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存在心理学探索》

看了《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基本观点及启发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的阅读和理解,提炼出存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并将其联系到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阐述了本书对大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育引导学生方法的一些启发。

【关键词】:人性;创造;自我实现

 

一、马斯洛简介及《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影响

提起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目前已成为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而马斯洛对人类的贡献远不仅此,他提出一系列穿透性的理论,并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

马斯洛1908年生于美国纽约,他的父母是早年移居美国的犹太侨民。他于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1970年死于心脏病。他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和《科学心理学》等。

二十世纪中叶,年轻的马斯洛正处于探索求知阶段,当时的近代西方心理学曾形成两大基本的传统;华生的行为主义实验研究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马斯洛首先成为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的拥护和追随者。他说,“我的生命是在我……发现了华生……使我对行为主义着迷,因此而激动万分之后,才真正开始的”。但马斯洛不久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把人的行为模式过于简单化。

与行为主义的分道扬镳,使马斯洛很快接受并追随了弗洛伊德主义。然而,没过多久,马斯洛很快发现了精神分析存在着致命的弊端。他说:“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念势必越来越小……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

马斯洛在思想上陷入困境和感到的绝望,恰逢其时,存在主义在二战中迅速崛起和发挥重大影响。两相结合,马斯洛建立了“一般心理分析和实验心理科学实证主义基础之上”的一种整合的理论体系。

《存在心理学探索》这本书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初成雏形的重要标志,它收录了作者1954年到1960年间发表的14篇重要演讲稿、论文,并经过作者本人认真地修订和扩展。全书共六编14章。

马斯洛在本书提出了大量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的观点。它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自本书发行以来,引发了心理学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情。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行为主义(机械形态)的心理学和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可行的第三种选择,已经完全牢固地建立起来了。这种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当时心理学领域的“第三种思潮”,在本世纪50年代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二、《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中通过以各式各样的论断形式,提出了成长与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要旨。马斯洛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他对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特别是传统的真、善、美及其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对弥合科学与信仰的分裂具有重要意义。

马斯洛认为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实质上是生物基础的内部本性。每一个人的内部本性部分地是他自己独有的,部分的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这种内部天性由心灵以外的决定因素的作用而实现、成型或窒息。科学地研究这种内部本性,并发现其本质是可能的。

人的本性远不是像它被设想的那样坏,基本需要、情绪、智能是中性的,有道德的,或者是纯粹好的,破坏性、虐待狂、残酷、恶毒等是针对我们内在需要、情绪、智能的一种猛烈反应。

马斯洛强调人是主动的,能创造的,反对传统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环境决定论。有人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人的本质核心必须得到别人和他自己的承认、热爱和尊重,才能有心理健康。成长和人性的根源从本质上看是在人体之内,而不是由社会创造和发明的,社会只能资助或妨碍人性的发展,那种能满足所有基本人类需要并容许自我实现的文化与教育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为了使成长和自我实现成为可能,必须认识到智能、器官和器官系统极力要活动,表现自己和得到使用和锻炼。不使用的技能、智能和器官,可能成为疾病的中心,不然就衰退或消失,从而削弱这个人。

他把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整体来说,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这本书中系统阐述了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它以“人为核心”,突出人的利益、价值,强调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并注意人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的无限性。

三、读《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启发

下面结合《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人性、创造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存在心理学探索》对教学工作的启发。

(一)人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内部本性最好让它表现出来,并且促进它而不是压抑它。如果容许它指引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健康的富有成果的和快乐的。反之,如果人的内部本性受到阻挠,被否定或受到压抑,那么就会引起心理疾病,有时以明显的形式,有时以巧妙和曲折的形式,有时是马上发生,有时是延迟发生。

作为一个大学的教师,从以上观点可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学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教育是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和通过师生交往,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类积累的有用知识、社会规范转交给受教育者,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

教育者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年轻一代的学生。处于发展中的学生不仅有自己心理活动的规律,而且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他所提出的要求、讲授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并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而促进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大学教师如果能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参照它们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或教育的方案,预见后果,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心理原因,采取对策。比如,在教学评价中以正面评价、鼓励为主,有利于学生情绪稳定、唤起更高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尊的心理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这样,才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而有效。

(二)创造力

在本书的第四编“创造性”部分,马斯洛系统地研究了创造力问题,论述了创造力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

他发现: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特殊天才的创造力”;二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指某些特殊领域的创造力(如艺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现等),这些领域中的创造力是与天才、勤奋和专业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则广泛地存在于各行各业人的身上,很多普通家庭妇女、职员、医生和裁缝等都能创造性地完成他们的工作。

马斯洛对创造性态度的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创造活动植根于人类的本性,是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美的创造和审美愉悦。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的大学教育目标正面临着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把握“知识”与“人”的两个方面,培养更为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活动操作这一主环节上,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丰富、活泼、独特、完成、不费力”等存在价值,从而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力等,发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教学的双方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的潜能和需要,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人们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就能不断发挥。人的潜能越是能够发挥,他的心理也就越健康,对别人和社会就越有益。

(三)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互动,努力为学生营造无拘无束、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兴趣和热望,愿意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之中,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得到培养,可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及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提供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吸收知识的反映及不同潜能来灵活的处理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同创造性的发展教学,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学习充满信心。教学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教师能否主动积极的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师生之间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

所以,大学教师应认识到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终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真正有所得,成为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有用人才。

 

参考书目:

[1]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 c hology of Being1968),由纽约D•泛诺斯醉德公司1968年出版第二版,原著《存在主义的探索》,中译本《存在心理学探索》,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文译成,198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7页,17.9万字。

[2]弗兰克戈布尔:《第三种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周国平:《尼采一本世纪的转折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

[6]李超杰:《理解生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 墨菲.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