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读完了《认知觉醒》,书中的很多内容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这本书把很多书中的内容揉和到了一起,比如《刻意练习》、《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等,是一本比较系统的成长型书籍,还是很推荐大家来读的。仅仅是读完书籍的话,并不代表有关这本书的学习就结束了,“读”只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是要有输出,比如写作、讲给别人听都可以;输出的过程其实是比读书更花费精力的,因为要归纳总结,要用自己的话语将读者的内容描述出来,只有加上自己的见解,才能将书中的内容真正变成自己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读完不输出就意外着白读了,几百页的文字,哪怕只有一段话触动了自己,那这就发挥了该书的价值,也不要想着把书中所有的内容全部都化为己有,这样有时候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压力,找到触动自己的点即可。
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目的一是为了自己输出以及后续回来学习,二是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希望高人指点。
先思考,再去做
有人习惯做事之前不动脑子,直接行动,用自己的努力和饱和的时间来感化自己,任由本能的欲望让自己迷失在自我满足的行动里。这种行为会让自己很轻松,因为不需要思考,但这样也会让我们的状态变的不可控。针对以上情况,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1、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不要立刻行动。2、针对这件事情,保持清醒,明确出要做的事情,可以列出来。3、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比如当业务侧需要你这边提供一个接口,不要满口答应,先告诫自己不要立刻答应,然后列出完成这个接口需要的改动以及目前手里需要交付其他事情的优先级,然后思考一下这个接口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被已经存在的接口替换。
做高耗能的事
其实我们和学霸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不是他们的脑袋天生比我们更聪明,都进化到这份上了,大家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其中一个细微的差别是那些所谓的学霸们愿意脱离舒适区,他们总是会将自己的精力放在错题上,而很多看似很勤奋的同学可能把精力用在了自己擅长的题上,对困难睁一眼闭一只眼,希望可以搪塞过去,但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付。前者的行为会让自己不舒服,比较耗能,但确实是可以让自己成长。后者的行为看似成果满满,但收获并不是很大。
拿自己举例,作为一个开发,如果总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写代码,其实也并没有太大的成长,因为那些语法已经很熟练了,这样自己在相关领域上进步就比较慢,解决方法是多看书,多参考别人的代码,看看人家是不是用了新的工具类或者有更好的算法(除非你真的是行业内的大佬)。在说的直白一点,做高耗能事就是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做自己模糊的事。
这里再补充一点,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并不是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太大的事情,那些一眼看上去就会的事情可以少做,做了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那些看了半天也没有头绪的事情也可以不做,因为超出了自己当前的认知。
保持专注
我们很多烦恼都来源于注意力不集中,在吃法的时候想着和别人的关系、睡觉的时候假设着未来的美好、做地铁的时候幻想着自己在公共场合的优秀表现,这种场景司空见惯,大多数人觉得这没什么,但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徒增我们的烦恼,让我们变的愚钝。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无法形成闭环,因此身体和动作开始变得麻木和走形。导致走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当下太无聊,脑子里需要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因为当下太痛苦,只能让身体受困于现实,思想天马行空。有时候稍不注意,就会享受想象中的舒适和快感,因为进入精神的舒适区成本很低,而我们的天性就是趋易避难,会不自觉的进入到精神舒适区中。
走神一时爽,但是会让我们的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着不可能的事情发生,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无法让我们活在当下。
我们可以将一件事拆解成两部分,行动和感受,跑步时,跑是的行动,剩下的是感受,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的感受。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来全身心的感受这件事,吃饭时不玩手机,专心的吃饭,感受饭菜带来的美好;睡觉时,脑子里不去想其他事情,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这身体的松弛。身体感受是进入当下的最好媒介,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高效学习的重要习惯就是能够快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
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
有的时候并不是付出的努力越多,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上文也说到,好的学习方式是做自己会做但是容易做错或者稍微努力就会看懂的内容。不要用起早贪黑的努力来感化自己,如果学习了一天都是在学习自己已经会的内容,那进步会比较小。有的时候学习时间太长也容易疲劳,比如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读一个小时候的书,但是可能只有三十分钟是高效时间,那每天读三十分钟的书即可。找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方式,比单纯的通过时间来衡量学习效果更有效。如果太累了,那就降低标准,只要坚持下去,自己就在路上,自己的行动力就会增强,在自己制定的标准内脱离舒适区,进行刻意的练习会比一味的努力学习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学习不是靠努力,是靠结构化。按照关联意识的强弱,可以分为两批人,一批人习惯用孤立的思维看待问题,喜欢花大量的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另一批人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慢慢变的聪明起来。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本质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的过程,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不相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关联,没有这个过程,即使有太多的脑细胞,也不会变的聪明。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和结构化的方式可以让自己变得聪明,写作就是一个让自己变聪明的办法,因为在写作的时候就需要把所学的内容进行串起来,这个过程是稍微痛苦的,但是是一条结构化学习的自然路径。除此之外,另一个办法就是让学到的任何事情都与自己相关联,让一切都与自己相关,让自己作为神经网的中心节点。思考一下当前学到的内容还可以解决自己什么需求。
“道理都懂,但是不愿意做”怎么办?
