在空间上的波动曲线,当t增加了dt时候,cos(kz-wt-wdt)=cos(k(z-wdt/k)-wt),就是沿着传播方向移动曲线wdt/k个坐标单位而已。思想就是把时间上的各个点的振动看做是空间上的曲线的移动。(所以移动只是振动吗?这是个非常平庸的思想)

现在的问题是两个余弦函数的波动函数cos(kmz-wmt)*cos(kz-wt),假设km<k。

确实给出了两种振动方式,那么移动呢?利用上面的时间振动换成空间上的曲线的移动的思想,确实也有两个移动。

当经过dt的时候的时候,cos(kmz-wmt)曲线移动了wm*dt/km的距离,cos(kz-wt)曲线移动了w*dt/k的距离。问题是实际上没有这两个曲线,实际曲线是图10-32的b所示。

那能不能这样做,把图b中曲线移动wm*dt/km+w*dt/k的距离呢?不行,因为这样做是作用到了两个曲线上,这就不合理了。

这种移动方式既然不对,还有什么移动方式呢?

=========================================================================

那就是先固定cos(kz-wt)曲线,在dt时间内,移动cos(kmz-wmt)曲线的距离为wm*dt/km。

然后固定cos(kmz-wmt)曲线,在dt时间内,移动cos(kz-wt)曲线的距离为w*dt/k。

这个方法看起来非常正确,但是要在曲线上实施,就需要分层处理,这就像是ps中的图层蒙版的概念。

我给出一般形式中的波动函数Acos(k1z-w1t)*cos(k2z-w2t)...cos(knz-wnt),k1<k2<...<kn

A是矩形蒙版在最上面的,但是这个矩形蒙版上部分是高度为A的蓝色区域,下部分是最低位置为-A的无色区域。注意:我这里标记颜色是为了之后区分相位使用的。

cos(k1z-w1t)同理给出了次高位的蒙版,上部分是高度为A|cos(k1z-w1t)|的区域, 

下部分是最低位置为-A|cos(k1z-w1t)|的区域。实际上需要画出来cos(k1z-w1t)和-cos(k1z-w1t)所包围的区域,然后按照上层的蒙版的高度上下拉伸即可,这里上层高度为A,所以高度拉伸为A倍。

但是还是需要对这个区域----cos(k1z-w1t)和-cos(k1z-w1t)包围的区域----标记颜色,cos(k1z-w1t)为正的区域标记为蓝色,为负的区域标记为红色,但是要注意,还有一些区域是-cos(k1z-w1t)的区域,标记为无色。

同理cos(k2z-w2t)的蒙版也是这样画出来的,先画cos(k2z-w2t)和-cos(k2z-w2t)包围的区域,然后高度拉伸,拉伸的倍数是根据上层蒙版的区域自适应的,上图层倍数为|Acos(k1z-w1t)|,需要保证这个区域的上下边界(其实就是平面z-A上的曲面)中的+-cos(k2z-w2t)极值点伸缩到上层蒙版的区域上下边界上。

同样的需要对对这个区域----cos(k2z-w2t)和-cos(k2z-w2t)包围的区域----标记颜色,cos(k2z-w2t)与x轴包围的为正的区域标记为蓝色,为负的区域标记为红色,但是要注意,还有一些区域是-cos(k2z-w2t)的区域,标记为无色。

最终可以画cos(knz-wnt),这个就不用再画蒙版了,而是直接画曲线cos(knz-wnt)。

画好曲线之后,需要对曲线的z位置的值的符号进行判定,根据之前的图层的颜色进行判定。

统计上面的n-1个图层中,在z位置处的各个图层的颜色,首先在z位置,作传播方向的垂线,这个垂线穿过无色区域和有色区域,有色区域是蓝色,蓝色统计加1,有色区域是红色,红色统计加1。

这样就得到了n-1个图层中的每个位置的颜色统计值。由于红色代表的是符号为负,所以最终

为(-1)^(f(z))*cos(knz-wnt), f(z)表示n-1个图层中的z位置为红色的图层个数。

最后高度拉伸保证曲线(其实就是平面z-A上的曲线------如果z是三维的,那就是超平面了)上的每个点都在上层蒙版的区域边界上。

这个分层处理不像蒙版,也不像混合模式的相乘,我只能说都有点像,但是都不是。然后分层移动的处理,我还没有写,每一层(假设是第m层)向着光传播方向移动蒙版区域的距离为wm*dt/km。

这样,我就把各个层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曲线的位移联系起来了,解决了各个层的速度问题。

=========================================================================

所以光波的合成居然是类似于ps中的蒙版操作,可以分别处理。(其实我之前假设过,如果存在最小的时间单位和空间单位,那么完全可以把傅里叶变换写成离散形式,那么整个世界的光波的函数可以利用我之前提出的二进制的傅里叶变换进行分析。和图像处理没有区别了,所以物理世界是二进制的?但是这毕竟没有涉及到量子,感觉是过于理想化的模型了。)

所以现在可以理解相速度和群速度了吧。两个速度在不同的图层中,互不影响,也无法叠加。根据我的图层的概念,不只是群速度,相速度,还有很多这样的速度。

=========================================================================

现在理解实际测量多图层的稳定意义下的光强的问题。

书上说群速度携带信号和能量,相速度只是波面的速度,我觉得是胡说八道了,实际上任意上层蒙版都可以携带信号和能量,就看怎么测量了。

实际上不同的图层有不同的波长周期,我这里是波长周期从底层到顶层是从小到大排列的。测量的方式要么是按照空间测量,要么是按照时间测量强度。

一般是测量强度,那只能选择时间了。可是速度跟我这里的排列无关,可以说每个图层的速度是任意的。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测量时间范围内测量辐射量,测出来的结果会是更接近某个图层的曲线的有效光强。

只能重新给图层编号了,按照频率从小到到重新编号为j1, j2,...,jn。

当测量时间t,小于第j1层的时间周期2\pi/w_{j1}的时候,那么只能继续往高频上走,直到大于第jk层的时间周期2\pi/w_{jk}这个时候测量得到的单位时间内的光照强度和这个图层的单位周期的光照强度最接近吗?不是的。第j_{k+1}层比第jk层得到的有效值更稳定,所以最终是第jn层的值是最稳定的。稳定性不代表接近测量值?如果测量值是稳定的呢?首先稳定性没有明确定义,要看误差的接受程度,其次,稳定性表示的是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测量值,这个不同时间段代表的是任意时间段?

如果把稳定性等同于测量的稳定性,那么可以知道的是,从第j_{k+1}层到低jn层的有效值的乘积就是测量值。

=========================================================================

再次思考一个小问题。我为什么要把一个分层的函数的符号和绝对值进行了分离,感觉是不太需要这样做啊,因为实际上确实是不需要。但是每次从上层到下层确定蒙版,都要从上到下扭一下,而且还是分段扭的,图层越多扭的越多,就很麻烦,我统一处理符号更方便,虽然步骤多了,但是理解上简单了。

  • 3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