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很久没有看过这类说如何做事情想事情的书了,因为毕竟知行合一实在太难了,基本上看完后的一段时间内会短暂性踌躇满志,过后就又躺平了,主要是因为最近自己实在太没有工作生活的热情了,有点得过且过的过日子,不太喜欢自己这个状态,需要看看书来给自己稍微提起点热情,前两天看到一个词,感觉还蛮有意思:叫“快速认清接受事实并抽离”的能力 ,通俗点就是人间清醒?例如在感情上: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质疑自己,觉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一个不喜欢你的人,无论你做什么,其实都是多余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要做的就是马上认清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再用一些虚无缥缈想象出来的幻觉告诉自己还有希望然后继续沉沦在假象里面~ 但是很多时候,人啊,就是习惯在清醒中继续沉沦~
看这本书还因为最近和同事偶然讨论关于“认知偏差”的观点,举个例子: 当你看到别人在朋友圈分享一个旅游的照片,有的人会觉得人家这就是在分享日常,有的人就会觉得人家这是在炫耀到处旅游;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想法,其实都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经验出发,然后就去潜意识认定别人也是处于这个目的去做一些事情 ;张爱玲有句话貌似形容的就是这个: 你看到的评论的我,实际上百分之一都不到的我,但却是一览无遗的你。 为什么会讨论这个观点,其实是因为工作中好像比你厉害的大佬们总觉得你这个也要会那个也要会,基于他们自身的经验出发可能确实是这样,然后自己就会变得无法接受觉得他们好像说的轻松,但是,某天回家的路上突然想了下,我自己好像也是这样,有些自己会的东西,会觉得别人理所当然能很快就学会,这种情况在自己带一些新人的时候表现的特别明显,而且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变的非常没有耐心,一个值得反思的事情,这其实就是“认知偏差”中的“投射效应” 。为此其实百度了一下关于“认知偏差”中的种种表现,首先认知偏差的官方定义是 :人们在知觉本身,他人或者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它的表现有好多种,其中有晕轮效应,首因效应,沉默成本效应,锚定效应,从众效应,幸存者偏差等。大概有50多种,感觉每种都确实是生活中我们自己会有意无意就会出现的想法。
本着想了解认知偏差这个事情,然后按关键词搜了下微信读书,就看到了这本推荐的《认知觉醒》,评分还蛮高,然后就花了两天看完了,总的来说感觉还不错,比之前看的一些关于心理学,例如《少有人走的路》,《思考.快与慢》这类书貌似实用性更高一点,因为看下来其实不太像说教,而是有感觉作者在很用心的去教你应该怎么去做去想我们平常的一些事情,例如工作 ,阅读,运动等,也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 ,其中有几个观点还蛮有感触。
关于阅读, 作者认为其实我们读每一本书,并不一定要全部去理解整本书的框架,每一个作者想要表达的点都要记录下来例如做成思维导图这种,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无关,那就果断舍弃,作者的观点是其实一本书能有一两个观点有去触动到了你,你根据 这几个触动点然后去思考去和现实社会关联起来,去实践,还有就是当我们在反观书书的内容的时候以及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写作输出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并且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把书中感触自己的点写出来,并且我们可以看一些稍微有点难度但又不是不能完全看懂的书;这本书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他希望自己写东西,外行的人也能看懂,所以,看下来的话,其实感觉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部分可以作为一些做事方法论的指导。
关于焦虑, 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人的一切痛苦,其实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目前觉得缓解焦虑的一个方式,也许就是坚持长期做正确的事情。 书中说了人类的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所以理智脑在本能脑和情绪脑面前较量每次都会败下阵来,甚至有时候它还没来得及启动,就被本能和欲望“劫持”了。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太难的道理,趋易避难,急于求成就是人的天性,为此,我们应该用理智脑去驱动本能和情绪,像我们说的,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你是不会对这个事情有排斥的,本能和欲望会让我们去把这个事情做好,而不是时刻要痛苦的理智提醒自己该去完成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逐步渐进,不宜一下子太难,能让自己时常能到一些正向的反馈,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慢慢的我们就会去把这个事情做好,焦虑也就缓解了。
另外书中还说了一些关于如何运动观点,有氧运动能长出更多的脑神经细胞,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就更密集,所以好的运动一定同时包含了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在运动后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人也可以不断变得“聪明”,又长知识了~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冥想的好处,感觉这个词现在经常被提起,但是我对它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并不懂,决定找一本书来了解一下~
是一本可以推荐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