上文说到“先思考,再去做”,这个话题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成长有一个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因为总是担心付出的努力没有效果,结果不明朗,所以不愿意行动,导致停留在原地。实际上只要道理正确,带着不记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我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要想打破这个悖论,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当绞尽脑汁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据前人的经验先行动起来,听一听比自己优秀人的建议。
我们在行动前后,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在做成一件事前,眼里的世界是扁平的,当主动做成一件事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就可以注意到人与人在认识水平上的差别。你觉得学英语没有,是因为看不到生活中需要英语的地方,只有学好了之后,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的出现。这个世界是存在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着做了就一定会成功,自己付出的努力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影响一个体系,而努力程度如果低于这个阈值,行动就会收获甚微。
“少即是多”
我最近也在看柏拉图的《理想国》,书中的理念和本书作者的理念很相似,苏格拉底建议职业专注,农民就是农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耕作,士兵就是士兵,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保卫城市,不能让士兵在闲暇之余去耕作,也不能让农民去保卫城市。当我们想提升自己的时候,有时会在周末给自己安排的满满当当,可结果反而实现不了目标,还会在自责中度过。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惦记着另一件事,反而降低了行动力和自控力。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做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后再安排一些娱乐活动,这种方法是最科学、智慧的。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脱出来,才能有时间审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真正行动力的高手不是在同一时间干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同一时间避免做很多事的人。
拿我自己来说,我之前想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健身、音乐、书法、散打、看书。但最终只选择了健身和看书,因为一个好的身体是干任何事情的基础,它是最底层的,而读书又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较大的帮助,这两点对于我来说是刚需。
多角度看问题
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扩展格局、化解烦恼。
当我们处于情绪的旋涡当中,不要盯着困难不放,可以从这件事情上找到闪光点,忽略其他不足之处。我在上一家公司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决都没有头绪,在网上也找不到相关的文章,当时我很郁闷,和我的leader说:“这个问题我在网上看了半天,没有相关的解决方法”,然后我的leader拍着我的肩膀说:“太TM好了,你将是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当时我脑袋一震,并不是说我喝了他的鸡汤,而是这种看问题的角度让我豁然开朗。
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想怎么自己这么倒霉,可以换一种思路,想想这是上天给我成长的指示,他想让我从中学会什么东西。最近网上有条段子,说“为什么公司给了我工作,还要给我工资呢”,乍一看,这不二笔吗,肯定是资本家说的,但是一想,也有道理的,既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还有工资领,还是挺香的。
正确看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句话坑了太多的人,古时候学习条件有限,体力劳动者为了生存,必须长时间参与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那些文人,为了考取功名,只能室内埋头苦读,体力锻炼也相对较少,于是就有了这句话。
但是很多时候,这成为了读书人为了维护群体尊严的观点,一是暗示那些肌肉发达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二是暗示自己弱不禁风也并不可耻,有头脑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正相关的,一个优秀的人,做什么都会很优秀。运动可以调节体内的激素,使人充满活力,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而那些不愿意运动的人,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破坏自己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使大脑部分区域萎缩,让自己变笨。
我之前去看中医时,医生说:“人的血液就像水一样,遇热则舒,遇冷则凝,喜欢运动的人会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会变得更健康更年轻。”
所以好的生活模式是运动+学习。
总结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以及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促进大脑中神经细胞的生长,提升自己的格局,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在学习前,要先明确本次学习的内容,要清晰的知道本次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如果道理都懂,但是不想去学,可适当的降低标准,但是要行动起来。学习时要集中注意力,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不太擅长,但是稍微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上。学习之后记得总结,把自己作为中心,将学到的内容与自己进行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